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是三进泸沽湖了,朋友问怎么一而再再而三?话要从一张照片说起。
这是一张十四年前拍摄于云南泸沽湖的照片。当年的“咔嚓”一下竟引出了一段故事,缔结了一段我们与摩梭人家的奇特情缘。
那年我们全家到云、贵、川旅行,被杨二车娜姆的《走出女儿国》、《中国红遇见挪威蓝》所驱,走进了封闭的泸沽湖。
泸沽湖是地处川滇交界,许多人听说它是因“女儿国”之名。那里至今保留着家庭以母亲为主体的母系社会形态,并沿袭着走婚的原始婚姻形式,生活在那里的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支(也有说他们的祖先是蒙古人)。
当年的泸沽湖,与世隔绝,没有象样的路,没有固定的交通车,只有走云南宁蒗县的山路。我们与几位同行者拼车前往,我们6人挤在那辆小长安上,车过之处便扬起滚滚尘埃。一会儿在金沙江边穿行,一会儿在山涧转圈。我们坐着是一会儿左倒一会儿右倒,一会儿颠簸得上窜下跳。不时山上还有碎石滚落,十分惊险。
村里,那里上了年纪的人多数听不懂汉语。我们每到一处,孩子们就成了我们交流的对象,也是我们的导游。看他们单薄的穿着,简陋的学习用品,临别时,我们以资助他们读书为名捐了款,并与他们留下了合影。
时光如梭,日历翻到了2012年。不知是恋泸沽湖的景,还是惦记那小村里孩子清澈的眼神?我在开通微博后,把这张珍贵的合影晒了。很快就有人认出了照片中人并辗转打听到了她的下落。已经在云南民族大学就读的摩梭姑娘平措卓玛以最快的速度与我们接上了,。她就是那张照片里的大眼睛姑娘。她告诉我们,如今的泸沽湖已远非十二年前可比,她们家也今非昔比了,有了一个姐妹共同经营的客栈。盛情邀请我们中秋节去做客。
中秋节前,我们自成都取道西昌又去了泸沽湖。到达泸沽湖她们的“猪槽客栈”,我们一见如故,有问不完的话,说不完的事。故地重游,兴奋不已。第二天天刚露光就起了床,漫步湖边,似在寻找我们曾经的记忆。清晨的泸沽湖,没有蛙鸣,没有鸟叫,只有湖水有节奏地拍打着岸边的声音。蓝天,湖水,格桑花,猪槽船,摩梭甲搓舞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摩梭风情画。就是这幅画,令人痴情,令人神往。
我们回宜后一个月,平措卓玛从昆明取道湖南一路火车硬座到宜昌看望我们。在宜昌,她见到了曾到过泸沽湖的三峡大学的同学,完成了愉快的三峡之行。
如今,平措卓玛大学毕业后有了如意的工作。因为泸沽湖声名远播,节假日的游客是蜂拥而至。听说她家的客栈每到节日就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把计划国庆期间去帮忙的想法告诉了他们。
于是,就有了我们的三进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