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娥的头像

秦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2
分享

杏儿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灰黑土脸的世界活了。看着那一树又一树粉粉柔柔滑滑嫩嫩的杏花,开在黑黑的又老又粗又干又硬的树干上,亮亮不无天真地问,奇怪,这老树干上怎么能长出这么鲜嫩的花儿啊?其实,这何尝不是我的疑问。整整一个冬天,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棵又一棵树,尽失生机。你等啊盼啊,等得快要绝望的时候,世界又活过来了。只是那树干与花儿的强烈对比,仍然使人心生怀疑,这是真的吗?

昨夜一场薄雨,今晨的空气格外清新,走在路上,一边走,一边看,此时的我,倒希望春天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好让我从容捕捉花开的声音,细细看清春天的颜色,尽情闻够春天的味道。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今年的春天,仿佛来得格外地早。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诗句,感觉到古人的那份浪漫情怀,到如今,也只能在诗句里寻觅了。“雨细杏花香”“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在这样的春天里,日子要怎么过,我都觉得是幸福的了。不过自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产生以来,杏花,就再也和一瓶酒分不开了。

不知怎的,这个春天,总是回忆过去,特别是看着满树粉白的杏花时,尘封记忆深处的故乡的田野几次占据了脑海。

早春二月,故乡的田野,是麦苗的天下。青青的麦苗,一见春阳,就急着返青。此时,我和建丽、书霞就挎着竹篮,一起来到麦地里。我们关心的不是麦苗的长势,我们是来挖水萝卜棵的。挖水萝卜棵,也就那么十来天的时间,过了这十来天,水萝卜棵就长老了,开花了,不能吃了,我们也就不再挖它了。挖水萝卜棵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这也许是春天里,除了放风筝之外,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了。放风筝好是好,但在大人们看来,就是个玩儿,不像挖水萝卜棵儿那样有收益,于是,挖水萝卜棵自然会得到大人更多笑脸。早春时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放眼整个村野,除了麦苗没有别的什么作物。

谚语云:“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卖钱”。杏树一般能活40年甚至100岁,高可过57米,有“长寿树”之称。百度上还说,杏树适应性强,杏树根系发达,入土很深,大约和树高相当,这也正是其耐寒的原因。可惜小时候,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杏树。在我的手里,杏树也从未长大,总是我从麦地里挖回去栽下第二天就死了,害得我白疼它一场。

挖水萝卜棵时,一不小心,一株杏树苗就出现在麦苗地里,此时的它,红红的茎杆儿,红红的叶边儿,一副弱不禁风、惹人疼惜的小模样,和凤仙花倒有些相似,长在麦地里,还是很显眼的。我心里一动,放下篮子,有手和铲子小心地把它连同一个土团挖了出来,生怕弄断了它的根。有了这棵小苗儿,好像就再也没有心思挖水萝卜棵了。此时,如果篮子已经满了,就立即回去,如果蓝子还空得很,就潦潦草草地再挖些,松松垮垮地撂到蓝子里,待到能看得过去了,就用手臂挽了篮子,两只手交叉在胸前,小心地捧着杏苗回家了。回去看,眼睛满院子地瞅,打量着哪个地方更适合它生存成长。我一般都选择院子里靠近大门院墙的墙根处,觉得这里不会被谁不一小心一脚踩了去。拿来铲子挖一个小坑,然后把团着土的杏树放进去,再用水缸臼来一缸清水浇灌。这样,种杏的工作就算完成啦。打量着这棵略微发蔫的小苗苗,一个心愿也埋下了。

这一晚,准会做一个杏树长大、开花、结果的甜梦。梦见杏树开出一树的香花儿,结出一树的甜果儿。

可是,好梦不长。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再去看时,杏树已经倒地而死。它那小小的红色的身躯就躺倒在原处,瘫软得就像一根煮熟的面条,红红的、毛毛的叶边儿,也失去了美丽的颜色。

心里的失落是可想而知的。怎么也想不出,把它换一个地方,它怎么就要以死相拼呢?于是就责怪自己可能路上花的时间太长了,或者移的不是时候,应该在早上或者晚上没有太阳的时候挖才行。第二次再去挖水萝卜棵时,就努力在麦地里寻找杏树。果然还是被我找到了一棵。这一次,就格外小心翼翼。先不急着挖,在它跟前放块石头或者做个别的什么记号,然后先去做别的活计,一直耐心地等到夜幕降临,太阳没有了一点温度,不可能再晒着苗苗了,再过来挖。

从挖到杏苗,到回到家里,尽量缩短时间,以防路上死掉。

觉得一切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一切都办得妥妥当当了。杏树还是死翘翘了。

此后,再遇到杏树,我便再也不去动挖的念头了。心想就让它安安静静地长在麦田里吧。况且即使我不去挖它,一年又一年,只见过杏苗儿,却从未见过麦田里长出杏树来。就觉得杏树可能是太侥(娇)幸(杏)了,不适合在我们那样什么都潦潦草草的村庄生长。所以到了每年六七月份,只见外地来的卖杏人推着自行车,车座后挂着两筐还带着鲜杏叶儿的杏子叫卖。

可我们很多人都买不起。也不知谁编了个顺口溜:“巴丹杏儿,苦丹仁儿,卖杏儿的,是俺侄儿!”说是骂人吧,似乎也还算不上,说不是骂人吧,里面怎么透着股酸酸的味儿?

多年之后,我的家安在了高原。6月的一天,我们到一个产杏县采访。开车路过一个村庄,从公路上放眼望去,只见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杏树。微风吹拂,一颗颗黄黄红红的杏儿在绿叶间荡来荡去,抓着树枝荡秋千似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此时有了别一种味道,我的心也一上一下地动了起来。

这一次采访相当成功。文字图片不但在我们的内刊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还上了省报。此外,不能忘怀的还有,回来时,对方送了我们每人一纸箱杏子,足有小时候卖杏人自行车后挂的一筐那么多。红红黄黄的一箱,鲜艳欲滴,上面还有细细的绒毛。我一辈子也没吃过那么多杏子。

快进城的时候,路上下起了小雨。我把杏子直接送到了父亲那儿,让父亲尝尝。父亲挑了一颗,咬了一口,嗯,甜。此时我又想到了已经长眠西山的母亲,母亲,她尝不到了,也比不出高原的杏和平原的杏有什么不同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