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红莲的头像

全红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04
分享

楠竹园乡居笔记

文/全红莲

庚子年初一大早,我们一家人从岳阳逆行向北,向我湖北老家的七根松村出发。

天气很冷,一路上,只见少数的车子和行人。其时武汉已经封城,南北交界之地的黄山头镇,已经设置了检查卡点,有穿一身白色防护服的人,给来往车辆消毒和车辆里的人测温,体温正常,是可以通行的。

打开手机微信,里面全是关于新冠,关于武汉的新闻。穿山甲、蝙蝠等野生动物和华南海鲜市场上了热搜,钟南山院士亲临武汉上了头条,部队医护也空降武汉。

那可是九省通衢人口密集的湖北省会城市。年前人员的流动导致病毒大面积的扩散,听说在武汉封城的前夜,就有几万人“逃”离了武汉,时至今日,没有哪个人还有心思和时间去追踪究责了。新冠来势汹汹,如洪水猛兽袭击人类,已经成了事实。

2003年的非典都没有封城,武汉封城绝不是小事。我在来时的路上是这样想的,万一车子进不了湖北被劝返,我们就会打道回岳阳。

但是车子一路开过来,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阻碍,谢天谢地!我们没想到这个非同寻常的鼠年第一天,被好运气轻轻撞了一下腰。车子途经洞庭湖大桥,华容,石首,黄山头,一直到达七根松村的楠竹园。3个小时的车程结束,我们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到家了,我的父母、弟、弟妹早已等侯在院门口。很报歉在出发前我没有买到口罩,父亲给我打电话后我跑了楼区好几家商店和药店,都已宣告售罄。

母亲连说没事没事,都回来了就好。

村口有广播,每天从早晨八点至晚上七点,都会准时播放全国的疫情信息。每天更新的病毒感染确诊人数,疑似人数和死亡人数,听得人心神烦乱,一种不安的情绪正在村子上空浮动。

大路上拉起了“打牌赌博都是亡命之徒,出门聚会都是无耻之辈”的红布标语,特别醒目。

路边有小孩的人家整天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有少数的老人在外面砍柴禾,或在菜园子里摘菜扯草什么的。十里八村的狗吠也只是零星的几声,公鸡差不多在某个时段准时打鸣。早晚从各家厨房上空飘出的炊烟,倒是给这个村庄驱散了一些沉重的气息,给人们增添了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因为疫情,我们取消了新年所有的活动计划:串门走亲戚,三朋四友娱乐聚会。父亲说,眼下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我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分明就是走人瘟嘛。”本村六组的“袁八坨”(或许是他黑、矮且驮背,别人送他的外号)边走边叹气。他没有戴口罩依然每天在小路上走上几个来回。他没有什么错,物以稀为贵,因为许多不良商家哄抬物价,所以国家对口罩开始严格管控,市面上供不应求,需预约才能买到。在农村买到真的很难。所以许多人(包括我们和我的父母亲)至今还没有口罩戴。

但“袁八坨”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我父亲的极度不快,只要我父亲看到他又出来了,就老远对他大喊“没事不要在外面瞎跑,那病毒是不长眼的,还不回家去!”“袁八坨”没有理会就径直走回去了,只不过至此以后就没见过他出来溜达了。

这次新冠的肆虐应该比以前非典更为严竣。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一不能上前线救死扶伤,二不能帮别人排忧解难。只有足不出户,谢绝一切亲友来访,一日三餐,按时作息,不给政府添乱,不给国家添乱。村支书说,居家就是为社会做贡献。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了!

微信群里朋友们也常发一些段子,摘几句,搞点气氛——

“隆重推出2020年春节最佳旅游线路: 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循环游,全球最低优惠价:零元,无购物,无套路。”

“鉴于大家在家干坐太枯燥,把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真经发给大家。愿大家神功盖世,天下无敌!身体健康,抵御肺炎!”

