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阙惠玲的头像

阙惠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03
分享

轻舟已过万重山

梦和故乡,是伴随一个人终生的情结,是萦绕一个人终生的记忆,更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的恒久主题。

多年前,郑军先生以一组葵的作品展示了他蕴藏在心底的梦。近期,他又以系列山水再现了他寄情的故乡。两组系列作品不仅是郑军先生十余年来探讨传统技法应用于现代创作的成果,也可窥郑军先生脚踏实地,不断修炼的足迹。

一组葵梦作品,给人们展示了葵的春夏秋冬,葵的嬉笑怒骂,葵的苦乐酸甜,葵的姿态万千。

向日葵,人们似曾相识。那是在梵,高的笔下,它是艳丽的,华美的,和谐的,优雅的。画面的色彩对比单纯强烈,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而郑军先生的向日葵则另一副神态。它们弯曲着身体,花葵低垂着,身体里的水分已被时光吸干。倦意环绕着它的躯干,自然弯曲,叶子随风低垂,自然散落。它们枯了,老了,残缺了,依旧筋骨挺拔。它们仍是有生命的,它们仍在无声地言说。

据说,郑军先生为向日葵系列作品取名《葵梦》,是缘起儿时的梦。

“许多年过去,回想儿时的记忆,有些片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我的祖辈在什么地方开垦过荒地?但是模糊的记忆中,曾经有过一块土地,哺育了我的祖祖辈辈。我的土地啊!我深情地注视你,久久难离。岁月渐渐远去,你却执着地伴随着寒冬酷暑,春来秋去,不知疲倦地承受着辛苦的汗水和勤耕的脚印。”

儿时的记忆印在了脑子里,刻在了心坎上。对土地的眷恋, 对故乡的思念也许才是艺术家真实的创作灵感和源泉。

2009年,郑军有幸获得了被选派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访学的机会。访学期间得到诸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他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善于交流,勇于探索,创作水平实现了自我超越。用他自己的话说,《葵梦》系列的产生是儿时的梦与十三年前的一幅向日葵在那个时间点上交织出了一个创作课题,他紧紧抓住这个课题主线,用了365个日日夜夜,完成了现实与梦的心灵对话。“当你获得片刻的创作愉快、自信与满足时,隐藏在内心的创作艰难及许多无奈,便会在灵魂深处挣扎,它要寻找升华抵达的彼岸。升腾、涌动、梦幻的诗意,是我心底多年的思绪和情缘。”

静读《葵梦》,你看到的不是一般常态下向阳花开灿灿金黄的物象解释,而是将自然物象融入心像的、一种生命变化状态的新图式。他是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西画的造型因素交织,产生出的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作品以生命为本体,创作艺术手法新颖、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品技法娴熟,水墨晕染大胆自然,运笔苍劲有力,尤其是在整个作品的氛围营构上更显得浑然一体,充分展示作者深厚的艺术造型功力和艺术学识。专家的评语如是说:“得道子之笔墨、承千年之艺苑、创一派之风气”。

2009年至2011年,《葵梦》系列先后发表于《东方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先后被编入《心迹丹青――孙志钧教授工作室教学成果作品集》;《首都师范大学工笔卷》;《学院.丰绩――湖北美术学院九十周年校庆美术作品集》。

如果说《葵梦》系列是郑军先生创作上的自我突破,那《轻舟已过万重山》《山平水阔大城浮》《夷陵揽胜》可以看作是他创作上的又一次跨越。

与葵梦作品相比,这批山水作品在技法更臻娴熟,水墨晕染更加大胆自然,运笔更加苍劲有力。这得益于郑军老师长期坚持大量的山水画创作--《大三峡》《清梅》《八仙图》《浩荡百川流》《家园梦想的随笔》《溪山晨雾》《竹节峰》《竹海仙人桥》。

生长在长江边,长期行走在长江两岸,长期的观察研究,他不断探讨表现这片山水的视角,形式,技法。他认为三峡区域的山既有别于北方的山,又有别于南岭的山。植被与岩石互相穿插,表现手法就不能采用斧劈皴和披麻皴,尝试以点皴为主,配以云皴、卷皴、线皴,这样能很好地表现出三峡区域的自然特征。

《轻舟已过万重山》选择的俯视角度,把长江两岸的山水一景尽收眼底。图中,长江滚滚向东流,两岸峰峦风光秀。郑军先生的这幅作品采用横构图,他把山势的近景、中景、远景有效地排列开来,使画面层次分明,轮廓清晰。你可见,即便是崇山峻岭,山川密布,也没有给人画面混沌、拥塞之感。无论画面的近、中、远或左、中、右区域的山石气势在无言中都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视觉效果。

绘画作品画面的构图是建立在作者创作主旨的立意上,表现故乡的山水,寄情故乡的山水,在无声的画面上唤起山水的有声回响,在静静的山水间倾泻作者对故乡的热情和眷恋。郑军先生深厚的造型功底,张弛有度的笔墨驾驭能力,思考的独具匠心都清晰地展现在作品中,使得作品的内涵饱满,主题达意,整幅作品豪迈大气,气势浑然天成。

可以说,这一批作品是郑军先生数十年艺术教学和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我主观地认为,《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是他这些年艺术历程的真实写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