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赴济南市文联(作协)庆祝建党100周年“红遍济南”采风创作活动,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莱芜区红色采风之旅:莱东抗日纪念馆、汪洋台、小三线、山东省工委旧址、莱芜县委旧址等,所到之处,都是满满的感动,所看场景,都是热血沸腾。
我心头禁不住问:莱芜这片热土,您究竟承载了多少历史使命,镌刻了多少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单说山东小三线纪念馆,她形象直观地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的一个个鲜活场面。
一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厅上方的一幅幅照片——山东小三线建设的剪影,如同穿越时光的隧道,带我们翻开历史的记忆,来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国家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动荡不安,风雨如磐,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内经济——主要城市和工业布局也存在重大隐患。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英明决策:三线建设。
馆内玻璃图版展示了一、二、三线的区域划分,各省腹地的建设称为“小三线”。山东小三线建设集中在鲁中泰沂山区,包括莱芜南部山区,因符合“分散、靠山、隐蔽”的三线建设原则,成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首选地,也是最密集区。它们承担的任务是生产轻武器,负责民兵和地方部队装备,也供应野战军作战需要。
为了尽快投产,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儿女,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告别家乡,辞别亲人,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拓荒战斗,开始了他们艰苦卓绝的三线生涯。面对穷山僻壤、荒山野岭,他们不后悔、不抱怨,只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心愿,哪怕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看这三口之家的生活场景多么引人注目!这是一个真实的三线建设者之家!漂亮的小女孩是六岁的李丽君,爸爸李振国是山东朝阳修配厂的职工,是来自东北的技术人员。其实当初妻子并不同意他的决定,因为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李振国没有犹豫,没有动摇,果断地对贤惠的妻子说:这是支援国家建设,就算离婚我也要去!第二天就收拾行李离开了家,妻子或许明白了丈夫的心意,最终和年幼的女儿也来到了深山,一住就是20多年。
20多年啊!李丽君的童年、少年就被框在了这个山坡上,这片热土上。当57岁的她带着父亲的遗愿再一次来到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时,不禁感慨万千。她说,那时身为共产党员的爸爸响应党的号召,带着她和妈妈从东北来到这里(山东朝阳修配厂)。爸妈每年都特别特别想回老家看望姥姥姥爷,但每年都因为工作忙回不去。一待就是十年!十年——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他们是如何撑得住这思念的煎熬?又是如何按捺住极其盼望团圆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定是汗水夹杂着泪水,拼搏夹杂着心搏!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有放弃这里的三线建设!直到十年后,李丽君初中毕业,才和妈妈头一次回家。妈妈和姥姥姥爷抱头痛哭,很久都没有松开彼此。那时的丽君还不太懂大人之间的生死离别之情,但分别时的那一幕却深深地铭刻在了她的心里:可怜那年逾古稀的姥姥姥爷站在火车的车窗外,紧紧抓着妈妈的手哽咽着说:我的孩子啊,你们十年才回来一次,我们都七十多岁了,你这一走,也许真的要来世再见了!妈妈早已泣不成声,泪水横流。可火车一分一秒都不会多停留!火车一开,那满头白发的姥姥再也支持不住了,哭坐在地上久久没有起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哪个父母不心疼孩子?哪个孩子又不心疼父母?如果不是听从党的召唤、国家的需要,笃定前行,谁会忍心背井离乡、远离亲生父母呢?
像李丽君一家这样的三线人,何止一个、两个、三个?而是千千万万个。
莱芜钢铁厂第一批三线建设者刘万祥,因为工程建设紧张,多年不能回家,只靠写信和家人联系,厚厚的一封封信件记录了他在莱钢度过的青春岁月,同时也留下了他对家人的深深愧疚。特别是当父亲病重时,自己回家还没说上几句热乎话,就被厂里的加急电报催了回来。这一走竟是天人永隔!刘万祥回到莱钢不到三个月,一直支持他好好工作的老父亲就永远的离开了。但他是总指挥,工程建设正紧张,不能走!他只能强忍着丧父之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直到深夜,他独自一人跪山坡上,面朝家的方向,双手合十,寄托对父亲不尽的哀思,止不住的泪水在脸上滚淌。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面临“忠”和“孝”的选择时,三线人选择了“忠”,忠于祖国、忠于党!他们不讲条件,不讲报酬,舍小家顾大家,不折不扣;他们不怕困难,不怕险阻,勇于担当,砥砺前行。为了统一的目标,为了祖国的复兴,他们“天当罗帐地当床,三块石头一口锅”,后来住毡棚、住干打垒房,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但这些铁打的建设者昼夜不息,艰苦劳动。那一场场艰苦卓绝的万人大会战、一个个一锹一锹挖出来的山洞;那一座座整齐的厂房、一处处隐蔽的军工重地,留下了多少建设者的心血,浸透了多少建设者的汗水?甚至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华翻砂厂的女职工孟春梅,就是因为赶任务加夜班,回家途中天黑路滑,跌进了深不见底的沟里。她肚里还怀着5个月大的孩子啊!可是老天并没有眷顾她,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22岁!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怎不为之动情,怎不为之流泪?这里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能忘记他们——小三线的建设者!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功臣!他们与天斗与地斗,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克服了荒山野岭物资匮乏、交通闭塞等等难以想象的困难,一腔热血,让这片本来荒芜的土地逐渐有了温度、深度和高度;他们众志成城,所向披靡,开垦了热火朝天的一片热土。在这片热土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这片热土上激情燃烧,倾尽所有,完成了多么艰巨的国家使命!他们是用生命做代价铸就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我们面对三线人,重温三线时代,怎能不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家国情怀?有没有大局意识?有没有担当作为?有没有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不必推脱,勿需逃避,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也是瞬息万变、荆棘丛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家面临种种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这紧要关头,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何去何从,孰重孰轻?看看筑梦热土的三线人,答案不言而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三线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净化着我们的灵魂。坚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一定会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笃定前行,惩前毖后,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