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每年这个时候,乡愁会从故乡那一片一片泛青的麦地里,从那袅袅的炊烟里,随着夜风潜入我的梦中。乡愁之所以谓之乡愁,自然是背井离乡时的一种情怀,那种思念和眺望,只有身在异乡的游子体会最深。远离故乡河北沧州已经33年了。33载春去秋来,弹指一挥间。
孩提时代,父母教育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男儿志在四方”。那些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多是古代征战疆场的英雄、现代为国捐躯的志士。静寂的夏夜,小院里枣花飘香,月光如水,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常常被故事感动得热血沸腾。从那时候起,一种闯荡四方的豪情便悄悄在我的心底萌芽。
为了成为父母眼中的“好男儿”,1990年冬季,我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武警海南总队。告别家乡的那天,天气特别冷,我们50个“新兵蛋子”穿着崭新的军装,在县城火车站集结,每个人都精神抖擞、容光焕发,期待着早一刻登上那列绿皮火车。因为,那列火车将满载我们的青春和梦想,驶向一个未知而神秘的远方。
那天母亲没敢去送我,她老人家受不了那种离别的场景。父亲骑自行车送的我,一路上也是默默无言。队伍在站台上候车的时候,许多送行的家长和孩子相拥哭成一团,但父亲一直用那种慈祥而又刚毅的眼神看着我,似乎在告诉我:男儿有泪不轻弹。列车进站后,随着征兵干部一声令下,大家开始鱼贯登车。这时候,父亲突然从人群中挤过来拍拍我的头说:“孩子,去了就别回来。”我一愣,瞬间读懂了父亲的意思。那个年月,我们那边的农村还是比较贫穷的,农民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有时候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走出去,“别回来”。
随着列车缓缓启动,我也开始了我的追梦之旅。年轻的我曾经心比天高,梦想着能闯出一片天地,创造一番事业。每当受到挫折时,我都会为自己找一个可以慰藉精神的制高点,俯瞰我的舞台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靠着这股子劲,我在服役期间先后5次获嘉奖,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并于1996年被择优推荐转为志愿兵(后套改为三级士官),算是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农村,了却了父母的心愿。
部队退役后,我选择了留在海南工作。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年少离家时,心中只有梦想和远方,可谁曾料到这一离家就是30多年。如今,父母都已因病过世,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记得有一年,我回老家给哥哥看病,那时哥哥嫂子已搬出老屋,在村南租了个铺面做点小生意。我站在老家堂屋正中环顾四壁,这间给我留下幸福童年的老屋,我无数次梦回的快乐老家,墙壁已斑驳陆离,空荡荡的房间透着一股凄凉,恍若隔世。晚上,我一个人跑到父母坟前,万千感触涌上心头,边烧纸边哭成一个泪人。
如今,故乡虽然物是人非,但当我一个人静处时,常常会想起故乡的一些点点滴滴,总有一些零碎的记忆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比如一棵井边的垂柳,一树沁人心脾的枣花香,一锅热气腾腾的玉米粥,一个有着悦耳虫鸣的温馨秋夜……每当此时,心底深处便有一阵阵隐隐的痛。我明白,这痛,就是维系我根本的缕缕乡愁。
岁月虽逝,乡愁不老。不老的乡愁是一坛陈年老酒,浅尝一口就会醉人。想起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岁月在流逝,而乡愁永不老。
本文发表于大众文学平台《冬歌文苑》(2023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