……

毕竟,全民抗疫,心态一定要好,身心健康才能百毒不侵!生活要向前看,怎么样都是要过的。

村头路中间横着一台大型挖土机。

我是初二早上在屋后捡柴时无意中看到的。

挖土机像一个天降的神兵,把大马路拦腰一划,就划出了一条明显的楚河汉界,北边是七根松村,南边是烟台村。车辆已经无法通过,摩托车也不例外,路口有村里的志愿者执勤值岗,有通行证的车辆才可以放行,需要出门采购物品的乡亲要傍渠旁边的石头才能踏过去,并且要测温登记。

听村支书讲,所有党员干部已暂停休假,上班各就各位,各司其责。对村里的党员干部来说,这是有史以来最不同寻常的一个鼠年春节,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点赞。因为新冠突袭,让本该享受过年欢愉的假期嘎然而止,这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需要有人冲锋陷阵,而他们选择了义不容辞冲在了前面。

战疫时期,谁也不能置身事外。众志成诚抗疫情!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广播中,电视里,网络上,多个国家的各种文字,语言和视频先后播放了出来,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为我们14亿中国人鼓劲呐喊。

我也在心底默默祈祷:愿疫情早日结束!春暖花开!

楠竹园在旧社会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曾是一个易姓“夜皇帝”(富可敌国)的私家豪宅,曾富甲一方。由于林子大,什么鸟都有,易家子孙庸碌无为,文革后没落愈下,宅院充公,再几经辗转,被一些心存不良的人拆的拆,毁的毁,后来消声匿迹成为了一片荒原。直到1986年,我父亲建房选址楠竹园,后来我们一家四口便在这里安家落户。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没选其它地方?父亲说风水先生说此地紫气东来是聚福之地,而我却大为疑惑,我母亲姓易,该不会是易家后人吧?关于楠竹园故事很长很长,先不谈。

楠竹园在村子之外,像一座岛,如果不到大路上去,我们几乎不会碰到任何一个熟人。

我们屋后有一条水渠,是七根松、烟台、东风与杨场等多个村组共用的农田引水主渠,渠堤上可行车走人。只是楠竹园这条渠堤路况不怎么好。我父亲在建房时曾花了大几千元,拖了几车碎石子铺路,风雨洗刷几年后,石子早陷进泥土里去了,路上杂草丛生,水渠两边年久失修,水泥与石块也变得破败和松动,很多地方出现了垮塌和脱缝。逢下雨天,便是烂泥巴一团糊糊,没处落脚,像回到了解放前。有村民说每年都交打水费,却没有看到有人修过水渠,这渠道怕是没人管了吧!倒底有没有人过问这段水渠,恐怕只有天知道。

说实话,我久居外地,每年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回来到村里逛一圈,好的地方还是蛮多的。

比如,变宽敞了的乡村马路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居民点门口放置了垃圾桶,还有一栋栋的别墅式的民房,都让我心生欢喜,因为我的家乡越来越好了。

可是当我遇到一些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子时,又感到一种失落。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或已在外面闯出了一方天地,很少在农村居住。一个家庭的所有家庭成员难得吃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村子成了留守老人和孩子永远不离不弃的地方。

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么大的一个楠竹园,五六百平方米的大房子,平时也只有我的父母和小侄子三人居住,空荡荡的房子里,多少还是有点孤单的。

村子里有我的父辈们耕耘了大半生的田地,村庄是他们永远的家。而我们八零九零后的人几乎都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很多人出去了再也不回,连老家的房子也不要,任其凋残。有一些人也只是过年过节才回来,平时是见不到影子的,有时在路上碰到打招呼的人,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又确实记不起是哪个屋里的。只有笑笑,再笑笑,路过而已。

目前我们每天与外界联系的只有网络,网络的覆盖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

有人通过微信建群网上购物,油盐柴米和日用品都有村部派专人送货到家。

从我的亲人群里得知,表妹可以说是我们村购物最没有节制的一员,吃的喝的用的一单又一单购个不停,在别人眼里看来她出手绝对是“土豪”级别的,我舅妈看了她微信支付显示7000多元时,这么数落她:“够了够了,家里什么都有还买,一个败家子哦。”我舅妈是真心疼,可表妹听之任之,依旧买买买。

