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阙惠玲的头像

阙惠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6
分享

想起小人书

国庆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美宜昌》摄影展”在市美术馆开展。老前辈王道生,徐达的“老宜昌”部分吸引了众多观众,摄友纷纷聚焦这些历历往事。

我则在一幅“小人书摊”的作品前不由自主地驻足良久。图片中人物有大人有小孩,有老年人也有青年人,虽无一人的正面,但恰恰表现了读者专注的神情,一个长条板凳上坐了两个大人,一个挂着几道杠袖标的小同学挤在长条凳边边上认真地似在朗读,旁边的大人竟全然没有顾及到这个孩子。这几个小细节把当年人们对小人书的痴迷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着看着,竟勾起了我对小人书的思绪,盯上小人书还有一个惊险的小故事...

“文革”期间,我们好像有放不完的“假期”,大好的时光全要由小小的我们自己安排,为了不让我们“玩疯”,不知是不是老师的“良苦用心”,他让我们结对子。

一天,我们在家住的筒子楼二楼跳房子,正在兴头上。突然头顶上听到“嗖”的一声巨响,只见一个窗户的墙边崩掉了砖块,吓得我们抱头鼠窜。

被吓坏了的我们,从此只能在室内活动,就是这个时间段,我们与小人书相遇了。结对子的小伙伴你家的我家的她家的凑起来书还真不少。《红岩》《苦菜花》《筋斗云》《刘胡兰》《地道战》《平原枪声》《林海雪原》《渡江侦察记》《列宁在十月》。

在那个主张“读书无用”的年月,连环画无疑是巧妙地变换了一种让我们接受德育教育的形式,在我们刚刚发蒙的阶段不至于在脑子里被填进一些“垃圾”。

《鸡毛信》《小兵张嗄》让我们懂得机智和勇敢;《李双双》教会我们爱集体讲真话;《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做事要有决心;《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教育我们爱憎分明甘当螺丝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至今还印象深刻的还有高尔基的三部曲。他五岁丧父,幼小的他看到不少人世间的丑陋,残暴吝啬庸俗。尤其是他写的“外祖母”很触动我,联想到了我的和我周围的。我家邻居有两个酷似他描写的“外祖母”,每天操持家务摸摸须须,日复一日给上班的大人上学的孩子提供着热饭热菜。常常是一副和蔼温暖的笑容示人,以至于我认为“身体胖胖的”就是外祖母的典型标志。那些年我的外祖母正在住院,患高血压的她不敢走远,每天都会在那个病房楼顶平台眺望,如果正常上学可以见到路过的我。可是我们没能正常上学呵!

读小人书,算是我们童年做的一件正事。有人说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标本,载体,证据。

因为,那时的我们无拘无束,学校对我们放任自流,大人对我们放任自流,社会对我们放任自流。我们只有自己设计、规划着那个年龄根本没有概念的“宝贵时光”。

正是有了小人书的陪伴,我们才有了快乐的童年;正是有了小人书的“诱惑”,我们才有了幸福的童年;正是有小人书的存在,我们才有了没有虚度的童年。

怀念小人书;回味小人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