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身体单薄个头小。感冒似家常便饭,一弄就扁桃体发炎。一年我扁桃体又发炎了,医生看后说要做手术。听到这个词,当时只差没哭出来。
当年医院推行一种“新”的麻醉法--针刺麻醉,在为数不少的人身上做了手术。在医生说要做“切除手术”的那些天,我惊恐,魂不守舍,不知道如何?
当时的邻居常拿一些书分给我们看,书堆里我挑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走进书的世界,才知道为什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美国一位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一场急病导致她失明、失聪和失语。七岁时遇见莎莉文,老师的呕心沥血使她走出了黑暗与孤独,改变了人生。她的“走出”,包含着信心,勇敢,发奋;她的“走出”,要付出追求,坚韧,不懈。
薄薄的自传,小小的海伦,当时俨然成了我的大树,在我无助的紧要关头狠狠地助了我一臂之力。我感到一个健全人的胆怯在一个有身体障碍却内心无比强大的人面前是那样无地之容!
插队时,队长觉得我不是能胜任农活的“好手”,便别出心裁让我当村上的“孩子王”。老队长说城里来了那么多“知识青年”得充分利用,便准备设置一个 “托儿班”。对我来说这也算个难题,插队的地方是壮乡,平时说话都难“对答如流”。然而看着老队长给孩子们腾出的泥巴房,看着社员们的眼巴巴,我动心了。
用砖块垫木板沿墙边围一圈当板凳,靠村里的几元钱“公款”,加上我四处收罗的图书,“托儿班”就算落成了。它就似磁石一般,把村里孩子深深地吸引了,我相信他们是对少见的图书有难以抑制的兴奋。大一点孩子学普通话,学拼音,学常用的交流语言。同时也给我当壮语老师,以致后来我成了知青中壮语最棒的人。当年两个较大的孩子上学读书后成绩很好,大家公认得益于这个“班”打的底子,那些图书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问世后,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传遍了多少洲。海伦的故事虽已遥远了,但对我们而言她至今仍不陌生。看看她对仅有的获得光明的三天的精彩设计:第一天想看看让她的生命变得有价值的人,第二天想看光的变幻莫测和日出 ,第三天想探索与研究。莎莉文老师就是那个让她生命有价值的人。是她,为海伦找到了一个认识世界的与常人有别的途径;是她,使海伦知道眼睛无法“看到”的世界,用手“触摸”同样可以去认识。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她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爱, “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想’就是指脑子里正在思考的事。这时我第一次明白一个抽象的词语。受到‘想’的启发,我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爱’到底是什么东西”。海伦感慨:“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马克·吐温曾盛赞:“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在美国人眼中,她的作品列为1902年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20世纪美国的十大偶像之一;海伦·凯勒堪称人类意志力的伟大偶像;在中国人眼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至今热销;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成长励志经典读物;它是世界文学的杰作,是影响历史、改变人生的励志经典;一部“不抛弃,不放弃”寻找光明和奉献爱心的文学经典!
时光流逝,她和她的故事并没有随风飘散。海伦·凯勒,她和她的故事已成为人们永远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