小日子用不着羡慕别人。比如我们家,能自给自足,年后没买过一样东西。菜园里有各种蔬菜,天天都有鲜鲜嫩嫩的等着我们去采摘:红菜苔,白菜苔,大白菜,胡萝卜,茼蒿,菠菜,芥菜大头菜,香葱大蒜。吃最绿色的菜,吃最香的柴火灶煮熟的饭,喝用炊壶烧开的水,晴天在禾场上晒太阳,陪孩子们玩耍,雨天居家看电视,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聊天打牌,其乐融融。

我发现,这场疫情让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了。这是我们很多次在梦里才能见到的画面:孩子们踢球,抢零食,大人们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缝缝补补衣物,饭点时所有人围在一起吃火锅……如今这些每天都在每时每刻真实地上演着。等将来我老了再回忆这些片断的时侯,一定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早春的江南,突然降了一场大雪。

纷飞的雪花夹着雨点落在身上,冷得透骨。

武汉的疫情依然不是很乐观。朋友圈里,依然是居家隔离,观察,封闭式管理,口罩,食物,医护,这些关键词在刷屏。

听到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超速完工并投入使用的消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很激动。有床位就会收治更多的病人,病人就好得快一些。各地的白衣战士陆续抵达武汉,奔赴一线,争分夺秒救治病人,还有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频频支援,我想英雄城市武汉,难关会很快会挺过去。

北风吹完,雪花落尽,天气放晴,我走出屋子到禾场上来。

麻雀在樟树枝叶间叫个不停,喜雀拖着长尾巴在屋檐上散步。光秃的大叶杨树梢上那个大鸟窝不见了,屋顶上有一块琉璃瓦落下来被摔成了碎片,地上狼藉一片。昨晚的风真大!连屋东边的一棵小樟树也吹倒了,树干压在一捆柴禾上。雪化成水,泥土变得湿润起来,一只大公鸡大摇大摆地引着几只母鸡在泥土里刨食,不远处还能听到母鸡“个大——个个大——”下完蛋后的叫声。村子在东升的初阳下醒来,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收拾禾场上散落的树叶什么的。

吃完早饭,无事可做。若是以前这样的日子是闲不下来的,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根本就没有让你慢下来的机会,白天和黑夜都是在吵闹中度过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就像永远走不完的路。

“烧火去!”弟、弟妹带头朝院门外走。

他们过小年那天回来,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出过楠竹园。原计划正月初五要回他们湖南双峰的公司上班的,结果因为武汉新冠爆发,湖北官方发布外防内控,严管严查,封村封路已经具体到乡村大路和小路,车辆也管控限行。就算你有一千个一万个正当理由要出去,都是行不通的,你不光要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的生命安全着想。

心安处便是家,只要家里人在一起都健健康康的就是财富。这是父亲心底最美的幸福,也是母亲心底最开心的团圆。对于他们来说,今年是最难得聚在一起的一个鼠年,老少三代加起来11人,每天在一幢房子里吃住玩乐,恐怕整个七根松村就属我们家排名第一。信息时代,新闻传播速度飞快。疫情还没过去,楠竹园那一大家子这个年过得最热闹的事,就已经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红莲,到厨房切几块糍粑来。”母亲大声地在院外叫我。

我应声去了厨房。

糍粑是父亲年前买来的。本来说用自家的糯米打,太少了,怕不够吃,就没弄,父亲就买了人家机器做的糍粑,一大袋,切成了大块,整齐地码在一个大薄膜袋里,二百来斤,是人家用摩托车送货到家里的。买回来的糍粑被母亲一块一块洗过再放入大桶,用清水泡着。

他们都在院外烤火。

那是用四根大木头柱子撑起来的一个简易篷子,父亲一年前就搭好了的。可以看到固定在木头上的抓钉和木板,木板上盖了石棉瓦,能遮风挡雨,下面可以堆放柴禾。

几根木柴烧得嗞——嗞——作响,空气里弥漫着樟树特有的清香,火苗窜得老高,红得通透,几丝儿轻烟懒散地游走。星星点点的灰屑随意飘浮,落在父亲,母亲,弟,弟妹还有几个小孩子们的头上,身上,像铺了一层薄薄的雪花。

此时此刻,静好!

