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会玲的头像

张会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19
分享

好吃莫过酵面馍

不得不说,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剧了各种“速成”品的产生。放眼望去,行业培训有速成班,家畜饲养多为“速成”,农产品种植也在“速成”化。林林总总的“速成”进程,也催生了食品的“速成”。就是北方人每日必吃的蒸馍,也被机器的“速成”代劳了。然而,蒸馍“速成”的结果,便是丧失了它原本酥香可口的传统味道。

  在一日三餐多以面食为主的北方,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大概就是蒸馍了。要说最好吃的馍,自然是原生态的酵面馍。说起这酵面馍,实在是家家必备、顿顿必有、人人爱吃的一种主食。也就是说,蒸馍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不过,要真正蒸好一锅酵面馍,还是得费点功夫的。

 农村人实诚,做事就讲究个实在。表现在蒸馍上,就是工序再怎么烦琐,也绝不能少了那怕是不起眼的一道。一般情况下,蒸馍的前一天就得浸泡酵面。将上次蒸馍后预留的干酵面掰碎,放入小盆,以冷水浸泡数小时至软。然后,倒去上部浮水,留下粘稠的酵面糊,用筷子充分搅拌成均匀的糊状,再加进温水,倒入干面粉(其水与面粉的比例自行掌控,以和成的酵面稍稠为宜。)接着,顺同一个方向稍加搅拌,至稀稠适宜且表面留有干面粉为佳,这样做利于酵面的饧发。和好酵面后,盖好盖子,将其置于常温之下,待其醒发。冬季则要置于温暖的地方,防止酵面遇冷难以饧发。因此,酵面饧发的快慢,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天,饧发得就快,冬天则可能需要一个晚上才能饧发。当酵面表面出现水泡时,酵面就算发好了。水泡越多,说明酵面发得越旺实。这时,就可以“起面”了。

 “起面”,也叫“发面”。(如今人们发面,大多使用发酵粉,发起面来的确提速了不少。但用发酵粉蒸的馍,相比用老酵面蒸的馍来,味道还是逊色了一些。)发面时,先给大盆里舀进足够多的面粉,再混入发好的酵面进行搅拌,使浓稠的“酵面”充分融和进干面粉里。然后,开始分次加入事先准备好的温水。这一步得特别注意,一定要分批在有干面粉的地方加水,一边加水一边用另一只手搅拌搓揉,把干面粉都和成均匀的絮状。等把干面粉全都揉搓成稍硬的絮状之后,就可以试着把面絮团成一块了。这期间,还得使劲揉压,并适量加进温水。不过,再加水时,更得一点一点地少量加入,避免一下子加水过多,把面团和得太软。如果盆大面多,常常得双手并用,才能确保力道匀称地将整块面团和好。这个过程,是比较费力的,起面者得不停地使劲翻动揉压,才能将整盆散落的面絮团成一整块比较干硬的大面团。接下来,继续搓揉、翻转,看看哪里还沾有多余的干面粉,哪里还有硬痂没有揉软和。如此这般,一来二去,面团就被揉压得差不多了。这时候,便进入起面的末一道工序。

  为了把握好面团的软硬程度,使其更趋光堂,这时候,还得对面团进行最后的收拾与调整,得适量加入极少的水分。不过,这次更得留心掌控好加水量,不能随随便便往里乱加。最好是用手在水盆里快速蘸一下,再将蘸了水的双手在有干痂的面团处用力按压,使干硬的地方变得软和、光堂。这样一来,越到最后,蘸水量越要控制好。否则,面团过硬或过软都不行。等整个面团里没有硬块,没有遗留的干面粉了,里里外外都变得细致光滑,感觉面团硬硬的却不蹭手时,软硬差不多正好,面才算起好了。有经验的巧妇,在面团起好的同时,也便进入了面光、手光、盆光的“三光”佳境。也就是说,等起好面以后,面团是一大块光滑的整体;起面人的双手也干干净净的,像洗过一样;面盆内侧也是光光亮亮的,不沾一点儿面粉。最后,为了防止面团干痂,可以给上面覆盖一层薄膜,或者用笼布盖严实,再盖好盖子,放在温热的地方,待其醒发后即可开蒸。

