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七贝莎的头像

七贝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24
分享

与召公相约甘棠苑

2019年12月15日,受邀来到了三门峡甘棠苑,开展两地文学交流活动。同行的作协会员分乘数量车辆相伴而行。对于甘棠苑没有很直观的概念,只知它是位于三门峡大鹏国际酒店旁边的一座古建筑,曾经多次路过,从没有进去过。

来到目的地,拾阶而上,一座古朴的古建筑出现在视线。甘棠苑现在被授予甘棠苑廉政教育基地位于陕州古城西北部,占地面积25亩,由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先生投资兴建。

映入眼帘的是钟鼓楼,它始建于唐代,当时也叫樵楼,是专门用来报火、报警用的。拱洞上方“钟鼓楼”三个镏金大字是由原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写,拱洞旁“四面云山三面水,一城烟树半城田”。

钟鼓楼门洞。在原陕州古城北城门的拱洞下方立有十九根木柱,它代表了河陕汝道的十九个郡县,每根木柱上都挂有一个木笼,里边装的是官靴和官帽,素有“清官留靴,赃官留帽”一说,与之对应的是左边的八大廉吏和右边的四大贪官。

钟鼓楼匾额“云浮千秋”和“江山千古”都是被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的范曾先生题写。对联“钟声唤醒千人梦,鼓音催香百里山”。对联“世长势短莫以势压人,人多仁少须以仁择人”。

穿过钟鼓楼门洞,可以看到甘棠苑大门前有两块巨碑,右边的是唐《召伯祠碑记》碑,原碑是唐德宗贞元年间陕州县令所立。左边的是《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原碑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修复召公祠时立的碑,由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撰写碑文。现在的这两块巨碑碑分别是吴启民先生2012年6月重新竖立的。

一座大型仿古建筑群——甘棠苑出现在眼前,它是在原古代召公祠的遗址上修建的,是祭拜召公的纪念性建筑。“甘棠苑”的苑名是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提议命名的,门楼上方悬挂的匾牌“甘棠苑”三个字,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傅佐题写的。两面的对联“倡廉风年年珠圆玉润,顺民意时时月朗气清”是茹桂先生所书写的。东影壁墙上的“廉风垂范”也是茹桂先生题写;西影迎壁墙上“甘棠遗爱”题词和召公画像是范曾先生题画。

进入甘棠苑迎面而来的一块巨大的大象形状的湖石,祈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

右手边看是清风亭,它取自于明代诗人李元伯的一首诗:“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如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清池水浅曾留月,古木枝遒正倚风”。

前边这个角落是供游客小憩的地方,墙壁上有原三门峡政协副主席杨书忠先生撰写的长诗《甘棠遗爱》,还有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颂》。这里还有一颗甘棠树,下边石头上刻着孔子赞美召公的一段话;“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步行来到玉石桥畔,在桥的两侧分放着两块湖石,东边叫恐龙悟道,西边叫猛虎初禅,意思是说连猛虎和恐龙这样凶猛的动物,在召公精神感染下,都能渐断恶念,产生良知,何况人呢?

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桥,共分三道,分别叫做静心桥,清心桥,净心桥。从中间的静心桥走过,能够顺境不骄,逆境不躁;从右侧的净心桥走过,能够净化心灵,自强不息;从左侧的清心桥走过,能够像召公一样清正廉明,爱结民心。心静则明,心净则公,心清则善。

走过桥的中央在向右侧看,是一片非常漂亮的石林,这块巨石上刻的“清正廉明”四个大字是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书写的。

一尊高6.8米,重60吨的大理石召公雕像,出现眼前。召公姓姬,名奭﹙shi﹚,是西周初期赫赫有名的一位政治家。陕州是西周时周召分陕而治的重要界区,分陕而治,使召公与古陕结下了不解之缘。《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至陕视察的时候,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的诉求,解民之忧。累了就在甘棠树下休息,渴了吃棠梨果子。他这种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的做法,被称为“甘棠遗爱”,召公被誉为“廉吏始祖”。

瞻仰了召公雕像,就来到这座召公大殿。召公大殿是在原来召公祠的基础上修建的,长42米,宽12米,高15米。“召公殿”匾额题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先生所题,对联“彰古贤以扬正气,遏人欲以复天理”是吴启民先生撰写的《甘棠苑记》中的两句话。进入大殿我们,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端坐在中央,他就是西周大政治家召公塑像。两边的对联“心存仁义春常在,道合乾坤福自生”为前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当然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本”就是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的民本主义思想;这“源”就是产生于周朝初年的“敬德保民”的观念。展览由召公其人、思想光华、去而益咏、香远益清、崤函清风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召公其人”。

穿过历史的烟云。作为我国廉政思想的生发者和践行者、留下“甘棠遗爱”佳话的召公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人呢?

