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阙惠玲的头像

阙惠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09
分享

老人.古村

秋色染红枫叶的时候,我踏上了探秘“中国最美乡村”的旅程。

看好天气,打点了行装,我们取道武汉转奔江西上饶,乘着时代的高速列车,近千里程半日达。婺源,真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尽数其美的地方,漳村,篁岭,彩虹桥,严田,石城,江岭,月亮湾,这些都是摄影发烧友能拍出大片的地方,向导说婺源是一个“起早贪黑”的旅程。

还真是,踏着夕阳余晖,漳村的板凳桥迎来了一批“武装到牙齿”的摄友。雾罩漳溪,板凳桥似乎很明了游客“冲它而来”的心理,早早地收拾得体,静卧溪中,骄傲地等待着聚光灯频闪时刻的到来。板凳桥其貌不扬,但历数它的身世方知它的名气。桥长120米,桥面70公分。全由笔直的圆杉木削成正方的木杠拼凑,共有23条形如板凳的长条组成,因其条数与长度在当地首屈一指,故扬名。

拍石城晨曦则是要“凌晨我们踏上小道”。在山道上蜿蜒,只见山腰星星点点的光亮都向着观景台汇聚,众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领略“雾锁徽建“的仙境。

惟有攀篁岭赏“晒秋”可免却早出晚归的辛苦,但一定要顶着日晒才能圆满。天遂人愿,那天我们得以褪去棉袄身着单件毛衣结结实实地“嗮”了一把。在村民用红辣椒拼出悬挂的巨幅五星红旗下,俯视村中阶梯状晒台晾晒的篁菊,红椒,白萝卜,金玉米,点缀其间的粉墙黛瓦,这样的真实,这样的不加修饰,大自然就是一个高明的设计师,为勤劳的人民回馈了一幅精美绝伦的风景。看着这样的情景,我的耳边会自然地回响起“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婺源,不仅有令我们肃然起敬的景,更有令我们无限崇敬的人。

理坑是婺源的偏僻山村,它以“理学渊源”自居,因村人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且人才辈出,先后出过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

在一位“老三届”长者的引领下,我们才有进入这个古村的底气。透过那一幢幢气度非凡,名冠一方的府邸,当下的我们仍被深深地震撼。

这位先生担任古村讲解二十余年。他个头不高,体型偏瘦,双目炯炯。遗憾的是他牙齿无几,“口齿不清”。但讲起门楼,牌匾,”三雕“倒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入木三分。

进村口就是一个大牌楼,门楣书四大篆字“宏开阀阅“,他说仅此可见当时村人的雄心和眼界。据说村中古建有120多处,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夫第““尚书第” “都谏第”“司马第” “官厅” “花厅”“天官上卿” “云溪别墅”,是徽建“三雕”精湛工艺的典型代表,被视作徽派建筑艺术的博览园。“三雕”图案寓意隽永,有花开富贵,有步步生莲;有福寿平安

,有和气生财;有吉祥祝福,有耕读传家;有母仪天下,有九世同堂;有梅花香自苦寒来,有马到成功。

走在古村的青石板上,穿行于这些名人院堂,犹如穿梭于时光隧道。遥想那些年,那些人是怎样地呕心沥血,挖空心思在这些建筑上做足文章,“三雕”既精雕细刻,又饱含深意,使它不仅仅起着装饰作用,还具备教化功能。通过暗喻、借用、文字谐音,传递着,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真正做到了把教育融入生活,融入日常起居。

从婺源古村,我们能真真切切地领悟到教育于无声处的强大作用。也就找到了它之所以不愧为“理学渊源“名份的根源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