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长江水,一路汹涌奔腾,向南浩荡而去,豪迈地融入广袤无垠、波光粼粼的八百里洞庭湖。水流汇聚,牵出一条飘逸灵动的绸带,襟连两省三县,于岳州城东北约百里之处,紧密衔接起七十二峰,温情拥揽着二十八庙,犹如一条雄伟的巨龙盘踞,牢牢控扼着荆湘大地,绵亘千里。湘北神秘的道教圣地大云山,恰似一颗被岁月精心雕琢的璀璨明珠,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闪耀出世。
恍惚间,仿若悟空那神奇莫测的筋斗云,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瞬息万变着千姿百态、奇妙无穷的模样。当置身于那缥缈如纱的云雾中眺望山峦,四周白茫茫一片,方向感瞬间迷失,竟难以清晰分辨东西南北。
一只只飞鸟不时与我们擦肩而过,身姿轻盈灵动、敏捷矫健,似活泼的鱼儿自在遨游于辽阔天地之间。伴随着清晨如梦的晖光,眼前的大云山,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漫山遍野的云雾,为大云山披上了一件华美的霓裳,飘逸摇曳的裙裾,将所有的山峰温柔环绕。云雾变幻多端,难以捉摸。时而清透澄澈,如青春少女的纯真笑靥,毫无遮掩;时而曼妙多姿,如贵妇精心粉饰后的丰韵姿容,浓淡皆宜人;时而故弄玄虚,营造出神秘而又静谧的氛围。
风雨洗礼过后,天晴之时,万物焕发生机,天空湛蓝,山风徐徐,树木参天,鸟声响亮。深藏于湘北之隅的大云山,山高径多。我们从山脚出发,起初并未觉山路陡峭,待到山顶,便觉脚步沉重。但空气湿润,视野开阔,峰岭起伏,如入云端。
华夏子孙,何其幸运能饱览祖国的秀丽山川。于云山之巅的观景台驻足,只见,峰谷浑然一体,层叠交错,数里景色各异,悠悠白云如棉如絮,梦中幻境亦不过如此。我的思绪似乎与大云山同步,俯瞰蜿蜒的山路,见游客络绎不绝,笑语欢声,交织成画。
向西瞭望,郁郁葱葱的山峰绵延不绝,似与苍穹相接;向南远眺,大云殿云烟袅袅,琼阁楼台,若隐若现;朝北而望,田园屋舍,阡陌纵横,如锦缎随意铺陈。俯瞰脚下云海,顿觉身轻如羽,飘于云海之畔,浮于云山之巅,无边无际地神游,无惧无畏地投向穹庐的怀抱。
云山云海,大云山高耸入云,海拔达 911 米。年平均气温约 17℃,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 96.8%,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负氧离子含量远超城市成百上千倍,实乃清新舒适的天然氧吧。盛夏时节,来大云山探幽避暑,实乃绝佳之选。
大云山,亦有别名,然而皆不及它本名所蕴含的韵味。或许有人觉得此名过于质朴,缺少几分华丽。我觉得,越是质朴的称呼,越贴近其本质。从自然的视角来看,它更具原生性、恒定性和本真性,近乎于道。
古老的《山海经》中,称其为暴山,或许此名稍显粗陋,后人们改称其为仁山。相传,观世音曾在此布道说法,渡化尘世众人。托观世音菩萨道力佛愿,大山云雾之处常现其神圣法相,遍洒甘霖,拯救灾厄、消除瘟病。此后,这座仙山变得清幽峻美,万物和谐共融,更名大云山,并沿用至今。
郁郁葱葱,有生命的植物繁茂葳蕤,仿若一片波涛汹涌的绿色海洋,裹挟着高山流水悠扬婉转、空灵澄澈的梵音。音律高低起伏,扣人心弦,似乎在低声诉说着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开山立派道祖为宋代岳州廉吏通判石光,他在大云山鸡子石下的玄机洞辟谷,面壁九年,聚徒一百二十人,后功德圆满白日飞升,被称为石光祖师或赤脚祖师。据史籍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云山便已声名远扬,成为众多贤士心驰神往之地。传说这里是仙人修炼之所,曾有仙人于此炼丹,丹成之际,霞光万丈,祥瑞之气盈满山间。石光祖师亦择此灵秀之地修道传教,最终羽化登仙,逍遥云外。
每年,愈来愈多的信众慕名而来,开启一次寻道之旅。山上已建有多座宫观庙宇,众多殿堂和道舍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古朴自然。这些宫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凝重,承载着中国道教文化的一脉传承,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代表,是自然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更是道教信仰的神圣之所。
山上有祖师殿、真君殿、天母宫等,供奉着三清祖师、真武祖师、三官大帝、石光祖师、财神真君、慈航道人等诸位神明。传说真武大帝神像为百鸟衔泥塑立,特别灵验,香火日益旺盛。大云山是理想的修身养性之所,可敬拜神像,聆听道教经典的阐释。来大云山,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可以诚心朝拜祈福,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安宁,感受道教的智慧与慈悲。
中国名山众多,各具特色。大云山以其独特的风姿屹立于天地之间,避免了与他山雷同,完美契合自身条件而气象万千。山上,宏伟壮观的大云殿矗立其间。它不仅是大云山显著的标志,其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道教艺术的精髓。殿内供奉的诸多神像,庄重肃穆、栩栩如生,散发着神圣庄严的气息。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真君殿内,烛光摇曳,香火袅袅,古老壁画默默诉说着往昔岁月;祖师殿中,信众虔诚,仿佛能真切感受到祖师的庇佑与指引;天母宫安然祥和,如隐世的小桃源,超凡脱俗。
道教灵境大云山,不管您是怀着好奇与勇气前来登山探秘,品尝那清淡素雅的素斋,还是为了诵经、打坐、辟谷,寻觅净土上内心的平和到此修身养性、欣赏源远流长的文化,这里都能让您得到放松,提升专注力,还可与其他修行者交流学习,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修行之道上遇见灵魂之外的另一个自己。
时间如道,仿若静止,一瞬仿若千秋,一眨眼即万载,星移斗转,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大云山巅,蓦然惊觉,山巍峨独立,我亦如逆旅行人,始终不过匆匆过客。来路是路,去路也是路,仿若灵光乍现,来者自来,去者自去,无需相迎相送,不必取悦,也不必苦寻,大道存于自然,一切已深深烙印于心。
转身见一群高举大旗的“朝圣者”,锣鼓喧天惊起群鸟四散。在那崎岖狭窄、不规则的山石之上,一支不成规则却神圣无比的队伍,心怀虔诚,缓缓前行,姿态随性轻松,精神饱满愉悦。朝圣者每迈出一步,我心震颤,眼前唯余空山新雨,清泉于石上潺潺流淌。
山石嶙峋,棱角清晰分明。朝圣者于腿脚的疲乏中觅得心灵的寄托与希望。观光者感慨大云山的旖旎风光,若是轻易上山,定然兴味索然。此般情境,乃道教起始的顿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便无意而为,终究由路踏出“道”,趋近“道”,领悟“道”。
山容万物,人显微渺。山之褶皱似岁月低语,叶之摇曳如生命独舞。人生似山,曲折迂回,未来虽难以预料,愿如峰般刚强,无惧风雨侵袭。
感一路静谧祥和,尘嚣渐远,灵魂得以涤净。人生需适时驻足,倾听大自然的呢喃,学会欣赏,学会领悟。初心不改,平和笑对生活。大云山,赐我宝贵思索,让我洞悉人生人性,展未来期许,从容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