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会玲的头像

张会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4
分享

漫游圣地闻酒香

春日的午后,约三两好友,欣然前往杜康沟。

好几年没有再去了,才发现这条路又翻修了一次。从酒厂门前向西,车子很快进入下坡路段。不过,现在路况比起以前来好了很多。水泥路面光洁平整,而且拓宽了不少。旁边是一米多高的新护栏。尽管山路迂回陡峻,心理上却也感觉安全。坐在副驾上,随着车子在蜿蜒山路七折八拐地下坡,眼前立刻开阔敞亮。放眼望去,远处山峁和半山腰台原上,全是新生的低矮植被,绿茸茸闪着迷人的嫩黄色。而谷底高高的树木顶端,新出不久的叶芽儿,也轻纱一般散发着淡淡绿意。单是这些新绿,就立刻让我感觉满眼的美好,即刻生出满心欢喜。

当车子停泊在平坦的谷底,我又被脚下大片新铺的地面所吸引,原先长满荒草的场地,整齐地铺上了青砖,而且一直铺设到通往杜康墓的甬道口。整个场地,显得平坦整洁,素净美观,别致大方。脚踏青砖,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随之而来。

下了车,先来到杜康亭边,水泥基座上一块汉白玉石碑立于亭前,上书“上皇古泉”四个大字,衬托着玲珑的亭子,很显庄重。那亭子,四角飞檐,古朴典雅,四根立柱被漆成红色,给古旧的亭子增添了一些色彩。顺着短短的廊桥走上亭子,但见泉眼位于亭中央,透过水泥盖封口的缝隙,想目睹一眼这传说中的神泉,却只能看到一片黑乎乎的空无。虽然如此,亭下喷涌而出的泉水,还是让我感觉惊喜和慰藉:这泉水,就是数千年前酒祖杜康酿酒用过的神水了。对今人来说,这是何等幸运的事情——斗转星移,人世沧桑,却还能触摸到圣贤的遗迹,感受到先圣的气息,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啊!
亭子对面就是杜康庙,建筑为前殿后窑式。刚刚修葺一新庄严肃穆的仿古大殿内,陈列着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创修杜公祠记》碑、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雷公庙宇创建行宫戏楼碑记》、民国八年(1919年)所刻《绩行雷公香税碑记》。这些碑石,像历经沧桑的老人,无言地叙说着千年史记,它们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大殿后为杜康寝殿,是一孔依崖而建的穴居土窑洞,古朴无华,保持了先哲时代的原生状态。窑内有杜康泥胎粉身塑像一尊,形象逼真。仰望酒圣,思绪翩翩,我想象着蒙昧未化的时代,酒圣得有多么敏锐而睿智的悟性,才能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酿造出这世间第一杯美酒?他又得需要多么缜密的思考,多么过人的创造力,付出多少异于常人的艰苦劳动,才能研制出这万代传世的琼浆?是的,这便是“酒圣”的过人之处,这便是“酒祖”的超常之处,这便是古往今来,这位“酒神”能够得到万世供奉的缘由了。
出了杜康寝殿向南,便是那片开阔平整的场地。沿着青砖路向东,上一小段慢坡,便是杜康墓。墓冢四周青砖围起高高的花墙,正面拱一圆门。门口左右各立一碑,左侧石碑上书“杜康墓”三个大字,左上角是“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右下角有数行小字,上书:陕西省人民政府2008年9月16日公布,下署:陕西省人民政府立,时间:2014年11月。可见,政府对这一文物的重视。右边是一汉白玉石碑,由陕西省文物局制,碑上文字记录了杜康功绩及建墓情况。
进了圆门,看到山脚下静穆的墓冢。其墓圆丘形,高约五米。立于1987年的墓碑高约两米,上书“酿酒先师杜康之墓”。周围翠柏林立,显得幽静肃穆。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静立墓前,不由思绪翻飞。恍惚间仿佛看到,酒圣正率领众人酿酒的热闹场景:酿酒作坊,热气腾腾,健壮的汉子们挥汗如雨却个个笑逐颜开。一身布衣的杜康走近酒缸,舀一勺新酿的酒浆品尝,一股甘冽的醇香沁入心脾,他不禁连声说道:“好酒,好酒,真是上好的酒酿啊!”众人听着,脸上也都现出喜滋滋的笑容……
如今,历史的烟云已经消散,而杜康美酒却穿越时空,愈加醇美地流传下来,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传承啊!
走下漫坡,我们又来到杜康亭边,想到这神奇的泉水给酿酒带来的妙处,想起曾经在西山脚下看到过的那条溪流,我立刻决定要进山探寻这溪流的源头。
