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红莲的头像

全红莲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7/20
分享

荷塘,那面照见童年的镜子——严泽《四季荷塘》读评


文/全红莲

八百里洞庭,潇潇烟水,自古以来,润泽着湖湘大地,成千上万的生命得以孕育、繁衍和生长。有洞庭湖水流过的村庄是乡下人的福气。水流汇聚而成的荷塘,成了一个村庄的眼睛,温情地望着村庄里的人。

《四季荷塘》是严泽散文集《遍地童谣》中的一篇,全文分春夏秋冬四个短章,借荷塘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是一篇在场性强,内容丰富,画面层次分明,有趣又有味的好散文。他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洞庭湖边的乡情乡景,人物及故事,结合多种描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生态的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者倾注了对荷塘特殊的情感,写出了他快乐的童年,以一个好奇、胆大,调皮的孩子视角观察周围的世界,写出了那段清纯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美好时光。在作者的文字里,我似乎也穿越了一次,通过荷塘穿越到了那个似曾相似的童年,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

一  荷塘之春

走近荷塘,便走进了一方乐土。最先看到“荷塘”这二个字时,我就倍感亲切,那可是故乡词典里最让人一见钟情的名词。

作者的家乡荷塘很多,《四季荷塘》里的荷塘,我如果没猜错的话,就在他老家的屋门口,荷塘边确实有一个由几根木头钉起来架在水上的跳板。跳板上面可以浣衣洗菜,干那些和小伙伴们捉小蝌蚪比赛的勾当。

最先给荷塘报春的塘边上的柳,我见过很多人写柳芽,大多用“冒”、“萌”、“发”等字,而作者用了一个“爆”字,忽略柳的柔,而呈现出一种力量美,这个字用得很妙,让我过目不忘 。然后是蛙声,静与动的描写让整个荷塘生机盎然,不知从哪飞出来各种水鸟,在塘中漫步,做窝,觅食,有成群的虫类、蝌蚪和鱼。荷塘像一面镜子,映着一树一树的油菜花、桃花、杏花,也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

荷塘很静,静得安逸,静得像一幅画:静悄悄的村子,塘边的杨柳遥看青青近却无,园子里、窗子前、屋檐下、篱墙上到处是盛开的花,紫云英油菜花豌豆花桃花李花杏花。犯了春困的鸡不叫了,牛羊也不吃草歇着了,荷塘,村庄,荒地,老屋,菜园,农具、草垛都默不作声。

打破这宁静的是偶尔鱼跃水面和零星蛙鼓的声音,有意思的是这时出现了一个叫刘七的痴儿,在桃花树下喊“花姑娘”,更有意思的是他在前面喊,另一群小孩跟在后面也叫“我也要花姑娘”。猫叫春时那撕心裂肺的喊声很多人都听过,动物那般,更何况人,一个又疯又癫的刘七。荷塘里的水族生灵们也在寻欢,鱼们也在忙着交配产子,这也是荷塘的春天,宁静的乡村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春天的荷塘,节奏有点快,周边的水芹、藜蒿和胡葱一片片、一丛丛。乡下小孩有任务就是打猪草,嘴里唱着“胡葱葱,野藠藠,公公吃了两头跑,婆婆吃了屙洌尿”的童谣,那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为什么公公吃了会两头跑?”“洌尿又是什么尿?”两个问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我也不知道,有谁知道呢?

后面写了雨,春天的荷塘少不了有雨。雨中的燕子,雨中的小花伞,伞下的新媳妇,都是寂静荷塘里充满生气的倒影,雨丝霏霏,也让人想入非非,被雨水注满的荷塘,“像刚满月的年轻妈妈丰满的乳房。”多么形象而动人的比喻!少年的眼睛,像塘里的水,一样的澄澈透明。

这个短章,作者侧重写景,于景中置一两个小插曲,向读者展现出了一个多彩多姿的荷塘。《小窗幽记卷六》“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而正恐诗不尽言,画不尽意。”若诗画皆亦可时,我该怎么表达出来呢?就取一“韵”字来概括吧。荷塘之春,“韵”味无穷。

二  荷塘之夏

我喜欢夏天的荷塘,那是最能吸引孩子目光的地方。

当春天的花事谢幕,荷塘外面的绿越来越浓时,乡村农忙季节来临,大人田地里劳作,没工夫看孩子,那时的小把戏们动如脱兔,把荷塘当成了玩乐的天堂。

文中作者笔触细腻,用他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入微,勾勒出了一幅灵动的图画:“水中荷尖露出来,一丁点,又一丁点,像一张白纸上不经意点上去的逗号,似有若无。但一天过去,两天过去,逗号变成了句号,开始铜钱大,再到巴掌大。过后几天,逗号句号到处都是——密集的荷尖仿佛一夜间从水底乱冒出来了。”这就是别有用心,这就是与众不同,没有杨万里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而是写出了一池荷叶从少变多的惊人速度,荷叶满塘,花开莲盛的时侯也很快就会出现。

