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运城盐湖文化研究会,相约在春日昂扬的四月,深入挖掘盐湖文化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根脉,探究盐湖文化和乡村游旅游融合,再现历史的宏伟博大,踏寻学史力行将历史沉淀转变为触动经济滕飞的动力,为转型跨越发展寻找新的方向和机遇。与4月10日组织了“盐湖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振兴研讨交流采风活动”首站金井乡西王村。
平陆因路程偏远,本计划早6点半出行,因为同行者的原因时间推迟了半个小时,比规定的时间早了2分钟来到集合地点。同行的会员有的年过8旬,精神依然矍铄,有的是青春正年少的文学爱好者,大家从不同的地方赶来,积极参与采风活动,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为文化兴镇,做出自己的贡献。
盐湖文化研究会梁孟华老师,以及盐湖文化研究会班子成员,为这次采风做了大量的工作,联系对接设计行程,组织人员,调换车辆,更有盐湖前人大副主任李栋花老师,亲力亲为,联络对接当地的各级领导,并且亲自讲解,用自己的行动,为振兴家乡,不惜余力的付出奉献,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赶往目的地,李栋花老师开始讲述着关于西王村文昌阁的历史渊源,以及历经岁月洗礼的沉淀变迁;姚暹渠,比大运河还要更早的人工河渠,为了大局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李栋花老师的深情讲解包含着她对那篇土地的深深爱。
那日的风有些冷,可是面对厚重的历史再现,心里呈现的是深深的震撼。
“天上数玉皇,地上数西王”。这句古老民谣俗语虽有夸张,但地处黄河金三角的西王村人口众多,土地宽阔是不争的事实。
西王村处在盐湖区、永济市交界处,居金井、车盘、卿头三乡镇接壤地带,土地相邻耕种。明清时,古盐道驿站驻于此地,运输经贸畅通,人流物流交往通顺,确立起西王在周边的中心地位。
村东南的洞楼,又名文昌阁,俗称四眼洞。建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是西王村地标建筑,更是西王人的瑰宝。他见证了西王发展,记述着西王几百年荣辱兴衰历史变化的轨迹。
洞楼虽称不上千年古迹,也有350多年历史,周围百里之内为数不多。洞楼历虽屡遭残损但主体根基依然存在。那是未来是希望,是西王人们的耕读治家精神永存的象征与瑰宝。大水冲击了西王人的住地,但冲不跨村民的精气神。维修洞楼成了西王人的企盼,保护古建文物已成西王人民心愿,历经数年几经波折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下栋楼维修完毕。
西王洞楼维修后,2020年区政府扩通从席张到侯村公路,西王段投资1000余万元,从此西王又增加一条出村主干道。村民出村方便快捷,大小车辆畅通无阻,在发展中再次享受政策实惠。
文昌阁前,李栋花老师亲自讲解着文昌阁经历的历史变迁和所承载的殷殷期望。会员们纷纷提问和李老师交流沟通。作为第一次来到的此地的我,举起了手机不停的拍照,这一处的风景,洋溢出的是历史的凝重,和时代的呼唤。
姚暹渠,它是历史上为保护盐池而修筑的一条人工河道,开挖于南北朝北魏二年(505年),原名永丰渠,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07年)都盐史姚暹,为保护盐池正常生产重开而改名。
姚暹渠发源于夏县庙前镇桑村尉家凹,自夏县王峪口起,沿中条山北麓拦截柳沟、寺沟、刁崖河、史家峪、赤峪等沟道来水,汇流于五里桥,又转向西,经裴介镇朱吕村,于营里村又折向南流,入苦池蓄滞洪区,经盐湖、运城城区,在永济入伍姓湖,全长140千米,落差110米,纵坡1/770,流域面积2127平方千米。夏县境内22.5公里,流域面积67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17立方米/秒,历史上最大洪峰220立方米/秒。为了护盐,为了运盐,各朝各代都不断修浚着姚暹渠,而姚暹渠也没有辜负一代代人的维护,默默发挥着作用。于是经过1500多年的风雨和战火洗礼,许多文明遗迹都毁坏殆尽,姚暹渠却难得可贵地依然存在着,继续见证历史沧桑。
李栋花老师包含深情的说:“如此有历史沉淀的古迹,希望通过大家努力,争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量的工作需要各位共同努力推进。”站在人群中的我,感受到了李老师深深的希望,和重重的历史责任。
“西王村德孝文化广场”九个熠熠生辉大字,是书法大师王陆书写的珍贵墨宝。广场东西墙设文化墙,刊登时事要闻,表彰本村好婆婆、好媳妇、好人好事。这个平台弘扬西王德孝之风,善行之举,相帮之功,传播社会新风尚和正能量。
四月,错过了花期,却与历史来了一次亲密相拥。再次感谢盐湖文化研究会的各位领导,李栋花老师的亲历付出,组织了这次活动,让自己有机会参与到从现代观历史,从历史触发展的宏达课题中,思考,寻找,责任,担当。
回城,竟然不觉得疲惫,思潮起伏,去那陌生的地方,赏那处风景,一定会收获别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