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阙惠玲的头像

阙惠玲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1/31
分享

静听花开的声音

静听花开的声音

--写在《花开的声音》出版

人生何处不相逢!

与王新的“君子之交”已走过十多个春秋冬夏。在她“天蒙蒙亮,天刚刚黑”,“走进黑夜的人,走过白天”的诗句督促和陪伴中,我们成了耳鬓厮磨的朋友。

最初遇见王新,是在工作餐的一个定点餐馆。她一袭职业装,一头齐耳短发,给人利落干练的印象。第二次则是在一个婚宴现场,她在帮着安置客人,分配物品。动作敏捷,有条不紊,职场魄力可见一斑。

后来,便是在她的店面里。每天午餐后,我们都会到邻近的三峡大学校园溜达,她的一亩三分地是我们的必经之处,来去相视一笑,似乎心有灵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她常常伏在柜台上,目不转睛。有一次,我转到她店里,她又趴在柜台前,直到我已近身边,她才支起身子。我惊讶:“在这里,你还能看大部头啊?”“嗬《静静的顿河》“。

渐渐地开始注意她的博客。页面设置的很温馨,内容琳琅满目,非常生活化,读来很舒心。“早起,冲一杯红糖水,一口一口,慢品,迎着丝丝的凉风,心儿那般地柔和;人生也不过如此,再猛烈的波涛浪涌,终究归于平静。这份平静的胸怀,充满了感恩,宽恕与善良的情义。”“幸福总是伴随着长久的期待……一个人的隐忍,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过往与未来默默诉于这冬日的阳光,暖暖如春啊!在孤独中走向坚强,未来的路,也许坎坷,也许平坦,但有一点,它是一趟没有返程的冒险。”她的语言那么普通,如同闲谈。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话糙理不糙。

起初,是她那视角独到,风味独特的诗歌吸引了我,长的短的很随性。“老家,就像火笼屋里那团树兜子火,/冷日子,穷日子,/只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手窝心窝总是暖呼呼的/”。“太多太多,/言说与不能言说的它们都喜欢躲进夜而享受心灵的铺张/”。“移动的身影,/在靠近谁的领域,/想念的歧途,/月色浓浓,/鸟儿却已安睡”。“月亮,/圆圆的在天上,/在地上,/在花坛里的喷泉上 ”。“槐树撕开枯皱的老皮,/想听蝈蝈的叫声,/只有一只壁虎,/扒在污垢的玻璃上,/向窗外不停地张望,/暗淡的月光悄然地落在井沿,/有没有叹息”。她的自由诗,很多都离不开“夜”,我了解她。她“身兼数职”—老板,财务,司机;她“分身有术”,一天中要变换多种角色,公司实体店来回穿梭,尽展她的“十八般武艺”。晚上,到了大家该休息的时间,她才由商人变成文人,读读书,写写诗。用她自己的话说,那个时间段是她宝贵的最享受的时光。所以她的风景多是暮色,月光,黑夜。尽管如此,黑夜不“黑”。在她的眼里,是《今夜不属于我》《喜欢夜》《月光》《别说太晚》,对夜倾述,对月絮语,乐此不疲。她相信“走进黑夜的人,走过白天。美遗漏着丑,恶与河流对视,仰望在生命中延续”。字里行间,透着她的乐观向上,坚毅刚强。

渐渐地,笔锋一转,她又有个人独特笔触的散文频现报刊。《年关何处》《星星点灯》《背影难忘》《无言的力量》《面对生活的难处》,篇篇尽显她女性的温柔和精致,妩媚中透着正义。她对那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窘态的描写,含蓄,婉转,入木三分。“小女孩站在冰柜前怯生生地请求:爸爸!我要喝饮料。她爸爸听说售价四元说一句滚开些。我看到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赶紧到冰柜里给小女孩拿了一瓶饮料,没收钱”。“那个老婆婆扛着一根竹棍,撅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我默默的攒废品,一堆又一堆,我一直盼望,盼望老婆婆出现。终于等来了她,我把早收拾好的锅,盘子,蔬菜,旧的衣物送给她,老婆婆左谢右谢”。细致地观察,恰如其分地描述,让我们读来不由得心生同情。更对她热心关注民众,挖掘现实中的真善美生出敬意。

她的善良和爱心,源自她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记得八九岁时,我和哥哥到一个亲戚家,近中午我们张罗烧饭。进厨房一看,就案板上堆了十几个土豆,没有寻到别的。把土豆洗好切好,等锅烧好了,来找油,天呐,哪里有油?我把油瓶倒立好大一会儿,一滴油也没有出来,眼看锅已烧红,我连忙将土豆倒进锅里干炒……什么叫穷?这就是”。“小时候在农村,每年生产队会组织村民挖荸荠,一户分一块荸荠地,自挖自得。有一回,我和哥哥并排挖,鬼使神差的,我举着锄头不挖地,一锄头把哥哥的脚挖了。可见当时我太小,干农活是真的不行”。不难想像,在现实生活中,她一旦遇到了有困难的人,便会自然联想起当年的自己和哥哥...

艰辛和磨砺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滋养着她的人生。可以说,她从初中的第一首打油诗起,便开启了一往无前的诗歌创作之路。她说:“初二我模仿《静夜思》试写了一首小诗。当幼稚的作品被同学们传播后,我被推举为班上的田园派诗人代表”。参加工作后,写了首《小舟》:“你是我漂泊的湖/我是你心涧的一叶小舟/载满船的清辉/我向着繁星祈求/祈求一朵青春的花儿/在你的生命里停留”。当时真让她得意了一把,可以说它们都成了改变命运的资本。

回望她走过的路,经历了无业,进厂,“下海”,她都坦然地面对,并能勇敢地迎接她可能要面临的任何困难。“生计,你除了选择没有办法去逃避,没有预期的负累,随时会投向你。我很庆幸,我有文学的资助,有书相伴。无数个疲惫之夜和日子的艰难,我都挺过。一本好书,就是有神奇的力量,有时候,受一个信念的影响,内心就强大起来,我的自勉:如果什么也改变不了,就读书吧,翻开书的第一页,你就在收获新的思想”。她能如此释怀,是因为她有个“精神支柱”--读书。

在那三尺柜台前,她除了每天做好生意,就是和书中的知己窃窃私语,心猿万里。她身处商场,却以知性美女之态示人,不时地转换着极具反差的角色。她坚信“每一个人,每一块土地的生存,哪有不经历创伤和流血流泪的,当历史翻过伤痛的纸页,一步步走向的是美好”。是的,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向往,每天看到的太阳都是新的。

在她的诗集《月亮的左脸》出版发行三年后,喜闻她的散文集《花开的声音》出版。此时我只想说“我愿做一名忠实的听众,静听花开的声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