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手艺场
查方盛
一个好的木匠,不只满师三年那么简单,满师只是说明过去努力了。俗语云:师傳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理解起来很简单,比如说一名学生,十年寒窗所学只是书面知识,社会才是煅造可造之才的溶炉。你学得再强硬的本事,要经得起众人的推敲,这是较浅显的道理。
话是这么说,也有跑偏的时候。
就拿王宣来做个例子,那叫一个找不着可解题的公式可言,照当年的出师谨言,王宣可是照本宣科丝毫无差,出师三年,从手上出来的木器活没有人不夸赞的,王宣甚至可以做到少收穷人家三两天工钱,这手艺这人道,师傅也点头认可,不带皱眉地嘿笑几声。
之所以,王宣在七孟镇算是立万扬名了。
再之后,改革开放了,市面上的传统家具一天比一天少,首先是木桶盆类被塑料取代,这给木工行业释放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信号,下一波可能就是木柜木箱之类大件了。王宣在书店惊奇地发现了好几本家具图谱,彩色的,那样式那线条却不是纯手工所能侍弄的,那一刻,脑子里最敏感的一根神经急骤地抽了一下。
王宣把书放回书架,一溜烟回到家,翻出工具箱里已积了浅浅一层灰尘的家伙什,里面包括出师时师傅送的几件“毕业”礼,王宣将它们的刨线刀一一退出来,和宽窄凿刀及长、中、短刨刀一起,捞出泡足了水的油石,细细地磨,一件一件地,直到每一件在清口石上摩出锃亮闪闪的光来,王宣想,这算不算江湖上的“金盆洗刀”呢,现在是?也许三、五年?也许到不了就开春后,这些“忠实”的伙伴就要束之高阁了。
日子一天天过,王宣的手艺活在一天一天地减少,起初还能有人请去盖个三五天厕所猪圈之类的散活,收拾起斧头锯子喝完东家的最后一杯谷酒,太阳还挂在西天上,这说明东家的工程大到让王宣几斧子就完工了,到底做了些什么呢?无非一扇门一户窗或是一道栅格子栏,这些活根本用不上长刨短刨更用不上线刨,细活儿一件也不会有。喝完酒的王宣也习惯地看一遍从自己手里出来的“作品”,但现在怎么也找不回前些年的精气神,一个厕所有什么品头论足呢?猪圈做得再精致猪一赶进去第二天还不是几块糟木头横竖在那里,所以,王宣努力收回自己恋恋惯了的目光,搓搓手上残剩的墨线,将斧柄穿过锯把拗上肩头,谢过东家,再轻轻摇一下头。
就这些散活撑过了一个春天,镇上突然在一夜间多了几家新房子,这变化快得让人打听都来不及,甚至有人在念叼,起新楼了王宣的锯子都没响一下。以前人们只要听到锉锯那甚至可以当作音符的美妙乐声,就知道王宣在东家或者西家赶活了,亦或知道了某人在备嫁某人要娶亲了,小孩子们放学了也会拐弯地去向王师傅讨个木手枪五角星的。
也许从这个春天以后,这座小镇就要被铲土机搅拌机钢筋水泥占领了,泥工还没失业反而欣欣向荣,木工技术活再好,也复制不了铝合金的功能。哪怕就大前年,镇子西头从广东发财回家的李二毛,刚刚落成了一排漂亮的砖瓦房,刚刚放完上梁鞭炮的时候,在县城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就聚结了一个30人的浩大工程队,他们的合同订单也接到了七盘镇上。王宣还没从李二毛家出来,就被一位大腹便便的工头拦在了门口,说是要招兵买马,特别是王宣这样叫得响的师傅,王宣说我不会码砖更不会浇水泥你招我做么事?工头说是个一眼就会的组模板,我是看上你的手艺,愿意干一个月200工钱。开到顶了,看王宣嘴巴没动,工头又说:我一个月老板才开180哩!行的话明天到升朗街28号找我……是个人都会干你干嘛要请个木匠?工头说200块哦,王宣说我想想,也许不会找你,工头叼了一眼王宣,啍一声走了。