 判断面团饧发好了没有的最佳办法,可以一看二摁三通过。即打开盖子,先行查看,如果面团体积变得膨大而且虚泛,即为发酵好了。再就是可以用手轻轻按压面团,如果手指按下的地方,很快反弹回来,即说明面团发好了。一句话,面团必须饧发到位,否则,面团发不好,蒸出的馍死沉沉、硬邦邦的,成了“死面馍”,不但不好吃,还很难消化。一般情况下,随便在面团上挖开一个缺口,如果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孔,面团就是发得最好的了。这时候,就可以开蒸了。

 蒸馍时,先得揉面,也叫“排面”。排面前,如果给面里揉进一点苏打,蒸出的馍更酥脆,味道更香,口感更好。可以说,排面是个体力活儿。先把整块面团切成一个一个的小块,抓一块使劲揉压成长条形,再将两头分别折叠向中心位置继续揉压,把面团的弥合处——“剂口”揉成一条线,并把“剂口”始终掌控在手掌下。如此反复,感觉这块面团揉得差不多光光溜溜的了,便可以把“剂口”朝下放在案板一侧,再去揉下一块面。等另一块也揉好了,就重叠压在上一块揉好的面团上。如此反复,将切成的小面块都揉过一遍,复又堆叠成了一大块面团。再用刀将堆砌的大面团切成方便揉压的小块,再一块块揉压······如此反复,排上三五次为佳。乡间有句俗语,说:“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话虽丑,但咱只取其下半句受用——面,当然是越揉越光,越揉越劲道,蒸出的馍也越有嚼劲,越好吃。

 面排好后,即可“剁馍”了。切一小块面,搓揉成光堂均匀的长条形,“剂口”朝下,整理齐整,再用刀“剁”成一个一个大小匀称的馍胚子。注意,尽量将馍胚剁得长一点,蒸出的馍圓泛,好看。馍胚剁好后,就开始“团馍”。即用食指将馍胚两边的棱角压下,再用双手手心掬起馍胚,来回团几下,把每个馍胚团成浑圆状,使其底部敦实、顶部稍圆一些。“馍胚”经双手这么一团,基本定型,便可以上笼屉“泛馍”了。

  泛馍,即是让团好的馍泛起来,这是馍开蒸前的最后一次醒发。泛馍的最好去处,是在阳光下暴晒。夏日,当然是利用阳光泛馍的最好时节。如果赶上冬天或者阴雨天蒸馍,就只能在火炉旁、热炕上进行了。还有一种更为方便简捷的办法,就是用电吹风泛馍-----用电吹风对着馍一个一个吹热气,直到馍皮发干发硬,甚至有了裂纹。判断馍是否泛好的原则,就是观察:刚团好的馍胚身量很重,而泛好的馍胚则轻了很多;刚团好的馍表皮软绵,泛好的馍表皮则趋于干硬。

 馍泛好了,就可以上锅蒸了。蒸馍时,火力由大到中,再变小。上气后大约四五十分钟时间,馍就熟了。这时候,还不等揭开笼盖,满屋里就有了面粉变成蒸馍的喷香味儿。揭开笼盖,随着蒸腾的热气,浓浓的麦香味便扑鼻而来。等热气散去,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圆蒸馍便映入眼帘。看上去,虚泛得很,不由得人垂涎三尺。刚刚出锅的热馍特别香,即使只夹一点油泼辣子,吃着都香,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为了换口味,每次蒸馍,主人常常会稍带蒸些花卷或玉米面卷或扁豆面卷馍,那更是一种勾人味蕾的美食素餐。花卷在手,一层层剥开,吃进嘴里,食油的喷香和麦子原汁原味的浓香,沁得人五脏六腑都感觉舒舒服服、熨熨帖帖的了。

 这就是蒸酵面馍的传统工艺,照这个方法蒸出来的馍,不光外形好看,也特别好吃,最主要的是,还很耐储存。在老家的时候,都是用大锅大笼屉蒸馍,一锅搭四五层或五六层,一笼屉大约搭三十来个馍。这样算下来,一锅就可以蒸一百五、六十个馍,一大家人能吃好几天。

  遗憾的是,人的惰性总是根深蒂固的。现代人吃馍大多靠买,买来的都是机器蒸的馍,不光缺少了麦子面的原香,还软绵绵的,吃在嘴里,像嚼食一团棉花,一点香味都没有,真是味同嚼蜡。商家蒸馍,当然得算计利益,为了少投入,多卖钱,面粉里加入了太多用于发酵的东西,都是些于人体健康不利的用品。可现代人的惰性似乎很难去掉,明明知道其中的利害,可真正动手自己蒸馍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

 好吃莫过酵面馍。看来,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还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