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会玲的头像

张会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9
分享

家有碾槽

这里所说的碾槽,是指上世纪中后期流行于陕西渭北农村的一种家用陶器。这种碾槽大多来自窑场,人们在烧制陶瓮时顺带烧制而成。因此,它完全采用陶土制作,外观也并不细腻,色彩更是纯天然的陶土色。虽然它身价不高,作用却非常大。

 碾槽由两部分组成:即石槽和石轮。石槽,用来盛放待碾压的物品。石槽的形状,夸大点说,就像小船,两头尖细,中间稍大。也有头部尖细,尾部稍方一些的。缩小版的石槽则像枣核,两头尖尖,中间肚儿大。这部分也是碾槽的主体,全由陶泥烧制而成,身量很重,任凭石轮碾压,它都岿然不动。石轮,是用来碾压物品的轮子,是一个中间稍厚、朝向轮沿四周渐次变薄的圆轮子。直径约有尺余,有大有小。在轮子的中心部位,留有胳膊粗细的孔隙。在此装上一根结实的短木棍,轮子两边便有了把手。碾压食材时,双手紧攥轮子两边的把手来回滚动石轮,使石轮与石槽产生碰撞,通过反复摩擦与挤压,石槽内的食材便被碾碎。

 那年月,碾槽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品。辣椒、粗盐、芝麻、花椒等食材,都得用碾槽碾碎了才能食用。不巧的是,碾槽虽然做工并不考究,但并非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村子里有那么几台,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家就有一台碾槽,是本家一位堂叔当年在瓮窑做工时帮家里打造的,这台碾槽上还刻有他的名字呢。每每看到刻在槽沿上堂叔的名字,我们就忘不了它的来历,忘不了堂叔的一片心意。说起来,这台碾槽功劳可真不小——一年四季,不光我家随时用它碾压食材,邻里乡党也常常借用它。因为碾槽实在太笨重了,自从把它放在门房墙根下,就再也没有挪动过。邻里想用的时候,也只好来我家使用。乡邻用簸箕或者盆子端了辣椒或花椒一类食材,径直来我家碾压,几乎不用打招呼,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淳朴民风。当然,一般情况下,邻人进了门,会把食材放在碾槽附近,进到里屋先跟主人闲聊几句,这也是乡邻间最自然最质朴最真诚的交流。之后,邻人才走出屋子,揭开盖在碾槽上的层层盖子,用干净的小笤帚扫去浮土,或者借主人家的干抹布擦净碾槽和碾轮,再动手开碾。

 碾食材,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最简单的操作,攥紧碾轮,猫着腰直接碾。不过,这种方式是比较累人的。碾不了一会儿,就感觉气喘吁吁的了。如果是碾辣椒,因为人与碾槽之间距离太近,还会呛得直打喷嚏。再一种办法,是坐在高一点的凳子上,用双脚来碾。这样碾起来比较省力,也不会累及腰椎。当然,这就需要一些技巧了。碾压人端坐之后,双脚搭在碾轮的把手上,掌握好碾轮的平衡以后,再使劲碾,碾轮才能顺顺当当地在碾槽里来回滚动。否则,双脚掌控不稳碾轮,碾轮在碾槽里左右摇摆,来回晃荡,是没法碾好食材的。整体来说,不管采用哪种碾法,过程都是一样的——随着碾轮与碾槽相互碰撞时发出沉闷的“哐啷哐啷”的响声,食材被挤压得满槽乱窜。这时,碾压人得停下来,用小勺将碾槽里的食材拨拉匀称了再接着碾。如此反复,食材就被碾压成了或粗或细的碎末。

 农村人实在,只要有人来借用碾槽,主人都会热情迎接。通常的情形是,主人总是乐呵呵地帮忙把碾槽打扫干净,以尽地主之谊。等邻人开碾了,主人便坐在旁边,一边干着自家的小活计,一边陪着说话儿,让碾食材的人不至于因这种单调重复的劳动而产生孤寂和无聊之感。如果邻人碾的是一些稀缺食材,临走时还不忘送给主人一点儿。主人自然要诚恳地推辞一番,乡邻当然也是真心赠送。这一来二去,邻里之间的情感便愈加深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铁碾槽越来越多。药店里碾压药材,几乎都用它。但铁碾槽缺少了石碾槽的厚重,碾起物品来有点飘的感觉。实践证明:石碾槽最是天然保鲜,碾出的食材也最美味。我也曾买过机器粉碎的辣椒面,不知怎么的,味觉上缺少了辣椒本身的香气。

 家有碾槽,不仅于己方便,于乡邻而言,也是一种便利。大概因为时间久了,我家碾槽的边沿有好几处已经破损,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正常使用。一台碾槽,不但实用,而且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从这一点来说,老旧的碾槽,还是值得延续使用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