王宣着实没想过去做驾模工,做那活日晒雨淋倒没多大个事,架不住从匠到工的变换更让那些老东家着急,他们会说,王师傅哎!我家想盖个牛棚,你去工地了,这远近也没有你这活的木匠了,你说么办?又有人说工地上乱得很,上个月老乌家那架子上有小伙子落下来了,……王师傅!你莫去,再说冬天想找个木匠箍个烘炉都没地方找,也不能整天架片柴烤火吧。总之,乡邻都不赞成王宣去架模,哪怕当个再大的头头,老板也不会三餐酒肉待他。王宣认真想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一大早,七孟镇的大街小巷又听到了悠悠的锉锯声,这锉锯声响了一个早上,响彻镇子的天空,不绝于耳。
这是1985年以前的七孟镇。
王宣站在了那个即将物欲澎涨的路口上,春天的露水沾在干枯的草地上,初升阳光普照,珍珠瑕白般在人的眼前闪耀,王宣也想挥一挥衣袖与镇子作别,与一双明眸留连,东家的女儿紧依在窗后偷偷地看,看她的王宣哥哥被风凌乱的头发下面已被珠露浸透的双眼。
坐在火车硬座上屁股坐痛了也不敢挪,若稍有一点空隙就会被人插进来,只好把结实的蛇皮袋放腿上,让想抢位子的人有点顾忌,必竟王宣这只蛇皮袋从候车室拖到站台再挤进车厢,里面的几块腊肉被车里的二氧化碳烘出油来了,118座的车厢硬生生挤了300多人,像一窝面条,汗味花生爪子鸡爪味弥漫在绿皮空间里,只要随意撒点盐就能开窝,到下车又像挤面机一样挤出车门再汇入大窝挤上站台挤进出站广场。广州火车站楼顶上八个大字让王宣愣了几秒种,还是被人流哄出了广场,再认真寻找汽车站。王宣从旅客出口出来,脑子和眼里飞速地搜寻哪怕一块木头,门或椅子,只要有一块,就能证明这座立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一定有自己的生活来源,比起家乡的小镇,绝不止盖一间牛棚的散活,会有多个东家找他。
第二天临晨,在带队老乡的洪亮嗓门呦喝声中,大家迷迷糊糊从破中巴上趄趄歪歪下来,再七转八弯半个小时,终于在一个竹棚子里铺开了床被,搁好了箱子袋子挎包,再又一倒一片,鼾声大作,累、困紧紧缠住这一群山里来的男男女女,什么也不想,管他明天是什么个样儿!
东家小妹还在窗口望,王宣还站在镇子去车站的路口上,站了好久没等到车,小妹急切地在窗户上招手,好像有东西要给王宣,想跑回去接,脚下轻盈迈不动,小妹跳上窗台,王宣一急,扔掉手里的蛇皮袋,脚下又轻盈地绊了一下,头磕在了硬东西上。
从竹棚顶上洒下几缕月光,昏浊,门口有一个影子晃了一下,昏浊的黑影,王宣迷糊中逐渐清醒,才感觉背后凉凉的,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坐起来了,墙上有一道道水泥印,粗装修的工棚在早春的晨曦中慢慢亮起来,鼾声还在比赛。
自此,王宣的跑偏生活正式开始了,哪天结束呢,也许要到眼晴一睁一闭的时候,也许不会。
第一天上班,还好是对口的木器厂,有些激动,也忐忑,王宣工作时老是指东打西,领导就直摇头。后来领导找领班谈话,说王宣这人啊,勤快倒是勤快,就是一根筋。
那好,王宣坚持了三年,送走了三任领班,自已原地踏步,原领班们已在公司文件上签字驻办公室了。
第四年,王宣脖子一梗,选择了留爷的下一家,还是家具厂,总算换了个领班,这班又领了三年,还不错,领回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媳妇。下面是她俩的亲密对话——
宣
嗯
工作累吗
不累,有你在身边,满身有劲
真话
也不完全,我和主管怼上了
为了什么
主管说我愚钝
确实,上次厂长他妈过生日,人家都去喝寿酒了
我不是出差吗
真的有点愚钝
都是打工的吧
也是
后面,在那家厂,王宣没有也是了!
第七年……
第八年,一个春暖花开的开工庆典上,红木老板挺着大肚皮,在激情洋溢的讲话过后,将话筒递给了站在台下的王宣说,你,讲两句!王宣说:谢谢老板信任,然后深深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