召公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庶子,武王姬发的异母弟弟,其最初封地在召,故称召公。因其封国在燕,又称燕召公。又因他与周公旦辅佐成王,“作上公,为二伯”,又称为召伯。死后谥号“康公”。召公是西周早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在周初的政治舞台上,曾先后辅佐文、武、成、康四代周王,官至太保(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与周公旦、太公望并列为“三公”,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勤政爱民的思想,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召公的业绩:第一、召公对周王室所建功勋极为显著,他循行南国、佐弟开疆、平定叛乱、营建洛邑,为周朝的建立、稳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文王实施灭商大业时,召公就受其委派与南方诸侯国联系,组织了反商军事同盟。1902年,陕西岐山西南召公封地刘家塬村出土的太保玉戈上27字铭文,记载了召公这一功绩。

召公不仅是周初伟大的外交家,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积极辅佐弟弟武王开拓疆土、征战灭商,使周的政治版图扩展到中原地区。“每日拓疆百里许”。《诗经.召旻》的结尾这一节突出体现了召公英勇作战、神气不凡的军事才能。

武王病逝,成王继位后,召公与周公共同辅佐幼主。面对政局不稳的局面,召公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坚决支持周公出兵平叛。于是,成王出征,“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平定了 商遗民和“三监”之乱,为巩固新生的西周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件太保簋上有33字铭文,记载了召公受王命率军消灭了录子圣,(成)王赐物以褒其功的史实。太保(召公)为铭记王恩,做了这件器。这件旅鼎,1896年在山东莱阳出土。内壁铸铭文6行,33字,记述了西周时期召公征伐东夷,旅从征有功,召公赏赐旅贝十朋的史实。

天下初定,召公奉命在洛邑营建新的政治中心。在那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朝的两京制。而召公左祖右社、前朝后世的设计,也成为历代王朝营建都城所效法的传统模式。

第二、分陕而治。由于周公长期驻东都洛邑镇守中原,最初的周公辅佐实质上转换为召公辅政。为了便于管理日益扩大的领土,保持政权的稳定,成王让周公、召公以陕为界,分陕而治,周公主东,召公主西。西方在召公的治理下“甚得兆民和”。“甚得兆民和”这句话出自史记,召公当政期间,将自己的辖区治理的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在当时的社会,召公作为一个贵族,却始终坚持“敬德保民”的执政思想,这体现出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廉政爱民的思想萌芽了。“不劳百姓而劳一身”,是召公廉政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召公治陕期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百姓赞颂。这块周召分陕界石是高3.5米的青色石柱,原立于陕塬(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1981年至今存于三门峡车马坑陈列馆。分陕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以西的地区。元、明两朝之后,陕西省的得名也源于此。古语有云“政者,正也。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召公既能正己身,又能正人,问政阡陌,爱民如子,劳己而不劳民,为公而不为私的精神,为后世清风之源,天下廉吏之祖。

第三、促成成康之治。公元前1021年,成王临终时将太子姬钊托付给召公。召公遵照成王遗愿,将钊立为康王。召公告诫康王:要节俭,不要多欲。在召公的辅佐下,成康时期,成王执政37年,康王执政26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史称 “成康之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

第二部分“思想光华”。

武王灭商后,来自西方的小邦周一举成为中原大地的统治者。经历了殷周社会巨变的召公以他超常的历史智慧,总结了夏、商(殷)两代治国的得失成败及周族兴起、发展的经验,洞察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认识到作为天子,虽接受天命,若不恭谨于自己的德行,其国命便不会延长。应该身体力行,劳一身而不劳百姓,敬德保民,德和天下。在召公思想的影响下,历代周王克勤克俭,以民为本。

召公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夏、商(殷)为鉴,吸取夏、商亡国的教训。

第二个方面是仁德兴周 ,总结周兴起的经验。周本是西方偏远的一个小邦国,历代首领,皆关爱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四方之民多归之,终灭殷商。

著文立说,积极劝谏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有两篇文章详实地记载着召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其中一篇是劝谏武王的《旅獒》。武王克商后,许多小国都来进贡,其中有一名为“旅”的小国送给周武王一只高大威猛却也乖巧可爱的大犬。武王喜欢并欣然接受。召公在一旁看到,深思熟虑写成《旅獒》,劝谏武王:一个圣明的君主应当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忽视一些细小行为,玩物丧志。武王接受了劝谏,退回了那只“宠物”,专心理政治国。第二篇是史官记录的召公的诰词,名叫《召诰》。在诰词中,召公征引夏、商两代因为不敬德而早早丧失天命的惨痛教训,反复劝谏成王“敬德”、“保民”。此外,《诗经》中还收录有他的一篇诗作《卷阿》,生动鲜活,寓教于乐,智慧地劝谏成王像先祖们那样发愤图强,体恤百姓,广纳贤才。

身体力行 劳身保民 。召公主陕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劳一身而不劳百姓,舍于甘棠树下,决狱于阡陌陇亩之间,后人怀其德而爱其树,见甘棠而思召公,以此为“甘棠遗爱”。据说召公当时休息、听讼的古甘棠树,就在古陕州(今三门峡市)境内。

第三部分“去而益咏”。

召公虽逝去了,但他敬德保民,劳一身而不劳百姓的思想和行为,犹如昊日朗月,照耀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长空,受到后世的推崇,获得了百姓的敬重,肇始了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对社会正义和政治清明的不懈追求。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用记事、述怀、歌咏等各种方式来纪念召公。

