搜索
郭正芳的头像

郭正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01
分享

老家老乡老近邻

老家老乡老近邻

——访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

郭正芳

历史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记载着那些具有震撼、启迪人心的人和事,那就是可传承并不会流失的载体。特别是为保家卫国、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而抛头颅洒鲜血的人们的英勇奋战业绩,就是创造历史的铺垫,更是值得后人怀念的典籍。在抗日战争中,每一战斗场景都是一座丰碑,英勇奋战的人们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八公桥战斗指挥部的遗址就是谱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

一、家国情怀

当我们在濮阳市党史办赵庆国同志带领下来到濮阳县八公桥镇史家寨村“八公桥战斗纪念馆”,在陈列室看到许多字画物品。据纪念馆馆长史曰选(1952年7月2日生人)介绍:陈列室玻璃橱柜内的毛笔2只、铅笔3只、酒杯2盏、酒壶1个,呢子大衣一件,背心一件、手套一副,这些都是杨得志将军曾经使用过的遗物。潘焱将军在解放后第一次发的军装一套、腰带一条、公文包一件、来往书信及邮件的外包装。温先星将军的军装一套、回忆录手稿一本。杨俊生首长的腰带一条、回忆录一本,马本斋前辈的战刀一把。还有在“八公桥战斗”中缴获伪二方面军中将参谋长甄纪印的日本战刀及一些军人的鞋、帽、衣物等。

展室内挂满了名人字画,其中有杨得志将军亲自为史曰选题写“开拓奋进”书法作品一幅,字体遒劲,寓意鲜明,鼓励其秉承先辈意愿,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新的贡献。有段君毅、何挺两位前辈赠送的书画、书法作品多幅。宗凤鸣前辈还赠送亲笔题写“革命友情,代代相传”的笔记本以示鼓励。

这还得从抗日战争说起:在抗日战争初期,白色恐怖横行,为了开展地下工作,作为早期的中共党员史乃敏利用家庭作掩护,建立地下党情报站。作为地下党情报站,身上肩负着艰巨的任务。曾经有很多八路军和日常工作中的党员受伤及暴露后,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掩护并安全撤离敌占区,成为当时主要交通通道。

1943年5月,情报站更名为昆吾区中共地下党敌工站,并成为冀鲁豫军区对外办事处和联络站,史乃敏任站长,段美敏为副站长,书记员王绪风(王冰如),交通员史乃珍、郭岳、史远臣、二得过(真名已失)、白进得等。

1943年11月八公桥战斗指挥部就设在这里,申掌柜(杨得志)指挥战斗的命令从这里发出。这就是史家寨史乃敏的家。

 1974年期间某些人认为史乃敏是特务,将其关闭到当时八公桥五中接受审查,老人为了保密起见,从不将当时的秘密泄露,引起不明真相的人怀疑,致使受到人身攻击,自此使老人一病不起。到1980年农历9月12日,老人在病榻上给儿子说:“你爹不是特务,我给你说几个领导的名字和地址,你去找他们,他们可以作证。……我为党做的贡献太小了,……”

为了使后人更好地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完成先辈的遗愿。史曰选、史曰正兄弟俩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到过宁夏、四川、北京等地,走访了当年参战的老革命和知情人士400多人,走访足迹遍布全国。为省路费,他扒煤车、捡破烂和讨饭,先后拜会了杨得志、段君毅等老一辈革命家,获取大量文献资料。并自筹资金,创建了家庭型奇袭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陈列室 19905月,杨得志将军故地重游,并来此寻访史乃敏及其后人。还亲笔题字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将史乃敏故居建成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将军的亲笔题词现在保存在濮阳市博物馆内。

2001年史曰选决定筹建抗战纪念馆。利用家中现有的5间瓦房,腾出给儿子结婚的新房,斥资数万元制作了玻璃展柜、玻璃橱窗和壁挂图表。成为农民个人办革命纪念馆的首例。陈列室现被政府批准为奇袭八公桥战斗指挥部旧址奇袭八公桥战斗胜利纪念地,并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命名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濮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

能保持文化继续的人们本身就是文化,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们就是文化的载体,能让抗日战争中树起的英雄们变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下去,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应牢记的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事实,见证民族力量,打破一切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再也别让民族再在水深火热中流离失所、受尽煎熬,重复灾难是民族的屈辱。

