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詹钧名的头像

詹钧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6/16
分享

往事如梦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很多年了,每当亲人团聚时候,我情不自禁想起父亲的点滴往事。如今,我亦为父,深知为人父母的不易,尤其是在那个缺衣少食年代,父亲一人养着一大家子尤其不易。

詹氏是铁路之祖詹天佑、革命烈土詹大悲后裔。父亲出生在蕲、太、英两省三县交界的蕲北山区田桥牛冲村。那时,家里穷,父亲没有读么书,他就在本村林场、茶场做事。

曾记得,父亲在家屋对面大山上,名叫将军山茶场上班。茶场山高,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种出来的茶叶,茶质好,囗感好,深得爰好喝绿茶的人青睐。

父亲,每天早上一大早起床,带着砍柴刀、冲担赶往将军山茶场。在屋对面山——将军山茶场路上,趁同事还没有上工之前,父亲就砍一梱柴,放在山上。然后,又迅速赶到茶场吃早饭,接着和工友们参加劳动,辛勤耕耘。下午下班收工时,父亲又迅速赶到已砍好的那一梱柴的地方,接着砍好另一梱柴,再挑回家。

我们姐妹几个放学后坐在大门囗,望着对面山上父亲挑着一担柴,沿着陡峭的山路,大约需要走一个半小时,才能漫漫挑到家。真正是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靠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

屋对面父亲每天来回走的那条路,过去是村里通往将军山茶场的主要路,老辈们靠肩挑背驮上上下下,如今空着手,人们都不走了。

那时,村里建有将军山、严胜安两个茶场、华家岩桑蚕场。村的三个集体经济组织效益最好的是将军山茶场。每当到了春茶、夏茶釆摘、制作、上市的季节,父亲更是要起五更睡半夜,辛苦至极,父亲他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句累。

我们兄妹六人,靠父亲一双手,怎么富得了?那时又是集体所有制,靠的是争工分,吃的分配粮,出工做的少,拿工分就少,分配粮就会少,过着缺衣少食的苦日子。

每当自家种的红芋成熟季节,一锅煮的全都是红芋,一两碗饭父母都舍不得吃,全都分给我们兄妹吃。曾记得,父亲大冬天一个人睡觉,只有一床棉被。有一天晚上我跟父亲睡觉,父亲床上睡的竟然是竹席子,上面只盖着一床被子,我才知道,体会做父亲的艰难。从这件事看,为父把优越的条件都给了我们兄妹,自已饱受看严寒饥饿也从不出声。

尽管家里穷,缺衣少食,但父亲还是一个很讲原则,热爱集体,顾大局的人。父亲在小队当保管员的时候,手上管的是小队仓库,管的是稻谷粮食,但他从不含糊。在秋后稻谷登场时,记得有一天晚上加班脱粒稻谷,小队里煮着糯米饭,作为夜霄分给开夜工的人吃。父亲作为保管员,也不占集体一碗饭,他把分得的一碗饭不舍得吃,带回家我们大家吃。

父爱伟大,父亲也没忘对我们的严加管教。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上3年级时,那个年代没有零食。中秋节快到了,父亲买了些板栗晒在屋前的地上,放学后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盯着板栗看,又假装斯文想吃又不好说,午休基本没心睡,好不容易熬到上学前见老父亲躺在凉椅上午休息,自己就偷偷地走上前抓上两把栗子往口袋藏,一句轻柔地话语飘过耳边:“喜欢吃多抓点,下次记得提前跟我说一声。”羞得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父亲很认真地说:“伢儿要有个伢儿样,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外在再好也比不上内心的修养。”在以后的岁月里,父亲潜移默化教育我们做个有教养的孩子,有素质,有文化的人。

父亲没有享到我们兄妺的幸福生活,就早早地离开我们了。如今,每次我回到老家时,往事都会一幕幕地呈现在心头,想起平庸亲切的父亲,虽然没有为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忠实做人的品质,却让我终生受益,让我懂得人性的善良,品质的修养,在于不断学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