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乔山人的头像

乔山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22
分享

世代守陵人

己亥年4月19日,谷雨的前一天,通过网络,我有幸观看了央视新闻现场直播位于陕西省彬州市龙高乡土陵村的“农耕始祖公刘祭祀祈福大典”。

3500年前,周祖公刘在彬州营建都邑,拓荒垦田,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先河,谱写了《诗经·豳风》千古不朽的壮丽诗篇,形成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

祭祀场面宏大,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昔日孤寂的公刘墓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祭祀大殿主道铺上了大红地毯,两侧是近百个具有汉代文化风格的课桌,桌上摆放着香炉和笔墨竹简,上百位着汉服行周礼的学子们手持竹简,挥舞笔墨。祭祀台两侧摆满了彬州各界为这位伟大的农耕始祖敬献的花圈花篮,晴朗的天空里回荡着二十四位学童们稚声稚气的“二十四节气歌”和庄严的祭祀音乐。

看到这令人血脉偾张的祭祀场面,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去年9月份,我随扶风县诗词楹联协会前往彬州公刘墓采风时的情景。

公刘墓地处泾河北岸的山谷之间,四面环山,苍松翠柏。四米宽的山路虽已硬化,但一面紧贴山崖一面临空,遇到连续急转弯使人感觉车身后半部一直处于半空中,屁股下冷风嗖嗖,紧张得人身体绷直,攥紧的手心里在不断地渗汗,心仿佛被提到了嗓子眼。

当汽车终于停到谷底大广场时,全车人不约而同地舒了一口气,攥紧的拳头也随之松开了。

下车后才看清,四面被翠绿的山峰包裹着,我们所在的位置正好陷于一个硕大的瓢底。眼前是一组富有周文化风格的建筑群。广场的两边分别是风、雨、雷、电神殿,正中央是一座雄伟宏大的祭祀大殿,大殿的后面是被青草绿树覆盖的小山丘,这便是我们的农耕始祖公刘墓。

我们刚到彬州下高速时,就看到一座近三十米高的花岗石塑像。一位身材高大,头扎束带,目光前视远方的古人,左手扶铲柄,抬起的右手有力地向前指引着族人奋力前行。他炯炯有神的双眼和刚毅的表情,表现出一位氏族酋长刚毅威武的精神气质和光辉形象。在雕塑的底座上,雕刻着在他的引领下,族人们辛勤劳作,抵抗自然和外族侵袭的场景。雕塑的下方,有一行红色的欢迎词“公刘故里欢迎您”。当时心想,公刘是谁呀?是一位民族英雄还是一位大财主?看到眼前的公刘墓,深为自己历史知识匮乏而深感羞愧。

整个广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位游客,也看不到景区的管理人员,一丛丛不知名的青草柔弱地将广场方砖勾勒得眉清目秀。走进雄伟的祭祀大殿,怀抱谷物、身材高大的公刘雕像坐落在大殿的正中间,他的身后 “农耕始祖”四个大字熠熠生辉。雕像前的香炉里正燃烧着一簇香,袅袅升腾着一股松香味。看看四周,除了我们一行三十五人,再无他人,这香是谁敬的呢?我们寻遍了大殿的四周没有找到一个人,却在大殿的右侧找到了公刘墓的石碑和节录《史记.周本纪》的石刻。“不窋末年,夏侯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易,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看完这段历史记载,我们对这位农耕始祖有了大概的了解。后稷的曾孙公刘世袭了农官之职,却逢夏桀当政,酒池肉林,荒淫无度,任用奸臣,公刘被迫带领族人迁徙至古豳,他“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易”,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开创了泾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先河,也是华夏定居农业的起始。

我从心底对这位农耕始祖肃然起敬,在他的塑像前深深地三鞠躬,感恩有这么一位伟大的祖先结束了古人歃血食肉的生活习性,为人类的文明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就在我们准备结束这次行程时,我突然发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坐在景区外面的水泥台阶上,表情凝重地看着我们。山里气温较低,老人重重叠叠地穿了好几身九十年代流行的衣服。衣服早已失去原有的颜色,呈土黄色,脸上和额头深深浅浅的皱褶里,刻满了沧桑,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老人家,您在这儿干啥?”我好奇地问。

“守陵。”老人自豪地回答我。

“给谁守陵?”我再次好奇地问。

“人祖爷呀!”老人用非常平淡的口吻回答我,接着又解释到,“我们土陵村祖祖辈辈是人祖爷的守陵人。”

“人祖爷是什么谁?”我愈发好奇,“老人家,麻烦您给我们讲讲。”

原来,公刘是周文王的十代祖先,当地人称为“人祖爷”。当时公刘带领族人迁徙古豳后,不光教族人稼穑之术,还根据豳地野猪多的特点,命人就地挖坑圈养野猪。古豳四面为山,家家养猪,富甲一方,这也是“豳”字的由来。公刘去世后,豳人为了报答他的恩德,就在陵里摆上了大量的五谷与财宝。由于陪葬品太多,必须用大量的土来覆盖,于是组织八万百姓,从乾县运回五色土,并蒸熟晾干,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修建,才堆成现在这个一头大一头小的鱼形坟墓。如今的黄土台塬上,祖祖辈辈的坟墓都是一头大一头小,和南方圆丘形的坟墓截然不同。公刘墓四面环山,远远望去,南面坟头呈斜坡状,为鱼首;鱼尾渐入泾河,每到秋天,树叶变黄,四山草枯,远远望去,墓冢就像一条金鱼游戈在金盆之中,被称为金盆养鱼穴,这种穴用阴阳术语来说就是头枕高山,脚蹬泾龙,墓周四山为屏,四面环绕泾水,龙脉贯通,灵气聚集,是彬州的三大风水宝地之一,被称为真脉龙穴,这种穴位“积聚财气,积聚人气”。

这位七十三岁名叫窦彦武的老人,沉浸在曾经感人的故事里。我们采风团的所有成员被老人家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

“老人家,现在这个祭祀大殿和广场是什么时候建的?” 不知是谁打断了老人的故事。

“2012年,国家投资几百万修建了这座公刘祠,每年的谷雨时节,我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纪念人祖爷的恩德。”

“你们住在这深山老林里不恓惶吗?”我突然就冒出这么一句来,话一出口就后悔得连连跺脚。

老人家凝望着远处的公刘墓,喃喃自语到,“我们土陵村都是守陵人的后代,这个信用在啥时候都不能丢……”

大巴车鸣笛向守陵的老人和农耕始祖公刘以示敬意,随着汽车的徐徐启动,我们就要离开公刘祠了。守陵老人微笑着向我们挥动着干巴巴的手掌,嘴里不断地喊:“再来啊!”

随着大巴车的绝尘而去,山谷重归于寂静。汽车已经转了好几道弯了,瘦小如蚁的守陵人还在向我们挥动着坚毅的双臂,我似乎听到了农耕始祖铿锵有力地号召族人勤奋劳作,抵御外敌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山谷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