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是构成诗词的重要内容,是诗词的灵魂。两者是否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鉴别诗词优劣的思想艺术标准。情即情感,是作者对事物观察认识后的意识情趣的心理活动,表现在诗词中从而传递给读者。景即自然事物及人本身。情与景休戚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景交融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然而,情景的相生相共并不是均等的。在一首诗、词里,或在描写同一事物不同的诗词里,往往有所偏重。有的侧重事物物象的描写,有的则偏重情感的抒发。这种侧重偏向,是作者因时因物,心里认识感受不同,或有意而为产生的结果。
我们在阅读欣赏诗词时,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有些诗词一看就明白作者描写什么表现什么。二是一些诗词我们一时难以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需要认真赏析才能知道作者所描写表现的意境。这牵涉到诗词创作欣赏的两个问题,即“藏”(隐藏)与“露”(显露)的问题。诗词中“藏”与“露”的问题历来有争议,有的人主张“露”,有的人力求“藏”,莫衷一是多以偏好为是。
如果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词时,对“藏”和“露”没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就会使我们对诗词的认识产生偏颇,陷入自己设置的误区,影响诗词的创作与欣赏。“露”把握不好,就会出现肤浅的现象。同样,“藏”把握不好,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就会产生晦涩的毛病。寻求内在含蓄的美,是我们传统的欣赏习惯。但事物的外在美,也是引起人们关注和欣赏的因素。我们认识事物的美是由表及里,先感观到外在的美,然后才进一步认识到内在的美。诗词的外在美即形式,内在美即内容。
“露”的特点是显而易见,使人一目了然,但“露”不是直白、肤浅。人是认识的主体,当鲜花和漂亮的女人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会立即被她(它)们的美所吸引,心里产生出愉悦的感受,诗词的“露”就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评论家朱光潜认为,“露”适用于对物象的描写。聚象于眼前,使人瞬间被吸引、感动,走进诗人描绘的场景,沉浸在画面里。对物象的描写要灵动,切忌呆板平铺直叙。否则,让人找不到诗兴,没有了阅读的兴趣。
与“露”相反,“藏”的目的是不让人一眼即明,是作者创作时有意为之的行为。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所表现的思想情感,隐藏在诗词物象之外,让读者通过物象去寻找玩味自己的创作意图。有些作者把“藏”作为自己的创作目的,认为深藏不露、不以人识才是诗词艺术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深藏不露不以人识,是不符合自然人文规律的。我们养花培植花圃,是让人观赏的。藏在深闺的女子,不可能藏隐一辈子,出嫁后终是要见公婆邻里的,要不谁知道她的好,她的美。语言文字是我们交流信息情感的载体,我们忽视了它的功能就于我们的创作不利。就好比一个不懂哑语的人,一位聋哑人向他比划半天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信息情感如何交流?我们主张内在含蓄的美,欣赏那种让人玩味无穷的诗词意境,摒弃晦涩不知所云的作品。将作者的思想情感隐藏于文字之外,能起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耐人寻味的作用。
“藏”与“露”的同一目的,是引发读者阅读欣赏的情趣,使人感动,获得美的享受。正确把握认识“藏”与“露”,使我们在创作欣赏时不至于步入误区,更好地表现诗词意境,生动形象地展现诗词的美,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