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广东成为中国规模最为庞大的移民汇聚地。不计其数的普通劳动者告别虽安稳却贫穷的家乡,前往异乡追寻梦想,踏入工厂密布的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众多毫无思想准备的寻梦者仿佛在刹那间,就从相对传统、封闭、单一且安稳的乡村文化环境,被掷入以开放、流通、风险、动荡为显著特征的现代生活场景中,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改变。他们开始对自身产生质疑,对自我认同感到迷茫,这种对自我的艰难探寻萦绕在每一个灵魂周围。正是在这种江河奔涌的生活背景下,《不舍昼夜》应运而生。
《不舍昼夜》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鲁迅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作家以什么样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影响甚至决定着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王十月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王十月出生于湖北石首的一个农村家庭,他长期在都市底层作为打工者生活,对底层社会的苦难有着切身的感受。在文学创作上,他的早期作品受到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影响,后来又深为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的作品所吸引。因此,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揭露和批判现实的勇气,又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温情。自2000年踏入文坛以来,王十月经过十五年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在世界观方面,他无疑是唯物主义者,总是立足于现实,热情地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并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文学作品。他的作品紧贴时代脉搏,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可谓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在评价王十月时指出,他的小说和散文无不充满了对自己经验的确证,以及对现实的观察和对他人命运的同情。在谈到《无碑》的创作时,王十月表示自己用了20年的时间,像书中的主人公老乌一样,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感受着中国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过程中的梦想、希望、幸福、失落和悲伤。而《不舍昼夜》也是他有感而发的作品,他说:“这个小说在我心里埋了十五年,想要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思想的变化。”可见,他坚持并实践着唯物主义的艺术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对王十月获奖作品评语中所写:“作为一位从工人中走出来的作家,王十月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中不同身份人们的复杂境遇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理解。他的《国家订单》,在危机与生存的紧张叙述中烛照人心,求证个体的权利、梦想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公正、准确地把握时代生活的能力。”他不在局限于个人的喜怒哀乐以及打工者的生存苦难,而是将笔触延伸至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究打工者的精神世界,以宽广的胸怀和更高的文学追求,揭示打工的现实状况,剖析打工者复杂的人性与情感。
2024年10月20日《不舍昼夜》的首发,以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对命运无奈,对自由束缚,对生存困境以及对人性复杂的挣扎,通过王端午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伟大,以及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升华。王十月在这部作品中将小人物的命运写得如泣如诉,悲怆动人,为这些小人物立下了一座无名的碑石,实现了一个“打工文学”作家的超越。这部作品将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更加珍惜自由、尊严和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的美好品质。
一、城乡的差距与割裂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城乡割裂格局有所松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升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2年至今,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政府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脱贫攻坚等,标志着中国城乡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不舍昼夜》中,王端午出生的烟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这里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王端午在农村时,上学要走很长的土路,学校的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而在城市里,交通便利,有公交车、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教育、医疗资源丰富,有各种各样的学校和医院。王端午的家庭贫困是他童年生活的底色,他经历了弟弟意外死亡、父亲的暴力等创伤,家庭的经济状况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的繁华与富裕,城市里有高楼大厦、工厂车间、商店超市等,物质生活丰富多样,形成了城乡的差距与割裂。