二、乡亲愿望

在风云变幻时代,民族文化是在战火燃烧中渡过了春秋岁月,也让那些为挽救民族不被在地球上消亡而捍卫了文化,发展了文化,继承了文化,传承了文化,让民族文化激励着中华民族继续发扬、发展优良文化传统,正是有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唤起全民族抗击侵略者,才有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他们都有一颗被人类感动的情怀,无私的奉献,拯救正义,是爱与希望的创造者。

史乃敏(1919—1980.10)在民主革命时期,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1934年,他和史乃武在徐镇上学期间,结识了宋花荣、王六顺,从此接受了革命思想。后来,二人转入抗日救国会,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在濮阳读书期间,开始结识夏树屏并结为志同道合的战友。1936年底,赵紫阳在张称湾召开濮东长滑联合抗日救国大会。会后史乃敏经曹振山、鲍红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史乃敏回村任中共情报站站长,情报站设在他家里。史乃敏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在家乡开办夜校识字班,教村民识字,宣传革命道理。1941年,在他的带动下,史乃俭、史远周、史乃学、史远梦等参加了县大队民兵。史乃敏、史铭华、史铭显、史远律、史所珍等参加了八路军。在乡亲们的共同参与下,史家寨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堡垒村。

   史乃敏公开身份是昆吾县保安敌工站长,实际是中共情报站长。作为中共情报站从表面上看不出与其他农家小院有什么区别,为了更好地保护党组织的安全,里面机关密布。走进堂屋门,脚踏板下面是一个地道入口,地道出口在村东头杏树林的一颗老杏树旁。地道长约一百三十多米,窄的地方只能一人爬过去,宽的地方能容下二、三十人,即能防御又能藏身。堂屋西间床下有一个地道口,通往邻居史麦贵家里。院子东墙根下有一个地道,出口通往墙外一颗树下,平时由草掩盖着。西屋和南屋相通,南屋是牛棚。南屋的南墙有一道夹墙,夹墙上有一道暗门,暗门由马槽掩盖。夹墙的里暗道通到南邻居史远兰家堂屋的八仙桌子下面,茅房里堆的玉米杆和院子西墙堆的麦秸垛后面都有墙洞。屋顶上的瓦都掀了窟窿,用油毛毡盖着,床上放着梯子。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便于藏身和逃身。其结构之巧妙复杂可与电影《地道战》媲美。地道成为平原游击战的重要战术手段。

在挖地道时,为了保密起见,他亲自和战友们用铁锹一点一点地挖,将挖出地新土用布袋装起来,到晚上再用推车,或用背扛肩挑,把土运到离家很远的耕地里。在敌人重重包围的眼皮子底下做事,要小心奕奕,每做一件有益于人民的事更要缜密细致。参加挖地道的乡亲们,有中共党员,有抗战先进分子,他们都有一个心愿,就是为了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为组织做点事是一种光荣,苦点累点不算什么,都是一种民族情结。在民族文化支撑下,只要有文化底蕴就有民族良心,在民族大义面前就会舍小家为大家,做一些事,出一份力,支撑的支柱就不会倒,那就是民族文化的激励下将家园建设起来,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暴风雨都催不夸,只要有胸怀就有卓见。

根据上级要求,依照黄敬“十个碟子八个碗也是革命”的指示,1942年的一个深夜,马本斋来到史乃敏家里,让史乃敏安排吃“大锅饭”,一来临时救助百姓,二来借机宣传革命道理。当时正逢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加上“水旱蝗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路边的河沟里摞的都是饿死的老百姓尸体。为吃上一口救命饭,十里八乡老百姓都拿着碗来到史乃敏家里,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有些伪军也趁机来吃,史乃敏发现里面有当官的,就请到堂屋,上酒上菜好好招待,及时联络感情,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以便为我所用。为了准确掌握敌人的动向,由昆吾县党组织出资,史乃敏安排自己的舅舅郭岳在离伪军中心炮楼不足二十米的八公桥人字街开了一家杂货店和汤锅。把地下党的联络点设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很多情报从这里及时传出。郭岳时不时拉着伪军伙夫孙大运喝两口,并承包了伪军日用品的供应。有时伪军会让郭岳去送粮食、油、盐、醋等物品,为打探敌情提供了方便。

    当时的地下党情报站不仅负责情报工作,还负责八路军的物资供应。平时创造机会做好伪军工作,离间伪军关系为我所用。经常护送八路军及地方干部过站,掩护暴露身份的党员撤离归队,有时护送一、二人,有时六、七人,最多一次护送二十多名青年学生过境,成为当时主要交通生命线。