荷塘里的生物也起了变化,蝌蚪长成了像模像样的青蛙,蜻蜓飞来飞去,等鸡婆开始产蛋,田螺、水蛭、水浮莲、丝草、茭白等水生生物都开始多起来。一个荷塘,就是一个多元的生物世界,一个让人探寻自然的窗口,更是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精神故乡。

这一段落作者充分开发了大脑的想象力:三角恋的青蛙在洗脸盆那样大的荷叶上坐着。荷叶是不是也有男女之分?怎么会有立着和卧着两种?等鸡婆“等啊!等啊”不分日夜的叫,是在等那个离他而去的负心郎吗?这样的表达,不但增加了文字的耐读性,更赋予了笔下之物非同寻常的意义。作者拥有怎样的情怀,他笔下的文字就会怎样的动人。自然景物与人的感情世界原是息息相通的。在朦胧幽深的境界中,不由增添了一种含蓄的诗意。

夏天荷塘里诱人的东西很多,比如藕肠子,每一个水乡里的人都吃过的美味,生吃,沁凉脆嫩,干尖椒爆炒的藕肠子更让人口舌生津,想想都咽口水。鸡菱头虽然刺手,但也有人有办法对付它。青莲肉津味甜,特别是用细线玩转莲花心,我小时候就玩过。

在荷塘里钓鱼,树林里寻蝉壳,更刺激的事情就是烧马蜂窝,“穿厚衣服,用塑料膜蒙住脸,手拿火把,上面淋煤油,慢慢靠近,对准点火。”作者用一连串娴熟的动作描写,不但写出了孩子们的小心翼翼的心理,也突出了他们的胆大无畏。

夏夜里的荷塘,奇妙而又神秘,漫长的双抢季节,大人们放下劳累在短促的夜里用乘凉来修补元气。于是各种各样故事开场了,有多少呢?运用夸张手法,像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大人的故事真真假假,小孩们的头脑似懂非懂。文中作者重点对孩子们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层次的描写:“我既怕看到远远滑落的流星,又怕它们在近处滑落。每一颗流星的坠落都让我深感不安,怕它落到门前的荷塘里,但是呢,越是怕,好像越是容易看到流星滑落,时不时就会有一颗。”妖魔鬼怪的故事给他留下了无法忘却的阴影,从而产生惊奇、恐惧、慌乱、害怕和担心。那个过程作者写得传神,写得惟妙惟肖,不知不觉也将读者带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中去,使人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起感受当时无比复杂,惶恐而又难以释怀的心灵历程。

没有亲身经历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只有经历了,参与了,文字才有精神,语言才有感染力,处处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想象的情趣,又充满思考的逻辑力量。

这个短章后二段写“我”姆妈摇扇唱童谣拥“我”入睡的画面十分动人“喊魂人还在喊,荷塘却没有反应,只有萤火虫还如先前那么繁密,在荷叶间明明灭灭……姆妈一边舞蒲扇一边轻轻吟唱童谣。我想象着一戽桶大的萝卜,在满天繁星、夜露如水的夜色中沉沉地睡去。”童谣里,盛满了浓浓母爱,被拥在怀抱里的孩子是最幸福的,这样温情的时刻足以让人一生铭记。

《在场》杂志的雪夫老师说“好文章,离不开一个趣字,一是有理趣,一是有文趣,二者相辅相成,互为纠缠。”而这个短章里,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景与物交织,理与情融汇。荷塘之夏,“趣”味其中。

三  荷塘之秋

荷残,香消,草木渐稀,秋天的荷塘虽然没有春夏季里色彩那么分明,但也有另一番风景。

荷塘里荷叶团团团似镜的景象渐行渐远,莲子老了,菱角尖尖尖似锥,深红浅红满塘累累果实,这样的秋天,怎么也抵挡不住孩子们的野心。放任顽皮是他们的天性,也只有在乡村,这种天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城里的孩子们只有羡慕嫉妒的份,根本无法去体会其中的快乐。

“采菱和摘秋莲是荷塘秋日里最后的盛景。”作者并没有写摘莲的场景,很枯燥,是大人干的。却写了采菱,那才是孩子们以为最好玩的事情。

我也在乡村长大,菱也见得多。我是喜欢吃菱角的,嫩的生吃,老的煮熟了吃,吃得最多的是扁担菱和四角菱,鸡屎菱和米菱我们会用两根竹篙把它们绞起来,洗净,剁碎,入锅加水和点米糠同煮,待熟了冷了便拿去喂猪。

女孩是不敢下水采菱的,倒是那些男孩们“划着盆,一个个舒展灵巧的手,笑着,闹着,那盘膝端坐在盆里的模样活像一群童拜观音图”,如作者写的那样,不知道他坐的是什么盆?我们家乡他们那会用的是洗澡的木脚盆或杀猪用的腰盆。也有人拿汽车轮胎,在上面绑两块木板和一个篮子,然后坐在上面得意洋洋地划进荷塘里去。让人捧腹的是那些家伙翻盆落水的熊样,荷塘上就会传来鬼一样喊叫声,旁观的人却在哈哈大笑。现在我常常感慨:只有小时侯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幸好我还记得。看完作者写采菱的片断,我走神了许久许久。