王十月的小说大多以底层打工者为主要描写对象,如《无碑》《不舍昼夜》等作品,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困境、心灵挣扎和人性复杂。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打工者在城市中面临的诸如低工资、高强度劳动、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等问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一群体的艰难处境。农村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这些文化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小说中,烟村的人们遵循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庆祝方式,以及婚丧嫁娶等传统礼仪。同时,农村也相对封闭,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例如,王端午的父亲对他读书的态度就比较保守,认为读书不如种地有用。
然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代表,这里充满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如电影院、剧院、图书馆等,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城市也相对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前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王端午在城市里接触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现代文学等新思想和新文化,这些思想和文化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小说中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的描述都反应了城乡差距与割裂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
王十月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作家,他的小说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特点和价值。《不舍昼夜》小说中城市被描绘为具有阳刚特质的空间,充满了繁华与机遇。王端午来到广东的城市,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工厂林立、车水马龙。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吸引着无数像王端午这样的农村人前来寻找梦想。与城市相对,农村则呈现出阴柔的特质,贫困与封闭是其主要特征。王端午出生的烟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这里经济落后,人们生活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资源匮乏。同时,农村也相对封闭,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遵循着传统的风俗习惯。烟村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这种封闭和贫困的生活环境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端午在城乡之间不断地转换空间,这种空间转换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他人生轨迹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他从农村来到城市,经历了从农民到工人、打工者、书店老板等多种身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在内心深处对城乡两个空间进行着比较和反思。例如,他在城市打工时,虽然享受着城市的物质生活,但也怀念农村的宁静和亲情;而在农村时,又对城市的繁华和机遇充满了向往。
小说中阴阳空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融合。王端午在城市打工的经历,也影响着他对农村的看法和态度。他将城市里学到的知识和观念带回农村,试图改变农村的贫困和封闭。同时,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在城市中生活的精神支撑。例如,他在城市里坚持阅读农村四姐留下的书籍,这些书籍让他在城市的喧嚣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也体现了阴阳空间在他身上的融合。
王十月创作风格存在轻与重的交织。如《米岛》中,叙事口吻呈现出带着感伤的轻盈。以一棵千年觉悟树为叙述者,它不紧不慢地讲述米岛的故事,无论是米岛的兴衰,还是米、白、花三大家族之间的纠葛,以及传统乡村迈向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都没有大肆渲染其中的沉重部分。这种轻盈的叙事节奏,如诗化的口述,贯穿小说始终,给人一种安详、可触可感且有分量的感觉,就像卡尔维诺所推崇的 “轻”,以轻的方式呈现复杂的现实。然而,《无碑》通过倒叙笔法,以主人公老乌的视角展示了打工者生存的苦难。从招工骗局到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如在有毒的厂房里没日没夜加班,工资低廉,到军事化管理的工厂,真实地展现了底层打工群体在物质层面的艰难处境。同时,作品也深入探讨了打工者心灵的苦难,如梦想的迷失与身份的焦虑,以及人性在苦难环境下的挣扎与坚守,这些都体现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度和重量。
最新出版的《不舍昼夜》中,王端午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物质匮乏是他童年生活的显著特征。这种物质的 “轻”,体现在基本生活物资的短缺上,如食物不足、衣物简陋等,生存的压力却无比沉重。他必须面对家庭的贫困、父亲的暴力以及弟弟意外死亡带来的创伤。在这种环境下,物质的匮乏成为了生存的重大阻碍,每一个关于物质的需求都变得至关重要且沉重,例如他为了赚取微薄的收入,在芦苇场割芦苇,忍受着巨大的身体痛苦,只为了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缓解生存的重压。随着年龄增长,王端午的精神世界逐渐丰富,但也愈发沉重。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阅读成为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然而,他的精神追求在现实面前却显得如此 “轻”,难以实现。他的梦想一次次被现实击碎,无论是中考的失利,还是打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都让他的精神追求难以落地。他的精神世界承载着对知识、对自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这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成为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王端午在爱情方面经历了多次挫折。他先后爱上了唐丽、宋小雨和冯素素三个女人。在这些爱情中,他常常面临情感的轻重抉择。例如,他对唐丽的暗恋因自卑和工友的谣言无疾而终,这体现了他在爱情面前的怯懦,将自己的情感看得 “轻”,而过度看重外界的因素和自己内心的自卑。相反,在面对家庭责任时,他却表现出了沉重的责任感。他在打工过程中,始终不忘给家里寄钱,关心家人的生活,即使自己的生活也充满苦难,他也将家庭的责任视为重中之重,这种责任的 “重” 与爱情中的 “轻” 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知识群体与时代思潮的碰撞
