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会玲的头像

张会玲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2/25
分享

南泥湾,一座精神的丰碑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听着郭兰英老师欢快醉美的歌声,我也不由得跟着哼唱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来。孙儿听见了,便问我:“南泥湾在哪儿,为什么要唱南泥湾?”

孙儿的问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现今,还有多少人记得南泥湾?又有多少人知道南泥湾曾经发生的故事呢?上了年纪的人,一听到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也许会由南泥湾想起那场意义非凡的大生产运动。而今的年轻人,可否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呢?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座精神的高地,南泥湾应该永远镌刻在世人的心底。窃以为,在物质极度充盈的当下,重提南泥湾精神,十分必要。

这首传唱了近八十年的歌曲,歌颂的正是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屯垦的辉煌历史。可以说,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见证。传唱这首歌曲,回望那段峥嵘的岁月,我们能更确切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多么的能征善战和英勇无畏。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巩固陕甘宁边区和加强河防以应对突发事变,1939年秋,中共中央调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主力由晋西恒山地区开回边区绥德驻防。在此期间,三五九旅一方面守卫河防,一方面遵照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部队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就地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朱总司令回到延安后,经过深入调查,认为南泥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在这里屯田,对备战最有利。加上南泥湾地区土质肥沃,又有充足的水源,很适宜种植农作物,是实行屯田的理想之地。很快,朱总司令的建议就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三五九旅便被指派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

可是,当时的困难实在太大了。部队刚到南泥湾时,数十里没有人烟,举目四望,只看见一座座荒凉的山坡,坡上长满一人高的蒿草,真是遍地荆棘。深山里,尽是遮天蔽日的林木,野猪野鸭成群。沟底,则是黑暗阴森的溪流,浸泡着腐烂的古木和野兽的尸骨。原始森林里的落叶有一尺多厚,人走进去,仿佛踩在橡皮上,忽上忽下飘忽不定,行走都十分艰难。再加上部队也是刚从前线转来,困难重重,上级只供给给每团1到2万元的屯田费。而这点经费,相对于整个部队来说,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何况,上级供给部队的部分粮食还在外地。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旅团首长亲自带头,冒着风雪严寒,跋山涉水到百里之外的延长去背粮食。没有油盐酱醋,他们就设法打柴烧木炭,再运到延安等地换取生活用品。没有菜和肉,战士们就拾山货,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或扛枪打猎,下河摸鱼。当时野蒜、苦菜,还有水面的野芹菜都成了他们最好的蔬菜。河里的鱼鳖,山上的野猪、野羊、野兔也成了最好的野餐。没有生产工具,他们就找来废铁自己打造农具。没有耕牛,部队就组织人力代替耕牛拉犁。

问题是,不光食物不够吃,住房,也是必须面临的最大困难。刚到南泥湾,部队压根就没有房子住。为了不误农时,抓紧一切时间开荒种地,官兵们就住在用树枝搭起的草棚里。可这种简易的草棚只是个临时的避难所,它不但漏风、漏雨,连太阳都挡不住,根本就没法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露宿旷野的现状,部队在开荒种地的同时,抽出一部分战士突击打凿窑洞。“建造我们的阵地,改造我们的家园”的口号就是那时提出来的。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喊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他们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开荒种地,大家一视同仁,谁也不搞特殊,从旅长到战士、勤务员、炊事员,每个人无一例外地都被编入生产小组。开荒时,每个小组都有具体的生产任务。就在这么严峻的考验面前,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人躲奸溜滑。大家不仅齐心协力,使出吃奶的劲开垦荒地,组与组之间还开展起了生产竞赛。为此,许多人手上打出了血泡,但却忍痛坚持劳动,而且表现得十分乐观。无论劳动任务有多么艰巨,上自干部,下到战士,大家不分官兵,都是从清晨大干到天黑。当时,大家摩拳擦掌,真是士气高涨、干劲冲天。这从当时流行的一首自编歌曲中就很容易体现出来——“窑洞草房好军营,茅草床铺软腾腾,三尺厚雪绫罗被,茂密梢林好屯军。”天道酬勤。就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三五九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开荒种地1.12万亩,收获粮食1200石,蔬菜自给率78.55%;挖箍窑洞千余孔,盖房子600间······丰厚的收获,为后来持续屯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942年夏天,整个南泥湾已经呈现出了田间庄稼绿油油、猪羊成群、窑洞满山、市场繁荣的喜人景象。经过三年努力奋战,南泥湾更是大踏步前进,超额完成了王震旅长提出的“两人一猪,一人一羊,十人一牛”奋斗目标。到了1943年,开荒种地面积已达10万亩,全年收获细粮12000余担,达到了1941年的10倍!到1944年,南泥湾播种面积已达26万亩,在整个延安地区,要算“肥得流油”的“特区”了。

