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阙惠玲的头像

阙惠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3
分享

巧遇“招龙节”

贵州,早些年没有列入我的旅游计划。想来很多朋友出行时都不会选去那里。直到那年,我禁不住网友“嘎兜”的游说,背着包走进了贵州。

刚到,就得到了一个惊喜。不知少数民族地区的诱惑是否就在于此?

黔东南雷山的朗德苗寨是我们的第一个探访地。那里的郎德上寨苗族建筑群是全国最早的“民俗露天博物馆”,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已有数百年历史。1986年起就对外开放,听说接待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1995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国务院批准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步入寨子,眼前的图景立刻让你感到给它们的这些头衔不是图有虚名。大山铺着厚厚的绿毯,山泉在寨子里蜿蜒,山间错落的苗家吊角楼炊烟袅袅,寨子的石板小道上鸡鸭猫狗追逐嬉戏。

在季刀吉多屋—陈琴客栈放下背包,老板就告诉我们临近的一个村正在举行13年一遇的赶龙节,明天就剩最后一天的内容了。因路途远,老板叫我们先休息养好精神,我们也就遵命了。可是在苗家的木楼里,那股兴奋劲令我们无法心静,期待着赴苗民们的“招龙节”。

招龙节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比较隆重的民俗活动,当地百姓笃信:龙是一种能兴风降雨、消灾灭难的神灵。招龙节以村寨为单位,每隔十三年举行一次。在苗族世代相传的古歌中说,这个世界上最早有着12头水龙,12条旱龙。12条水龙是由水牛来主管,而旱龙由人来主管。苗家人主要以养殖农耕为主,因此苗家人招龙,主要是招“水牛龙”。希望招回水龙后,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招龙既是一种习俗,更是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招龙节”有许多仪式,还有斗牛、吹芦笙、擂鼓跳舞、赛歌等活动。

第二天下午,我们驱车前往西江镇猫鼻岭村,参加最后一天的活动--擂鼓舞,赛歌。听说活动从下午4点,一直要进行到深夜。在进入村子的路口,就感到了活动的热闹,轿车、小面包车、拖拉机、摩托车已经把周围的空地占满了,场地的喇叭里不停地嚷着叫大家把车停到指定的位置。本村和周遍村子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汇聚到这里,参加踩鼓联欢。

场地中,一名长者在擂鼓,另一人拿着桶一张一弛地挥舞使鼓声产生一远一近的效果。每支芦笙上端都系着彩带,芦笙队员们踩着鼓点,扭着身体纵情地吹着舞着。盛装的苗女也不时地穿插进来,踩着舞步列队绕场行进。随着各村队伍的陆续到达,进到场地中的队伍由单列变成双列,再变成多列,直到舞者队列的首尾相连,挤满了整个场子。

苗女的盛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她们头上顶着的,耳垂坠着的,颈项套着的,胸前挂着的全是纯真银饰。听说一个盛装的苗家妇女,其银饰重量,可多达二三十斤。上衣的两袖和左右对襟缘全是手工刺绣,裙子更是由数十块长条绣片拼成,可以说她们浑身上下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场的苗女是盛装,场下的四乡八邻也都像是过大节,穿上了新衣。着民族盛装的小朋友穿梭在记者的相机前,很令大家开怀。看着场上场下老乡们喜形于色,感受着苗乡人对上仓的虔诚敬畏,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