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红莲的头像

全红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29
分享

云梦大泽的记忆——走进洞庭湖博物馆

洞庭湖博物馆,是湖南省岳阳市新晋地标之一。它依君山而建,傍长江而居,经几代湖湘人的不懈努力,精心打造出来的集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地方。

这是一座设计很特别的建筑,外形看起来,像二节正在飞速前行的和谐号车厢,“洞庭湖博物馆”六个汉字在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汉字下面是英文,字旁有图标,一艘小船浮于波浪形水纹之上,有人水和谐,诗意栖居的意境。

走进洞博物馆,如同翻开了一部丰富多彩的湖乡文化丛书。

洞庭盆地年龄大约一亿四千万年,在他的身体里流淌着的,是水。水掌握着山川大地不可忽视的命脉,像汩汩流动的血液,连通着江河湖海的各路神经。千秋洞庭,湖水浩浩淼淼,波涛游离不定,与长江共同演绎出了无穷无尽的江湖故事。

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源头之水的长江,将水送往洞庭湖,从湖北省石首市调关镇由江入河,汇入一处沟通江湖关系的口子的地方,传说这里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与流水相遇的楚国之地,称调弦口。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是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长江水漫流过的云梦泽,水位随季节自然消涨,大泽大水,从此分不清江湖。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文明遗址,万物运动都离不开水的记忆。生活在洞庭湖周边南来北往的人,最亲密的水边植物,空中的飞鸟,湖中的游鱼,都与湖水有着千丝万缕、微妙而又生动的关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洞庭湖畔最美的伊人。她恋着洞庭湖一湖的碧水,从情窦初开到白发苍苍,相依相伴,始终不离不弃。与之相视,就好像与《诗经》里的美女一次美妙邂逅。

洞庭湖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常年雨水充沛,是典型的冲湖积平原,北与江汉平原接壤,东南西三面环湖丘陵,区内河网水系纵横交错,大小湖泊星罗其布,地形平坦开阔。

在博物馆内五光十色的灯光特效中,许多鱼儿游戏于水中,光影摇曳,流动的色彩,美伦美奂。

“洞庭鱼可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李商隐在《洞庭鱼》中这样描述。湖水泱泱,苍茫空阔,长江鱼类溯湖而上,在湖区生息繁殖。洞庭湖成了中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以及经济鱼类的种苗基地。

目前洞庭湖记录在册的鱼类达11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中华鲟,白鲟,二级保护的胭脂鱼等等。

鱼是水域之魂,湖里到底有多少鱼呢?谁也数不清楚。

2014年,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长江重要的蓄水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担负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超级水稻,被请进了博物馆。

展厅一角,数株绿油油的禾苗长在“水田”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福音,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袁老的水稻种子撒到哪里,哪里就会遍地开花,远离饥饿。14亿同胞同筑梦,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将会很快实现。

洞庭有三宝,“麋鹿,江豚和水鸟”。

一是江豚。它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它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俗名江猪。

江豚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体形流畅。机缘巧合时,在长江君山区林角老水域,用射程望远镜可以看到它们翻腾、跳跃、嬉戏的样子。

二是麇鹿。它属哺乳动物,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

三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就有麋鹿,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汉朝以后逐渐减少。

所幸,今天我们还能在君山麋鹿园,亲眼见到它们,悠然自在地行走或奔跑于洞庭湖区广袤的湿地上,它们的子孙后代,也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三是水鸟。鸟为空中之灵,来去自由。

这些展翅高飞的生命,究竟是如何在万千大地之上,找到了它们在远方的故乡?那条永不改变的迁徙路线,除了与磁场,星象,地貌等因素相关,是不是还存在着冥冥之中无法解释的宿缘?

鸟儿们穿跃过了雪峰山,越过了黄河,长江,一路向南迁徙而来,到达洞庭湖湿地。每年,洞庭湖为321种来自西伯利亚等高寒地带的候鸟,倾情提供了一个安度冬天的温暖栖息地。

这是怎样的季节或物种的遗传秘密,还是生命对天空对大地的另一种承诺?

涨水为湖,落水为洲,帆影从涟滟波光中升浮起来,岁月境迁的洞庭湖面上,帆影成了一种遥远的过去,轻轻地化成了湖面上渐行渐远的意象。

在博物馆一转角处,幽暗的灯光下,一般袖珍风网船,栩栩逼真地出现在眼前,传统工艺精心打造,那是一段复制回来的水上记忆。

听说这艘风网船,是几位老渔民自费花了五万元,请能工巧匠精心制造出来的船模。

帆影几经浮沉,悄悄远去,早已消失于湖面,唯有模型能引起现代人的目光。它是洞庭湖区人与鱼,鱼与水曾经的真实写照。洞庭湖博物馆展出的风网船,已经成为了老一辈渔民身上抹不去的烙印。

顺着澧水顺江而下,更远更深的历史纷至沓来,南洞庭镇江塔,凌云塔,洞庭湖地理演变的重要地域,都见证了一面湖水跟它们一样时隐时现的命运。文化与文学也得天时地利孕育而生,经久流芳。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2000多年前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煌煌大作,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等都在洞庭湖也留下过壮丽诗篇。

北宋时,风行“潇湘八景”,“洞庭秋月”之雅事。

相传北宋著名画家、诗人米芾,先后游历湖南的零陵、衡阳、衡山、桃源、 湘潭、长沙、湘阴,闻道巴陵君山后湖有一亭,于是在君山画下这一奇观,并题《洞庭秋月诗并序》,被称为潇湘八景。他画中的“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市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航、渔村夕照、洞庭秋月”一时声名鹊起。

所以,来湖南旅游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条书传天下的经典风光线路上的“潇湘八景”。

洞庭景色最为幽美的莫过于君山秋夜的月光。

唐有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宋有张孝祥的“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岳阳楼前湖君山岛的中央,建有赏月亭,古往今来,到君山来赏“洞庭秋月”,几成盛事。现存君山诗中,《洞庭秋月》诗多达百余首。

在一滴水里看洞庭湖,她毫无保留地付出,只为给这美丽的人间,积攒无数诗意,供所有生物能够生生不息地栖息在这方水土之上。

洞庭湖,湖乡大地最明亮的眼睛,那么深情地凝视着这一方最具诗意的栖居之所,她正以博大和博爱,以纯净和敞亮的目光,给万物最真诚的拥抱。

亿万年的洞庭湖文化,在岳阳城静静流淌,遗存的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珍宝,在洞庭湖博物馆一一展现。这是一场水文化的盛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