不光如此,三五九旅在军垦屯田过程中,还不忘老本行。他们一边生产,一边练兵,劳武结合。若遇有战事,便立即出动阻击敌人。1941年10月,正当部队进入紧张的秋收时刻,国民党何文鼎部企图偷袭三边。中共中央立即组建以王震为司令员的野战兵团开赴三边,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阴谋。1943年5月间,国民党将其驻守沿河的部队全部调赴包围陕甘宁边区,准备兵分五路闪击延安。对此,三五九旅则早于1942年底就全部集结南线,守卫边防,并将七一八团调驻富县,以七一七团全部及七一九团主力驻守临镇和九龙泉一带,以七一九团一营驻守交道、牛武等地,王震被委任为关中战区司令员兼政委。1943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突然调集兵力向我富县峪口村闪击。还是三五九旅应战,只以一个班的兵力,就击退了敌人一个营连续三次发起的进攻。这就是英勇无敌的三五九旅,他们能垦荒,会种地,更善于打仗,是一支能文能武、素质过硬的响当当的好部队。

总之,八路军三五九旅这支英雄的部队,从1941年3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赴南泥湾屯田,到1944年10月离开南下,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官兵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终于把一个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牛羊成群猪满圈,肥鸭满塘鸡满院的“陕北的好江南”,创造了有史以来部队不吃公粮反而向政府交粮的奇迹。

其实,南泥湾开荒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通过屯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实现了部队粮食自给,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密切了军民关系。当年的《解放日报》就曾发表社论,号召边区军民积极学习南泥湾精神。1942年12月,西北局高干会上,党中央、毛泽东更是对三五九旅所取得的成绩大加赞扬,并为部队题写了“发展经济的前锋”题词,给王震等四位领导题写了“有创造精神”的题词。1943年秋,毛泽东、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再一次视察南泥湾,充分肯定了三五九旅的成绩。毛泽东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除了陕甘宁边区,各个根据地也都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随着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也赶到这里小住。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都是这里的常客。朱德总司令还邀请了著名爱国将领、晋绥边区行署主任续范亭到这里游玩。大家在一起诗词唱和,留下了不少歌咏南泥湾的动人诗篇。著名诗人萧三、艾青、何其芳,作家吴伯箫,音乐家贺绿汀以及农学家陈凤桐也去南泥湾采风学习,甚至还有一些国际友人也加入其中,他们用手中的笔将南泥湾的业绩和精神传遍了全世界。在众多赞颂南泥湾的作品中,影响深远、广为流传的,首推这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南泥湾》。

后来,毛主席为南泥湾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便成为“南泥湾精神”的内核。纵观这段历史,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我军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它既是一种奋斗精神,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并夺取胜利。因此说,南泥湾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给世人留下一段佳话,更为我党、我军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如今,八十年过去了,南泥湾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坐标,更是一种内蕴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一座耀眼的精神高地,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内心。从这一点来说,在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当下,重提南泥湾精神,仍具有非凡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