著名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论当前小说创作时指出,小说创作正逐渐退化,变成了欲望的象征和个人私利的缩影,这种趋势的后果是抹杀了人格的尊严,使得人生失去了精神支柱,开始在地面上匍匐前行,并逐渐失去了站立的勇气和精神支撑。他指出,作家们对于人性的沉沦、生活的堕落和精神的崩溃保持了集体的沉默。与之相对,现实主义作家王十月在他的作品《不舍昼夜》中,却开辟了新的道路,坚定地举起了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大旗,真实地展现了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在《无碑》中,老乌进城打工遭遇招工骗局,之后的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工资极低,生活条件艰苦。他在不同的工厂工作,如瑶台厂工人在有毒环境中加班,在基德工艺厂面临军事化管理,这些都反映了打工者在物质层面的艰难生存状况。在《不舍昼夜》作品中,王端午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梦想,他渴望知识,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却让他的梦想一次次破灭。他在中考前因为身体原因和家庭变故未能如愿考上中专,后来在打工过程中,虽然他一直没有放弃阅读和学习,但他始终在社会底层挣扎,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这种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王端午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了无奈和挣扎。他在爱情方面经历了多次挫折,先后爱上了唐丽、宋小雨和冯素素三个女人,但每一段爱情都给他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在纺织厂时,他暗恋唐丽,但由于自卑和工友的谣言,这段感情无疾而终。与宋小雨的爱情虽然真挚,但最终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命运的捉弄而分离。他在爱情中的失落感进一步加深了他心灵的苦难。同时,他在面对家庭问题时,也表现出了无奈和挣扎。他的家庭充满了悲剧,大姐因婚姻不幸自杀,父母也各有问题。他在打工过程中,始终不忘给家里寄钱,关心家人的生活,但他却无法改变家庭的命运。
《不舍昼夜》中底层人物的生存本相首先体现在物质生活的贫困与艰辛上。王端午的家庭贫困是他童年生活的底色,经历了弟弟意外死亡、父亲的暴力等创伤,家庭的经济状况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王端午离开农村,踏上南下打工的征程,但等待他的仍然是物质生活的贫困和艰辛。他在工厂里从事着艰苦的劳作,工作强度大,工资却不高。他先后在多个工厂工作,如西乡宝台包装箱厂、伟丰造漆厂、郁金香工艺品厂等,每个工厂都有其自身的困难。底层人物在社会中还面临着身份的困境和歧视。王端午为了改变命运,在广州火车站盗窃了李文艳的身份证和户口本,改头换面进入广告公司。这一行为反映了他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和向上流动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选择。同时,作为一个 “外来打工者”,他在城市中还面临着各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底层人物的社会关系也比较脆弱。王端午在打工过程中,虽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他们的生活也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难。在面对一些生活挫折时,他们的友谊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在农村,家庭贫困使王端午面临食物短缺、生活物资匮乏等问题。到城市打工后,虽然有了收入,但工资微薄且不稳定。他要面对房租、生活费用等各种开支,经济上常常捉襟见肘。活着的难还体现在情感挫折和精神痛苦上。王端午在爱情方面经历了多次失败,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他在家庭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大姐的自杀、父母的矛盾等,这些都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创伤。此外,他在社会交往中也面临着孤独和被歧视的问题,这些情感挫折和精神痛苦使他感到活着的艰难,反映了底层劳动者在情感和精神层面所面临的困境。社会环境对王端午的压迫也体现了活着的难。他作为外来打工者,在城市中面临着社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他没有合法的身份证件,无法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保障。他在社会底层挣扎,努力想要改变命运,但却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
尽管生存艰难,但王十月笔下的人物并没有放弃抗争,坚持对生存的抗争与努力。如《不舍昼夜》中,王端午冒用李文艳的身份进入广告公司后,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的内心却备受煎熬。他深知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弟弟的鬼魂常提醒他是冒牌货,他在良心的折磨下最终选择了辞职。这种对生存的抗争精神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反映了底层人物在困境中顽强的生命力。王端午的人性是复杂的,他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的一面。在面对爱情时,他有时会表现得自私和懦弱,不敢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面对利益时,他也会陷入挣扎和抉择,如在考虑是否参与盗窃老板货物时,他的时间就充满了矛盾。同时,他在一些关键时刻也会表现出善良和正直,如他拒绝了盗窃行为,并且在打工过程中,他也会关心身边的朋友和工友。王端午在生活中还面临着欲望与理智的冲突。他有着对物质财富、爱情和成功的时间,但他的理智又告诉他要遵循道德和伦理规范。