甘棠诗之所以被累世传诵,就在于召公的为民情怀;甘棠树之所以永年,在于它遒劲的根须,深植于中国人崇德向善、饮水思源的文化心理之中。甘棠,是一个民心的图腾。甘棠,是一个官德的风标。甘棠,是一个清廉的符号。

第四部分“香远益清”。

千百年来,召公和甘棠树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历代百姓对他的传承、颂扬已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全国各地有许多与召伯、甘棠相关的村名、地名,与召公有关的庙、祠等纪念建筑,也不胜枚举。

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召公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村名很多,这既说明了召公一生中曾到过很多地方,他的思想遍及中华大地,又说明了召公深受民之爱戴。以甘棠命名的一村、一庙、一祠、一树、一路,蕴含着人们对召公深厚的情思。

“公”和“廉”是召公和他的精神继承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五是光华启后人。“古县甘棠也作花”。长期担任过习仲勋秘书的张志功同志在《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一书中,提到作为中央领导人的习仲勋曾高度评价三门峡的召公文化。书中回忆道:1958年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陪同周恩来总理、彭德怀老总一起来到河南三门峡,研究三门峡水库坝高问题。会后到三门峡、陕县参观座谈。当天晚上晚饭后,习秘书长在院子里散步时突然语重心长地问他:“小张啊,你是陕县人,你知道召公吗?召公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是陕西富平县人,咱们这两个地方在西周的时候,都属召公管辖。当时召公巡行各地,轻车简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疾苦,嘘寒问暖亲如一家,老百姓的大事小事都挂在心上。他不受宴请,不扰百姓,在甘棠树下搭个草棚办公断案。他公道正义,清政爱民,所以才有了几千年相传的故事——甘棠遗爱。这个古陕州城还流传着一句话:古县甘棠也作花。这可不是单纯的甘棠花,而是召公勤政爱民之花啊!以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像召公这位先贤一样,学习他清政爱民的精神,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当好人民的公仆。”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习总书记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的重要理念。召公的廉政思想,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第五部分“崤函清风”。

“古陕棠风承千载,崤函甘雨润未来。”廉政文化的力量,在于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清风源头,廉政祖庭;甘棠遗爱,千古传颂。

出了展馆,前方看到这一栋楼是本苑的办公楼,上方匾额“踪贤旌善”也是由中国书协副主席钟明善题写的。两边的对联是由吴启民先生所题“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倾吐了兴建甘棠苑的心声:不是为了赢利,而在于弘扬召公精神。

竹桥,竹子是空心的,先哲有这样一句话:“笋未出土先有节,纵是参天仍虚心”。所以称它为“虚心桥”。桥北池中有荷花女的塑像。传说荷花,心灵手巧,做鞋结实美观,被恶少看中,想占其为妾,荷花跑到甘棠树下找召公告状被救,荷花女就做鞋相赠,因鞋中有荷花香精,穿上不出脚汗,召公加倍付钱,约定常为做鞋,从此此鞋流行于世,人们称其为“召公鞋”。

前方阁亭上边的匾额“淡然天趣”,两边的对联“满苑棠花红联竹里,遍池春水绿尽天缘”。

路中间这块大石为“圣喻石”。据载,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命所属郡县将蜀帝孟昶﹙chang﹚的诗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刻在石头上,立于衙门大堂前通道正中,人们称之为“戒石铭”。

来到一处浮雕长廊,高2米,长30米,是用27块芙蓉红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整个画面由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分陕而治,勤政爱民,鼓励农耕,崤山抗旱,同舟共济,棠树论政等12个片段组成的《甘棠遗爱》。

“甘棠会贤”。它再现了数千年前的情景。前边两块竖起的石柱上镌刻的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梁启超先生7岁时应对父亲的一位客人出的上联“东篱采客陶潜菊”梁启超不假思索对曰“南国人怀召伯棠”由此可知召公风范在梁启超幼小的心灵上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影响他的一生。高台上两棵甘棠树是按照原来的情景,从甘山公园移植而来的。它春季开花,秋季结果,花开的时候呈米白色,清香淡雅,果实似樱桃,呈褐色。

下边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叫做“试心石”,听了召公的故事后,很是崇拜和尊敬这位先贤,站在这块试心石上的时间越长说明你的心越诚,同时也是对身体平衡的测试。

台下三块石碑,其中有原来召公祠仅存下来的一块石碑,刻的是“在昔召公去,国人爱棠树,如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李元伯正丁丑四月十九日”。第二块上刻“古甘棠”。第三块石碑上刻着“召公遗爱”。

这高台的对面就是遗爱阁,上面的牌匾“甘棠遗爱”四个镏金大字是晚清慈禧太后所书,她也想借召公的名气来掩饰自己。这两边的对联为“棠苑播慈雨,尘海寄佛心”。

前边脚下这一小桥,叫“明心桥”表明了召公精神就像潺潺溪水一样源远流长。

参观之后,是黄河两地文学爱好者的座谈交流时间,与会者心怀对召公的敬仰,缅怀思念。这个冬日,因为召公精神光芒,而有了别样的温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