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友微信邀我参加他当“司令员”的广东省高州杏花村自驾游,请柬文末还留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凡有“花”的地方,都容易让人心生欢喜,想入非非,更何况那产生千古节气名诗的名胜宝地,怎不教人浮想联翩,心往神驰?
我对文友的回应,就不用说了。
来到杏花村,却没见到一朵杏花。没杏花,还是杏花村吗?可我心里也不怪文友,因为,映入眼帘的是比杏花更漂亮的美景:文明乡风浸润的美丽乡村之花。所到之处,无不是秀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乡风气息!
杏花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中仍保存有一座近百年的旧民居。此外,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地知青在杏花农场工作的知青宿舍楼尚保存完好。该村还是储良龙眼的发源地,目前已建成了占地200亩集育苗、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储良龙眼公园。
过去,村里杂草丛生,道路狭小,村容村貌哪有现在这么漂亮。自从开发改造以后就越来越漂亮了,乡亲们都居住得挺舒适、挺开心。老村民脸上荡漾着一条条笑纹,咧开嘴角向游客忆说杏花村的沧桑,还提到了一位历史人物“莫五姑”。莫五姑的实名叫莫秀英,1929年出生于广东高州分界储良福地山村,是民国时期“广东王”陈济棠的妻子。她聪颖机灵,深谋远虑,是陈济棠得心应手贤内助。陈济棠1929年——1936年主政广东期间,先后兴建各类工厂,港口公路,大中小学和医院等,对广东发展多有建树。
从来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如今的杏花村,村庄、田野青翠交叠,绵延不绝,清香微溢,万物生鲜。游历其间,一步一景,一步一画,古色古香的白墙黛瓦,唯美诗意的画廊碧道,一派悠然闲适的田园美景扑面而来,犹如杏花酒般沁人心脾。瞧,那吸人眼球的路边的立体画,几个正在玩耍的小孩模型,有着浓浓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味道,上面写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不远处还有一幅牛画,上面写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耕作的时光”,勾起人们对那些年月的乡村记忆。
文友应该不是第一次来杏花村,对村里的变化比我知道得多。他告诉我,建成这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背后离不开杏花村对“树、帮、兴”的三大文明乡风建设理念的践行。即:一曰树榜样,带好头。“党员、理事会、乡贤”的三带头,树榜样,逐渐奠定全村的发展基调,营造起团结共进的和谐氛围。二曰帮邻里,淳乡风。持续开展的“最美庭院”、“十星文明户”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村民们良性比拼、你追我赶,逐渐养成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等优良品质,淳朴乡风、温润民风。三曰志愿兴,产业兴。农技志愿服务者不辞辛劳,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农户解决耕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村里的各景点、村道,活跃着旅游、卫生等志愿者的身影,村中的农旅产业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而日渐兴旺,龙眼、鳄鱼、乡村旅游三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村产业规模达到5个多亿。
我感慨不已:杏花村,从前脏乱的贫困乡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全国文明村”,日渐美丽的何止是外在的村容村貌,更是村民们内在的最美心灵!
一面又一面画墙,让人不自觉地把脚步放慢,流连不前。时间在依依不舍中悄悄过去,文“司令员”驾驶载着我的车辆缓缓离开。驶离那个古色古香的村牌时,瞥见上有“杏花村”三个大字,脑海里顿时涌动浮光掠影:眼前,一个顽皮的牧童横坐在一座活灵活现的水牛雕塑上,伸手指向远方;前方,一排系着红绸子的大酒缸齐齐整整地列队送客、迎宾……
旅游归来,我余兴未消,匆忙把相关文图发到文友群,岂料引来叽喳异议:“广东省高州市分界镇的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没啥关系,不是‘真’杏花村呦!”有的文友说,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阳。汾阳的杏花村酒被称为国酒。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汾阳便以美酒著名,所产“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历代文人墨客题诗碑刻甚多。汾阳城北的杏花村有一口古井,井水“味如醴,甘馨清冽”,俗称“神井”。也有文友说,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更应当在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据史料记载,杜牧于会昌四年(844年)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会昌六年(846年)9月再迁睦州(今杭州建德)刺史。杜牧在贵池为官两年,爱喝酒,也爱郊游,故清人朗遂写的《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牧的《清明》诗收入,其后《江南通志》也收入该诗,并申明杜诗所指杏花村在贵池。这不就是明证么?
搜索相关资料,我方知群中文友们所言不虚。心里感到有点凉。可转念一想,不管是安徽贵池的杏花村也好,山西汾阳的杏花村也好,广东省高州的杏花村也好,在文明乡村建设中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乡风文明人心美,村容旧貌换新颜。就拿清明扫墓来说,无论哪个村,都有许多村民积极响应政府移风易俗的号召,采用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之类文明低碳祭扫方式,为丧葬礼俗改革和乡村振兴增光加分。
我不禁心头一热,底气十足,向文友群发送回复:
无论贵池的杏花村,汾阳的杏花村,还是高州的杏花村,同样都是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