王十月对于底层群体的关怀,远不止于对他们生活艰辛的简单描绘,更深入地体现在对他们生存现状的真实呈现和深刻的同理心上。他在作品中细致地梳理了他们在城乡间流动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灵动荡、精神迷茫、心理变迁以及价值观念的失落。对于那些饱受苦难的灵魂,王十月进行了深刻的质询。这种梳理和质询是真挚且充满理性的。在他的作品里,对于苦难的体察和揭露,并没有借助虚假的乐观或想象来减轻其份量,而是保持了真实而直接的触感,让读者直面苦难的本质。在《不舍昼夜》中,王端午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的反思和追问。他冒用李文艳的身份进入广告公司后,虽然表面上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到迷茫。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是王端午还是李文艳,这种身份认同的迷茫是对他灵魂的一种拷问。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却在内心深处失去了自我,这种矛盾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困境。在经历了种种人生挫折和道德困境后,王端午也开始对人性的善恶进行审视。他自己在面对盗窃的诱惑和身份冒用的行为时,内心的挣扎让他看到了人性中善恶的复杂性。他意识到自己既有善良的一面,如拒绝盗窃老板货物,也有自私和懦弱的一面,如冒用他人身份。这种对人性善恶的审视是对他灵魂的一种理性拷问,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自己是否是一个善良的人。
在现代社会,人性的多元与复杂不可避免地展露无遗。在审视笔下人物的命运时,王十月以充满惊疑的目光,细腻地描绘了人物在对抗环境时的自私、卑微以及情感世界的破碎与疮痍,他的笔触从表面的故事深入到人性的多个层面进行挖掘。王十月的作品并未单一地强调人性“本善”或“本恶”的论调,而是探索了善与恶的交织与渗透。《不舍昼夜》正是这样一部深刻拷问灵魂的作品,主人公王端午开始思考真正的成功是否应该是内心的平静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这种对成功定义的疑惑是对他灵魂的一种理性拷问,他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时,王端午也经常需要在道德和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他深知拒绝可能意味着继续在贫困中挣扎,而接受则可能带来物质上的改善,但会违背自己的良心。这种权衡体现了他对灵魂的理性拷问,他在思考自己究竟应该追求物质利益还是坚守道德原则,以及这两者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平衡。
三、困境中的反思与救赎
王十月对于乡土的变迁持有深刻的关注,他首先探讨的是生活在广袤大地上的生灵及其生存的本质和意义。这些生命的现状及其终极追求,成为他思考的焦点。在王十月的乡土文学叙述中,社会生活的流转与历史的沉淀构成了其作品的核心主题。他不仅仅是带着怀旧之情回顾乡土,更是以一种失落的目光记录着乡土的变迁,并最终回归到对乡土精神家园的守护。王十月不仅思考着乡土世界中生命的种种面貌,也在探索当代人在回望那片熟悉的乡土时,如何珍视并维护那份纯粹的生命情感与文化遗产。在《不舍昼夜》中,王端午渴望知识,热爱阅读,通过阅读书籍,他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他追求自由、尊严和自我实现,试图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王端午的精神追求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遭遇挫折,中考的失利、打工的艰辛、爱情的挫折等都让他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冲击。他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他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王端午阅读了《荒原狼》《罪与罚》等一系列书籍,这些阅读让他变得冷静、理性,开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阅读,他获得了一种超拔向上的力量,对现实环境进行了反抗。这种反抗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不甘屈服的精神,也反映了阅读对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他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仅仅是由个人的过失造成的,也与社会、时代因素密切相关。
四、肉身的苦、活着的难
北京大学谢冕教授指出:“当前中国文学缺少对弱者和弱势群体的关怀。我们的文学作品充斥着过多的贵族气息,如香车宝马、高尔夫球场、五星级大酒店,却鲜有对底层生活的关注。打工文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作为打工文学的代表人物,王十月以满怀悲悯的笔触描绘生活,传达出自己及群体的心声。他谦逊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那些对打工生活不甚了解的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更加感恩现有的幸福,将关注和爱意暂时转向那些忙碌的打工者,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宽容与关爱。在《不舍昼夜》中展现了肉身的苦、活着的难。王端午在打工生涯中经历了大量的体力劳动折磨。在农村时,他参与繁重的农活,如耕种、收割等,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到城市打工后,在工厂里的工作更是对身体的严峻考验。例如在芦苇场割芦苇,他的手上留下无数伤口,身体被芦苇叶打磨,被江风吹得粗糙。王端午的身体还经常受到疾病和伤痛的困扰。他童年时因弟弟的意外死亡而生病,身体变得虚弱。在打工过程中,由于过度劳累和生活条件差,他也时常生病。这些疾病和伤痛进一步加剧了他肉身的痛苦,反映了底层劳动者在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身体所面临的困境。
在品读王十月的《不舍昼夜》时,字里行间的冷峻与悲哀之下,总有一丝温暖的微光透出,正如他在散文《总有微光照亮》中所抒发的情感,人生的点滴经历教会了他感恩、宽容,以及敞开心扉,那些微弱的人性光辉鼓舞着他不断向前。王十月的小说作品直面社会现实,深入剖析底层生活的困境与心灵状态,同时不失理想主义的光辉。正如谢有顺先生所言:“他虽是现实主义者,但偶尔流露的理想主义光芒,总让我肃然起敬。”王十月对文学的追求自觉而坚定:“我并不排斥那些描绘个人情感的小品文,但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更呼唤具有广阔胸怀的作品,那种既能自省又能启迪他人的大乘文学。”这就不难解释,王十月的小说为何充满了对底层群体的同情与悲悯,这体现了作家超越苦难的人文关怀。王十月的创作从城乡两个维度挖掘人性的深层次,从哲学高度反思现代文明的进程,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学世界,展现了他的艺术成熟。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期待,王十月的小说创作将带来更为深刻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