父母跟我们聊村里的事,我们跟他们聊外面的事,小孩子们捣着火堆,烤红薯和糍粑。

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红红的,暖暖的。

外面的雪正在悄悄融化……

连日阳光明媚的天气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院子里的禾场成了他们的乐园。男孩们踢球,女孩们跳绳,踢毽子,跳房子,十多天未出过楠竹园的他们照样玩得起劲。

只有初三那几天,小侄子会嚷着要到大队部去,因为那有摇摇车玩,儿子也要跑村头超市去买零食。全部都被我们制止了。

晚上让他们看央视新闻联播,他们会被白衣天使的事迹感动,明白我们不让他们出门的原因,明白了生命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孺子可教也!我们倍感欣慰。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将来我们的希望。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大花园,每一朵花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疫情不掩芳华。在楠竹园,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能静看一朵花开,嗅一缕花香,便是人间好时节。

院子外面是一片油菜地。每一株叶片肥硕的油菜扯着泥土的湿气,嫩得能掐出汁液来。

鸟群飞过,耳畔响起一串乐音,东风阵阵,泛起一地绿波。绿波深浅起伏,前后左右,间杂离离青草,像岁月走过的痕迹,一目了然。

塞进呼吸道的有花香,欲浓还淡。映入眼帘的有斑斑点点的金黄,似开非开。现在正是二月的早春,还没有到百花齐放的时侯。置身于此,幻想一下在花海中的梦境还是可以的。

我想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出现这样的盛景:“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那时我那调皮的小侄子,一定也会屁颠颠地跑到油菜花丛中去追蝶玩儿。

我所深爱的这片土地,它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那些盛开着的花,不沾任何一丝功利献媚的色彩,它带给我的是久违的亲切和活力。它的普通,让我收获一种超乎它本身寻常的气质,神秘和内心的欢愉。

茶花开了。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傍晚。

发现第一朵茶花开的是弟弟。

大朵的红,红得明朗,红得透彻。茶花的鲜红是中国国旗的红,是英雄城市武汉大无畏的红。

“独放早春枝,与梅占风雪。”多像奔赴疫区一线的战士们中的其中之一。

茶花开在庚子年春楠竹园的院子里,特别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远远地看过去,像一束正在燃烧起来的火焰,照亮了疫情下的天空。

门口花坛有株月季,花苞特别多。

我不止一次驻足于月季前,有时它被淡淡的轻雾罩着,像披上了一件柔弱的纱衣,突兀的花苞露出了嘟嘟小嘴,吞吐着清亮的露珠。有时沐浴在晨起的初阳中,已开的花朵像一个个绽着微笑的小脸,四下静寂,馨香飘散,有点诗意的味道哈!

我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有时来自一朵花开的感动。楠竹园里比花更美的是一种感觉,是大自然给予的。

一朵盛开的月季花三四天就凋谢了,它生命的短暂,并不代表它活着的目的仅于此,它有它休整的时期,有它的可爱之处,有它的生存之道。“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对正处在新冠疫情中的另一部分健健康康的人来说,现世哪有什么安稳?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结果。

“不逐群芳更代谢。”借花喻人,多好啊!有人说这次疫情已经淘汰了二种人:悲观的和抵抗力差的,就是心理和身理不健康的人。你认为呢?

在楠竹园的我,唯愿我们所爱的世界,所爱的人,人人都如一朵花,疫情过后,都能“一生享用四时春。”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民以食为天。

这些日子以来,母亲是最忙碌的一个人,她把一身的体力全都花在了我们一大家人的吃吃喝喝上。引用她的原话:“天天看着你们在我眼前晃,我累死也愿意!”

一年到头,亲人之间聚少离多,也只有在今年,我们才长时间聚在一块,她心中的欢喜当然不言而喻。

“外面病毒那么骇人,你们就安心住,这里吃的都有,饿不着你们。”父亲的话也让我们心头特别踏实。

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们为子孙后代筑起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有你们在身边真好!

