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很难得的班主任,却中年病逝,每每想起他,我都很心痛。
我的中学生活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南国城市的那些人和事也已经远离我了。但是,惟有他—杨力立老师,至今令我挥之不去。
我的中学时代,“读书无用论”泛滥,学生汲取知识的课堂被没完没了的“学工学农”所取代,正常的学习秩序被扰乱了。他的出现,使这种局面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扭转。是他那始终清醒的头脑,给我们完成学习任务寻找到了在无序中求有序的办法;他的足智多谋,使我们能在“不务正业”的时期还务了一些正业--学到了东西;他的机敏也使我们得以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他引导我们组织起各类兴趣小组,有读报的、吟诗的,有田径队、有球类队。他不动声色地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搞运动转向掌握知识和培养技能;他指导我们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规律,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他告诫我们,“每个人长大了都是要做事情的,没有技能和专长,是无法干成事的”。
由于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他只能巧妙地利用“学工学农”活动,给我们“灌输”知识。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的“学农”,初中生的我们背着背包,徒步走到目的地,途中干粮充饥,几乎一整天的“行军”,到了农家,个个都瘫倒在地。那里艰苦的生活,枯燥的内容,大家的抵触情绪是强压在心底。没想到的是,在“工作”结束的那天,老师宣布要安排到附近一个叫“灵水”的地方去“上课”。灵水,是一处由山泉形成的天然泳池,据说它还要灌溉周边的部分农田。在那里,力立老师为我们讲了很多很多:灵水的来源,山泉的形成,山泉的益处,水利的作用(这是跟学农的正题相符的),使我们既放松了神经又从游玩中获得了知识。他还兴致极高地端着老式相机为同学们拍照,那些在山清水秀间的留影,现在看来真是极美的画面。显然,他是有备而来的。自那次活动后,我们似乎开了窍,“哦,原来不是只有课堂才能获得知识的”。
为使我们培养更多的兴趣,他想方设法填充我们的课外时间。亲自安排球队的训练,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我们班放学后,许多同学都有活动项目,篮球、排球、乒乓球都有小队伍。球场上的生龙活虎不仅为学生课堂上蓄积了充沛的精力,也为学校输送了一批“体育健将”,当时学校球队的中坚力量多是出自我们班。那时打下的较好身体素质的基础,让我受益至今。
力立老师本是带地理课的,他是一名归侨的后代,学校认为他带英语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他是身兼双职的。地理课程枯燥,英语课程生僻,大家的学习兴趣都难提起。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出了浑身解数。教地理,他打听到谁的家长出差多,就安排这个学生了解家长们去往的地方的相关情况,来向同学做介绍。这样,拉近了生硬的地理知识与人们身边生活的距离,使大家对地理课不再敬而远之。教英语,他让我们分成若干小组,轮流阅读,大家监听,互相分析正误。还用讲短小故事的形式引发同学们的兴趣。
他很懂得尊重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上,他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供大家讨论,然后进行梳理、分析,给出指导性的答案。他教授的英语课,就采取了号召成绩居前的同学轮流协助老师批改作业,从中发现问题,再返回课堂讲解。我自己就参加过批改“工作”,还记得经过几次改作业,我从中得到了诸如:读句子理解语法时要细致,选择词意要精确等启示,对自己克服“粗心”的毛病大有帮助,他对事对人的严格要求也影响了日后的我。他的殚精竭虑,换来的是:我们的班级是年级的“排头兵”,连年“五好班级”。
时隔这么多年,回忆起这些“校园岁月”,还是历历在目,真的很感激这位当年的班主任。也许正是他“良苦用心”,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他的英年早逝是令许多人扼腕的。他辞世多年了,每年总有几个特殊的日子想起他,尤其是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不仅是天气,还很贴切地反映了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