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也是金秋时节,三峡大学一位退休教授的个人画展引起了我的兴趣。展出的画作,设计作品,写生作品共130余幅(件)。展品数量之多,水平之高得到了观展专家的一致赞许。我当时的感受,一是对这位退休十年的老教授(年逾七十)肃然起敬,因为他作品的大部分是退休后的成果;二是对水彩画有了新的认识,周教授的“浓墨重彩”一改我对水彩“清淡”的片面定义。
那次画展后,我有幸多次造访周教授那被画作包围的家,欣赏并听他解读他的新作,每每如沐春风。
周善庆教授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农家,自称是田野里走出来的画家,因此他的画作多带有乡土气息。一睹作品《春雨》,即便是深秋,你也立刻有跨季的感觉,正是“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画作远景,中景,近景分别是山、田野、水,山青青水碧碧,田野一派生机,谁说的?春到人间草木知。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倒映在水中似有游动的云。田野鹅黄,嫩绿,草绿层层叠叠,似绿色的波浪,似翻滚的春波,一浪接着一浪直抵人心,“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画面效果很有白石老人追求的山水画“湿漉漉”的感觉。
《峡江梯田》是少有的表现长江沿岸梯田的作品。显而易见,它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加榜梯田很不一样,它的梯度没有那么大,梯田也没有那么密集,但是梯田的面积显然要略大于那些在高山陡坡上的梯田。山舞银蛇般的梯田似乎在演奏着田园交响曲,梯田的骨架被画家编成了线条组合,假定性的线条勾出物象的轮廓。画面中,我们细细体味画家的设色,深色既实又虚,虚无向深处后退,退到静穆,退到无垠。白色是沉寂,向一切方向奔注流泻。整幅作品把人们的思路从真实自然的感觉中引开,引向任意想象的另一个精神世界。我看到,周教授的作品是从热情与观察中直接迸发出来的,这吻合了他“田野里走出来的画家”的角色。梯田雾霭氤氲,神秘,内敛,沉重,不免使人联想到耕耘的艰辛,这样的意味正是周教授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坚韧的艺术求索态度的真实写照。
周教授自幼丧父,是在母亲的背篓里乞讨着开始了人生之路。高中辍学开始学徒,由于中学期间受一位美术老师的影响和引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以顺利考入武汉印染厂图案设计室学习。从那一天起,也许他就认定了一辈子要倾尽全力去做的事。几十年的不懈积跬步,几十年的辛勤付出,几十年的执着坚守,几十年的探求实践,使他由一个农民的孩子成长为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1961年他又考入湖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前身)美术系,接受了四年系统的美术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之后,开始了他的美术教育的从业生涯。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宜昌地区师范,市十三中学及附小(原红卫小学)担任美术教师。而由他主导创办宜昌市工业技校五届工业美术专业班,培养出学生160余名。限于当时的条件,班级的教材均由周教授亲自编写。这些学生后来有的升入高校,有的成为画家,有的成为企业家,更多的成为了美术设计专业骨干。周教授还曾在工业企业担任设计骨干,原宜昌市新华印刷厂及彩印厂的产品里,都镌刻下了周教授的心血和汗水。
1993年,周教授到湖北美院水彩画家白统绪主持的工作室学习水彩画技法与创作。水彩画在中国只有百年历史,近30年才得以迅猛发展,成为了现当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教授自称,在半百之年有幸得到水彩画名师白统绪先生的悉心指教,如鱼得水。与水彩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创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水彩画佳作频频,《伍家渔舟》,《高原吹手》,《神农秋水》,《九寨飞瀑》,《山道弯弯》,《春雨》,《赶集归来》,《西藏少女》相继问世,如雨后春笋。专业刊物《中国水彩》,《水彩艺术》,《美术》,《中国时代画报》,《湖北画报》,《吉林画报》竞相登载。水彩画名家白统绪先生这样评价周教授的创作:“他潜心研究借鉴英国水彩画技法,注重从古今中外各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他的水彩画清新透明。景观开阔,意境深远。”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作家,词作家甘茂华先生给予的评价是:“他的画作注重形式美感与艺术境界,选材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潜心挖掘水彩激发语言对物象的表达,呈现出了朴实而又抒情的自然的美感和情感。”
得知周教授正在筹备出版个人画集,国庆节前我又一次登门拜访。教授破例找出了早年的染织产品设计手绘稿,手稿中老先生的笔力,工夫令人折服,一幅幅作品铺陈在眼前,花卉鸟兽竟有呼之欲出之感。先生的一幅新作《岁月老人》,怎么看都感觉它是先生的自画像,缕缕如霜的白发,布满沟壑的脸庞,写满岁月的双手,一把坚实的拐杖被紧紧地攥着,不大的眼睛,很坚定地注视着前方,暗喻他坚韧的,矢志不渝的,不畏艰辛的那颗赤子心!又似乎在细细品读他个人的春华秋实!正是“喜看稻菽千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