说走就走,从杜康亭前经过,顺着沟谷东面土崖下的水泥路徐徐进山。没用几分钟,车子已经开至水泥路的终点,想来距离山谷尽头应该不远了。
我们开始徒步进山,山路相对平缓,西边是开阔的河床,里面杂树丛生。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草木很是蓬勃,即使那些刚发出嫩芽的植物,也都绿莹莹地显着精神。不用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全是各种各样的绿色:鹅黄绿、翠绿、青绿、黛绿、墨绿……深的、浅的,浓的、淡的,明的、暗的,都在写意绿的染料,演绎绿的层次,仿佛要把世间所有的绿色都泼洒出来。一时间,眼前便闪烁着各种各样郁郁葱葱的绿了。山间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种种绿色便有了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翠色欲滴。是的,无论哪种绿,都绿得湿润,绿得青翠,绿得纯粹,绿得干净,绿得艳丽,绿得养眼。走在绿色环绕的山间,我们的心仿佛也被印染成了绿色,变得纯净而清亮了。
走着走着,有人兴奋地喊道:“快来看,这儿有一汪潭水!”我们紧走几步,果然看见河沟地里有一张床那么大一片水潭,潭水清亮。仔细察看,周围仍是荒枝铺地,杂草丛生,再没有一点儿水的痕迹。“这一定是一眼水泉。”“看来,这杜康沟不止酿酒那一口泉水,说不定,里面还有许多呢!”朋友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大伙一边说着话,一边缓缓移步,眼睛满是好奇地盯着埝畔下的荒草地。没走多远,我忽然又发现一处水潭。不过,这水潭很小,好像是从上游流下来的水积聚而成。因为,水潭前面出现了断断续续的水流痕迹,而且面积时大时小,在有些地方形成一股涓涓细流。我们都兴奋起来,抬头一看,一条不高的山梁横亘前面。原来,我们已经走到了山谷的尽头。因为心思都在这水潭和溪流上,大家便不约而同随着水流的来路折向西行。
想不到,这里竟然有一大块麦田,地势比河床略高一些,麦子长势很好,到了快抽穗的时节。我们就沿着麦垄,逆着溪流行走。这时候,大大小小的水潭多了起来,四周新生的野草铺得满地都是,眼前一个接一个的“水泡子”,让我想起了沼泽地。本来想下去在水潭边走一走,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再往里走,水流渐多,又渐渐连接成一股不大的、完整的溪流。在这雨水稀少的旱塬上,哪来的山水?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继续移步,决定一探究竟。
走到麦田西头,又是一座不高的山梁挡住去路。西面这条山梁和北面那条、连同东面高耸的山崖,正好把山谷围了个严实,只在来时的路径朝北有个豁口,可以上到北面那座梁上去。站在麦田西南角,刚好可以看到这条溪流之来路,它由西南角和西北角分别流出的两股溪水汇合而成,其汇合点就在我们脚下。
既然发现了溪流源头,怎能不深入探秘呢?可是,不管是西山脚下还是北山脚下的源头,都与我们站立的位置隔着十来米远的距离。不巧的是,明明可以看到溪流自山脚下一孔小眼流出,却实在无法靠近它——北面那条溪流稍大,但半人高的荒草严严实实挡住了两边的去路。我拨开芦苇丛,小心翼翼走到相对接近的地方,可还是只能看到由远而近的两堵高高的土崖,一高一低矗立面前。在土崖前面,有一堵砖砌的、约两三米高的坝体。再想探究坝体下水流的情形,则完全无法抵达。虽然很觉遗憾,但探寻至此,溪流的源头已经很明晰了,应该就是由地下泉水产生。再看西面那条流水,也是从山梁下一个小孔流出来。可以肯定,两条溪流都由地下泉水引出。这更坚定了我们所认为的“杜康沟是条神奇的沟谷”的信念。可以肯定,在这里,不仅仅只有刚入沟谷的那眼先圣酿酒用的泉水,还有很多泉眼存在。
当我们转身返回时,大家都余兴未尽。于是,出了麦田,由西北角爬上一土坡,再拐两个弯道,我们就登上了北面那座山梁顶部。放眼西望,这才发现,西边的山梁把杜康沟分割成两段,过了山梁继续朝西走,还是山谷。原来,杜康沟还深着呢。而北边这个山梁,则是分沟上的一座土坝。俯视下去,满沟都是刺槐、白杨和不知名的灌木。可见,大山在这里分了岔,拐了弯。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杜康沟的探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望着连绵起伏的青山沟壑,我不由慨叹:杜康文化真是源远流长,正像这看不到尽头的山峦河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