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孝清的头像

胡孝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9
分享

葛公豆腐

我和葛公豆腐结缘可追溯到38年前。那时我刚师范毕业分配到葛公小学任教。学校食堂里几乎每天都有豆腐,而且大家都喜欢吃,我尤甚。它有一种其他地方豆腐所没有的那种独特味道,让人齿颊留香。我从此爱上了葛公豆腐。时至今日,它仍是我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葛公豆腐历史悠久。据说东晋时,文学家葛洪曾来这里的一座山上炼丹,并教当地人制作豆腐的方法。结果仙丹没练成,欲乘鹤归去。当地人们为了挽留他,将他炼丹的这座山称为留山,这座小镇便称为葛公镇。葛洪离去后,从此仙踪难觅,但美食豆腐制作方法却一直流传下来。现在的“张恒记豆腐坊”和“谢天昌豆腐坊”均首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00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家传历史。

葛公当地有种说法:可以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腐!山里人家的婚丧嫁娶,宴席上绝对是少不了豆腐的。这里还一直保留着做豆腐过年的习俗。每年正月和腊月,正是农闲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总有一个用豆腐做的各种火锅,用小炭炉煨热着,一家人在一起吃吃笑笑,享受生活的甜蜜。如果是下雪天,有人会约三五好友,边吃豆腐火锅,边细斟慢酌、谈天说地,很是惬意。

关于葛公豆腐,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夜宿于葛公镇徽道村一户农家。30多岁的女主人长得很是标致,在当地有“豆腐西施”的美称。由于家境不是很好,没有酒肉来招待自称是商人的乾隆,只是做了一大碗菠菜烧豆腐招待他。乾隆见这道菜金黄的外皮包裹着白玉样的小方块,外加葱绿水灵带红嘴的蔬菜,黄白相间、红绿映衬。吃惯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他,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农家菜,加上肚中饥饿,便狼吞虎咽地将其全部塞进了肚子,还不停地夸这菜真是棒极了!女主人见乾隆夸奖,看他又是有学问的样子,便请乾隆题字。乾隆帝稍加思索,一副妙联便脱口而出,上联是:金镶白玉板;下联是:红嘴绿鹦哥。女主人连声道好。后来女主人知道了为葛公豆腐题联的客人原来就是乾隆皇帝,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众乡亲,一传十、十传百,从此葛公豆腐的名号天下皆知了,还曾一度成为贡品。

其实,葛公豆腐之所以闻名遐迩,究其原因,还是它“白、嫩、鲜、香”的品质和“料真工细高山水”的工艺。

葛公豆腐的“白”,不是那种纯白,而是耐看的乳白。它的“嫩”,细腻而不硬结,柔软中略带弹性。它的“鲜”,出自天然,别具一格,绝非用诸多佐料就能做成。它的“香”,淡淡的源于黄豆本身的清香,仿佛能吃出泥土的气息、田园的芬芳。

“料真工细高山水”这是对葛公豆腐制作工艺的精确概括。料真,就是选用当地河谷坡地出产的黄豆作原料。工细,就是采用当地流传上千年的制作工艺和基本器具,严格流程,精细操作。葛公豆腐不同于其他地方豆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当地河中天然流动的水。有好事者,曾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制作方法和流程,在不同地方制作豆腐,由于用水的不同,结果味道就是和在葛公做的不一样。

葛公豆腐的衍生产品也很多。有酱豆腐干、豆腐千张、豆腐油、豆腐乳、油炸豆腐果等系列产品,葛公豆腐及其衍生产品的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仅葛公村以做豆腐为业的就有十余家,他们都是通过做豆腐产品脱贫致富的。尽管如此,每年的腊月,来自市内外的顾客纷至沓来,葛公豆腐还是供不应求。葛公镇党委政府欲进一步采取措施,将葛公豆腐这一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让“豆腐村”的牌子越举越高,使其成为葛公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