屋子东边除了有大片的油菜地,还有一方十几垄的大菜园,时令蔬菜多得吃不完。

菠菜,茼蒿,胡萝卜,芥菜等等,应有尽有。

满园春色,全凭父母辛勤耕整,几分清欢味,总是红黄紫绿妆点。

像长得飞快的榨菜和红菜苔,母亲就送出去了不少,给村里菜不够吃的乡亲们。

栽花种菜,不是闲,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母亲的厨艺绝不在话下。其中有三道菜是舔盘级的“一扫光”。

胡萝卜粉丝就是一盘不光颜色好看,味道也特别好的一盘菜。

脆甜的胡萝卜丝丝的红与细碗豆粉丝的雪白,红白相交,再加两个煎好的鸡蛋和一把小葱花混搭在一起翻炒,一上桌,就被孩子们抢光,我们大人只有看的份。

红粉辣椒(我命名的),村里人都叫它炸辣椒,是红辣椒和粘米粉融合后装坛的四季都可以吃的坛子菜。

母亲把红苕切成小丁块入锅炒熟后先装进盘,再把红粉辣椒用多一点的菜籽油炕香,最后两者混炒出锅,孩子们会直接端起盘往自个饭碗里赶,大人们用勺子舀,没有一个人嫌辣,也没有人埋怨这道菜每天每餐不缺席。

蒸鸭蛋。如果碗可以吃进去的话,那就会连碗也不放过。这样的鸭蛋城里很难买到。重点是母亲养的是野鸭,吃的大多是池塘里和稻田里的野食,很少吃谷子,下的蛋不大,鸡蛋大小,敲开蛋壳入碗,蛋清与蛋黄又浓又稠,蛋清透明,蛋黄是鲜亮的红色,两三个放在一个碗里搅匀加水后也是淡红色,蒸锅上盖蒸五分钟,蛋香四溢,又嫩又滑的蛋羹上洒几粒豆鼓,别提多好吃了。饭桌上,永远是孩子们优先,大人能分到一点羮算是托他们的福了。

“快欲之事,无如饥餐。”幸,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从来没有饿过一天的肚子。

可在微信新闻里,武汉那边的情况就有点为难,有的人出不了门,为吃的东西天天发愁;有的人睡桥洞,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在垃圾桶里翻东西吃;有的……远水止不了近渴,特别是对那些餐风露宿流浪在外的异乡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种苍白的无力感,只有爱慕能助。还好,一切都是暂时的,他们后来都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渡过了难关。

无疑,在远离病毒的乡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我们,是很幸福的。

这一个月,我们吃完了父母年前准备的所有年货,满满一冰箱的肉菜,吃了三只鹅,七只鸭,八只鸡,四百多个鸡鸭蛋,小菜,腊菜,豆皮杂粮什么的还不算。

关于这次疫情,让我彻底明白,一个人最真实的、最好的生活,无非就是餐桌上的一饭一菜,是爱,是暖,是最长情的人间烟火!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再这样过下去也不是办法。

我开始惦记起岳阳家中阳台上的植物来,长时间没人管,没浇水施肥,怕是都投胎轮回去了吧?

我找来一块干净的棉布,用针线自制了一个口罩,戴上眼镜,抱着侥幸心理去往七根松村部开健康证明。

还好,能办。测完体温,签字,还要送到县里去盖章,需等几日。

三天后,村支书把通行证早早地送到了卡点就工作去了。非常时期,我竟来不及向这位年过半百的书记道声“谢谢”,我朝他远走的背影,深深地鞠了一躬。

2020年2月23日上午九点,楠竹园乡居的日子结束,弟,弟妹也启程向双峰县出发。

走之前,母亲装了二蛇皮袋的蔬菜和三塑料袋坛子菜,一大罐酱菜,一纸箱鸡鸭蛋,把我的后备箱挤得满满的。

小侄子在后面赶路,哭得一踏糊涂,这么多天来,他已经习惯了亲人陪伴的温暖,习惯了和他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玩儿,面对即将离开的我们,他是真的舍不得。“路上注意安全,到了打电话!”父亲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一直目送我们离开楠竹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的泪几度如泉涌,再见了,我最亲爱的人!再见了,我的楠竹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