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画 心中有禅
自号“竹翁”的李守正先生,积几十年潜心研习国画之功力,近年来挥就了一批以竹,寿,僧为题的作品,他那大写意的画风引来了众人的关注。人称他是三峡画坛一位可贵的“独钓者”,甚是贴切。
多年前,第一次被先生的一幅画《年年有鱼》吸引。画中那肥硕的红鲤,身姿扭动着,自在地嬉游在水中。喜庆,鲜活的效果跃然纸上,我们几个朋友戏言看着就想吃了它。之后又欣赏过他的不少春华秋实寓意的作品,《南园秋色》《赏秋》《夔柚》《秋瓜图》《正午图》《胜利果实》等,憨态可掬的画面,裹挟着浓重的沂蒙山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看到,在先生质朴的笔墨里,流泻着的是他那浓浓的乡愁。
近来欣赏先生的画作,我被他那画中流露的禅意深深吸引。向先生请教后得知,先生自幼喜好绘画,临摹过古代多名大师的作品。在他自学的道路上,前往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观摩石窟艺术对他形成如今的绘画风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石窟的造像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它丰富了绘画艺术。佛教绘画早于佛教雕刻,是源于古印度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它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在中国逐渐发展形成的。应该说佛教绘画是中国绘画的源。
让我们在先生的画里细细领悟个中禅意吧。
《面壁图》,诺大的画面中,一个人占据着很小的位置静思。“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面壁是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原指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静修了九年,比喻在学习上下得功夫极深。后一些武术门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过一段时间。面壁思过或许是由此而来的吧。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诗说的是道不远人,就在身边。先生的那幅《飘然入世》一画,很能帮我们领悟此意。
《子孙》更有多重深意。一汪浊水,拥挤着无数的小蝌蚪,可供给它们的空间及水都极其有限,两只大青蛙在水边上很不安,无奈地望着这群“后代”。繁衍是生命的本真,没有生命一切都无意义。“活着”是大青蛙的起码要求,面对眼前的境况它们竟束手无策。“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原本生存的意义是很简洁明了的,人为地给自己加了过重的包袱前行就会很沉重。由此想到,生活应该还原本真,不需要太多。
细细品赏先生的画,好似品味一泡好茶,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