守虾倒是新鲜,作者用一个“守”字也新奇,“守”比“捕”“捞”更考验一个人的耐心。“水里有了吱吱声,那是虾群来了信号。这时守虾人悄悄来到泥坝边,悄然提起筲箕,里面便满是活蹦乱跳的虾子。将虾倒在篓里,又把筲箕插回去,然后去取第二只,第三只……”有经验的人,一个晚上最多可获两谷箩。我的天!“父亲来收虾时,一担挑了,杉木扁担都压得吱扭吱扭的。”那虾真多哈,眼馋加嘴馋,如果我在场,不叫着嚷着跳起来才怪。

把目光收回,当“大自然这位画家为荷塘画下一年中最后一幅残荷图”后,秋天开始谢幕,周边的桃树李树杨树柳树叶子纷纷落下,只剩光秃秃的枝杆,天空有雁阵飞过。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来衬托荷塘的清冷!确实,季节更替,谁也无法打破它运行的规律,翠减红衰愁杀人啊,在这秋之短章里,那个昔日给孩子们带来最多欢乐的荷塘,留下了多少人的叹息声呢?我不由想起一首诗来: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对于荷塘来说,所有有生命的生物(包括我们人)都是过客,来了走,走了又来,有什么好伤感的呢?众芳凋零,美人也有迟暮的时侯。荷塘由盛及衰,触动了人的内心,也引起读者共鸣。

在人生的秋天,一切的感怀都是因为荷塘变“瘦”了,它“瘦”得惹人怜,更惹人爱。

四  荷塘之冬

冬天,荷塘“让人生出一丝宿命的体验。”像藕,岁月积淀里的结晶,它以另一种生命的姿态出现,给万物消颓的荷塘一点慰藉。老掉了的莲蓬,菱角也常常给人带来惊喜,带来意外收获的乐趣。而那些落入泥淖中的莲籽菱角又是植物生命的链接,四季轮回,万物也有轮回。这就是自然界的奇妙。

水位浅下去了,塘泥裸露,荷塘已经没了什么看头,但在塘中的芦苇荡依然是孩子们的乐土。掏鸟蛋,放肆地嘻笑打闹。雪天在结了冰的荷塘上滑冰,凿洞捉鱼,好不快活。

冬夜的乡村是暖的,比夏夜更让人觉得心里踏实,是因为冬夜是看不到“荷塘中像鬼一样摆动的荷叶”,有谁见过鬼了?世间哪有?那只不过是小孩才相信的“鬼话”罢了。

荷塘的水越来越少,不免让人担心起来。它瘦得只剩下一个骨架,一切生命仿佛都走到了尽头。但是在作者眼里,荷塘永远也不会干涸,它只是暂时的休养,它是在积蓄新的血液,将会重新激活一个村子里的所有生命。

荷塘的冬天,节气的尾声,关于童年的故事也将告一段落,来年很快就会到来,乡村也会焕然一新,各个季节的盛景也会再次重现。

冬天的荷塘极简,简得像一张自然原生态的素描手稿,不需要多余的线条和色彩,简本身就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之一。

《四季荷塘》用纯粹的审美角度去读的话,或许会让很多人失望,它没有过分的修饰,没去搬弄典故,没去刻意规划文章的结构,而是呈现出了人、事、物的真,随心而写,随意地表达,无拘无束,不缓不急,自然而然地与人面对面拉家常一样,轻松而愉快,在熟悉的乡土气息里,让读者置身其中,流连忘我。

尼采说过: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最爱用心血写成的。“好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四季荷塘》还有无限解读的可能性,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也希望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喜欢它,“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你说呢?

后话

其实如今的荷塘,远比作者所描绘的荷塘小得多,家养的和野生的加起来也到不了目光的尽头,填不满眼眶,零零散散夹杂在稻田之间,我是亲眼见到了的。

在政府建设美丽新农村,生态养殖奔小康的号召下,荷塘面积日趋变小,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稻虾养殖基地。生态环境的改变,曾经那个令作者那一代少年留下多少欢声笑语的荷塘早已面目全非,田地的翻整,水系的破坏,往日丰茂的水生物存活下来的只有极少数,那个承载洞庭湖边人无数美好记忆的地方,那个遍地童谣的地方,在乡土方言(童谣)逐渐流失和消失的今天,不禁让我在乡村文化的背后思考:或许我们的下一代甚至下下代,对童谣将越来越陌生,因为普通话已经代替了所有的乡村土语,有荷塘的地方,不再是他们的家乡,因为在农村户口簿上,早已查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他们对故乡的概念不再停留在上一辈的记忆里,不再对荷塘(我们的故乡)有过多的关注和情感,一想到这,我心中便生出一种苍凉,一种说不出的痛。所幸我们还有笔,还能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来,故土上生生不息的人,事,物,景,以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身份写出生活本来的样子,还原那段不可复制的时光,也许这就是对我们过去的童年,曾经的家园,永远保存的最好方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