是谁在拯救了祖国大地,只有充满理想的人们,那就是民族的精英们,代表着民族意志的中国共产党才从黑暗走向了光明。是他们用血脉绘画了一幅幅革命战争的长卷,承载的不仅仅有人文、人生、正义,也有战火硝烟。

三、邻里情致

   史家寨中共地下情报站在夜袭八公桥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战前,杨得志、黄敬、马本斋、温先星、宋花荣、宋乐三、闫揆要、苏振华、潘焱、赵建民、唐亮、催田民、王秉章、余克勤、王晓、杨俊生、齐丁根、杜义德、王纪元、李国栋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在战火纷飞,敌强我弱的年代,为了躲避敌人的封锁线,曾思玉副司令还曾化妆成乞丐,住在史家寨村东北的玉皇庙里。杨得志化装成申掌柜曾三次进入史家寨村,住在离敌人据点一华里时任敌工情报站站长史乃敏家里,在这里精心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八公桥战役”。

   194311月中旬准备攻打八公桥时,杨得志根据实际需要将指挥部设在史乃敏家里。战前部署会在西屋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有杨得志、段君毅、马本斋、黄敬、潘焱、崔田民、唐亮、闫揆要等。1116日黄昏,刮起了大风,霎时飞沙漫天,漆黑一片,史乃敏家里西屋门前的枣树上亮起了一盏神秘红灯,这是攻打八公桥的战斗信号。挂红灯的地方就是指挥部,这个老枣树至今依然健在。八路军、民兵和武工队声东击西,天兵突降,激战至17日上午,全歼伪军第2方面军总部及其特务团,俘数百人。接着乘胜扩张战果,连克据点、碉堡1 7处,歼伪军2150余人,缴各种枪1540()。濮县及其周围守点的伪军惧遭歼灭。成功夜袭了八公桥伪军孙良诚司令部,创下冀鲁豫军区首例攻坚战零死亡的战斗范例。

八公桥解放后,在史家寨村东头的树林里召开了党的高干会议,总结推广八公桥战斗的经验,从此八路军乘胜追击,横扫濮阳、清丰、南乐、长垣、菏泽、寿张、东明、郓城、鄄城等地,一举拔掉敌人200多个据点,粉碎了日军以中原之地养兵屯马,以华治华的白日梦。

    史家寨村处于革命斗争的前沿区和重点区,在“大参军”“支前”“南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支援淮海战役时,史家寨村每一位妇女一天做一双军鞋,八位妇女一天做十锅馍,四个男人出一副担架。在淮海战役隆隆的炮火中有村人战斗的身姿,在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中有村人的身影。“支前模范村”“支前英模”的奖旗得了一面又一面。

四、牢记使命

战争的悲惨是人性的毁灭,要是能够体验其中,就会知道艰难的岁月是如何渡过的体悟。

每个中国人不要忘记曾经为今天平安建设的勇士们,只有他们不怕牺牲精神,为民族生存而奋起,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了子孙后代的长治久安来之不易,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最先进的思想鼓舞了多数人为自由解放,为国家民族独立、安宁而让外侵者害怕,让破坏国家利益的人丧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是在历次战争中善于指挥的指战员的力量,更是走过那段艰苦生活路上人们的力量。他们不为名利,不怕牺牲,不为取舍,只知道战胜敌人就是为家乡父老乡亲的存活,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少荆棘、坎坷,也要跨过去为后边的同胞扫清障碍,这就是战火中永生的人们所付出、所创造的奇迹。

曾经的伤痛不能忘,外侵的耻辱不能忘,别再让善良变为被欺负的对象。让庄严生存永续,让子孙后代永远在阳光下自由飞翔,这就需要创造出坚实的基础,才能筑牢祖国的基石。历史不可忘,将永远在内心深处发酵,凝聚起来,承担责任,兑现承诺,让民众真心实意地相信,让脚下的土地香味延续在每个人的心里。那是一颗纯净的心,是一颗忠诚的心,是一颗奉献的心。

这里是红色纪念地,也是我们心中的圣地。这不仅仅是纪念,更重要的是记忆、传承,只有心里装着先烈们为祖国解放事业抛头颅、洒鲜血,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才有启发我们如何真心实意地去发扬光大,才有敬业心去面对本职工作和处世为人,才能坚定信仰,才能为民族强盛做出贡献。

现已被列入濮阳红色旅游线路,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正直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熠熠生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