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中国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这个民俗。因为每当到了“二月二”这个民俗节,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民间传说的这样一种充满诗意之“龙抬头”景象:浩瀚的苍穹,繁星点点。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一个叫“东方苍龙”的星座里,“龙角星”悄悄伸出“龙角”,慢慢仰升起来—
哦,春天季节到了!
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民俗节,非常热闹。
那么,“二月二”时,为什么民间会有“龙抬头”的说法,并且意味着春季的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呢?
我国古代天文学把周天黄道确定为二十八宿(即28个星座),并以此二十八宿在天空的位置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房、心宿代表龙的驱体、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即苍龙头部的两颗星,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就从东方地平线上仰升起来,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龙抬头”,则标志着春天季节开始来临。这个时节,迎春花开,天气开始转暖,雨水渐渐增多,而被人们视为“小龙”的蛇虫之类动物亦结束了冬眠,开始了活动,可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词典《尔雅》中有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角之见于东方也,物换春回,鸟兽生角,草木甲坼”。它的意思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东方苍龙的角宿每到傍晚将从东方升起。
民谚所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民俗,在北方又叫春龙节、农头节、龙头节等,在南方又叫踏青节,属中国古老二十四节气中“惊蛰”节气的民俗。由于中国民间历来认为龙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亦意味着人们可以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并且可以借这个时节,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这一天,民间过春节似的就有了剃头、祭祀、炸油糕、啃猪头、围粮囤、吃龙须面等习俗。
在我的故乡——浙江温州,民间还广为流传着吃“芥菜饭”的习俗。“芥菜饭”是当地一道著名地方小吃,属于浙菜系。该菜品饭松菜嫩,香甘爽口,别有风味。芥菜饭的制作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先煮好白米饭,然后把洗净的嫩芥菜、猪肉、香菇按五比四比列配好,并切细剁碎备用。在炒锅里放入猪皮(肥)肉熬出油,先把备用的嫩芥菜、猪肉、香菇倒入同炒,当芥菜炒至松软变青后,再把已经煮熟的白米饭倒入锅内猛炒绊匀。最后放盐、味精、虾皮、香菜等佐料,焖一二分钟,一锅香喷喷的芥菜饭就可以起锅开吃了。那股香浓的味儿传来,让人垂涎三尺。据说,温州民间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说法。
“二月二”的民俗充满诗情画意和传奇。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人们辞旧迎新,好运开始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娘娘来送饭,黎民天下收” 的民谚则描绘了一幅普天和谐、其乐融融的美好春耕图。在诗歌方面,如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二月二日》的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宋代诗人释行海《丙辰二月二日喜晴》:“十分花气醉春情,拂晓先闻百舌声。白玉摇鞭芳草暖,踏青时节雨初晴。”在民间,还有个“炒玉米”的传说:在古代,有一条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不惜冒犯天条而降雨,结果得罪玉帝而被囚。玉帝立下天规,只要金豆开花才会给予释放。人们非常感激玉龙的恩德,于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就聚集一起炒玉米。据说玉米样子很像金豆开花,囚管玉龙的太白金星看错了,故就释放了玉龙。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龙”的仁慈恩德,人们是非常崇敬感恩的。
龙,其本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我国传统二十八宿天学体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星官所构成的形象,而“见龙在田”所描述的则是龙星伏没之后,位于龙角的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重新升起的天象。《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群星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阐发。“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北方地平线下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仲春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崭露头角,龙德显扬。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属吉兆,乃生发之象。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人们的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自古以来人们亦将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的日子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吉日。龙神驱邪,百毒不侵;龙神赐福,人畜平安;龙神发力,生机勃勃;龙神行云,风调雨顺。
龙,亦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龙描绘为具有“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的“九似”形象及其“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特征。这些形象和特征常用来象征祥瑞,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从而渐渐演变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最重要、最经典的传统文化元素——“龙”文化,并且一直世代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龙”文化深深地渗透着我们的血液细胞、思想灵魂和行为准则,以致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关于“龙”的成语中,“飞龙在天”、“龙飞凤舞”、“龙腾虎跃”、“乘龙快婿”等,皇帝身上的龙袍、龙椅、龙床等,国宝瓷器中元青花龙纹图及古玉器中的C形玉龙等,绘画及老银币中的龙图案等,古老建筑物上的双龙顶、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舞龙灯等,无不体现着中国“龙”文化元素。此外,关于“龙”的诗歌、传说、戏曲等作品亦很多,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离骚》、《搜神记》、《柳毅传书》等。这一切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的全部,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使“龙”文化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凝聚、积淀、传播和传承的一种符号、一种情结、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并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承认和尊重,故被誉为“龙的传人”、“龙的国度”等。
从“龙”文化中,我们可以发掘出其中诸多深层内涵:一是“龙文化”的六大普世观,如天人合一的境界观、博爱互助的仁心观、传统革新的通变观、阴阳调和的发展观、宽严相济的公正观、兼容并蓄的包容观等;二是“龙文化”的六大和谐处世理念,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变革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宽严处事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等六大主体关系的正确处世理念;三是“龙文化”的广博可贵精神,如自信自强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包容团结精神、奋进创新精神、惩恶扬善精神、福生梦想精神等等。这一切既贴近古人的思想亦符合我们时代的步伐,既适宜个人立身处世,亦顺应国家治理发展,可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儒家思想精华之所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文化亦可以上升为我国治国理政、处理世界关系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一种战略文化、理念文化、国家文化乃至全球文化。
我想,如果把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定为一个国家级的文化节的话,也许能更经典地体现中华民族“龙”文化,可以说,这是“龙”文化最佳纪念和传承方式,具有良好天时、科学依据和广泛坚实的民间传统基础,而且无论是对世界、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好兆头———因为“二月二,龙抬头”是春的开始,意味着新的开端、新的进取、新的生机和新的希望。
“二月二”的民俗节,我的脑海中,总会自然而然地浮现着充满诗意的“龙抬头”景象,让我遐思联翩,充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