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齐林的头像

齐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09
分享

母亲的村庄

 

“乡愁”这个词似乎很难形容,不论是席慕蓉在诗中刻画的“一种模糊的怅望”,还是卡森·麦卡勒斯笔下混合着孤独的怀旧,都不能精准地对它进行定义。

——题记

1

提起村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村庄的古朴与宁静,想到的是悠远的蓝天,洁白的云朵,潺湲作响的小河,继而还会想到唯有在村庄才能听得见的蛙鼓蝉鸣、鸟儿啁啾。在所有的想象中,似乎一切唯美的画面,一切纯净的声音,都应该来自村庄。

对于游子来说,村庄是乡愁的源头。为什么我们会有乡愁?为什么我们的故土让我们魂牵梦绕?说不清,道不明。我只知道,我的乡愁永远在那个叫查干朝鲁台的村庄里,因为那里有我的母亲,那里有我曾经最美丽的童年。这些年来,村庄一年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查干朝鲁台这个名字,像被时光凝固而成的石头,始终如一没有改变。

查干朝鲁台,译成汉语是“有白石头的地方”,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蒙汉杂居村。村庄是宁静的,温文尔雅的。春天,风的声音掠过山坡,一路窃喜着奔向村庄。春风的脚步声拂过院子里的榆树、杨树、柳树的梢头,又冲向村前冰冻的小河。刹那间,河边的小树们揉揉惺忪的睡眼,袅袅地伸展腰肢,悄悄地倾听春风吹裂冰块的声音,“咔吧、咔吧”的声响,是那样悦耳动听。

村庄的声音,从悉悉索索的风声开始,从淅淅沥沥的雨声开始,从泥土的气息与庄稼的呼吸开始。那种缥缈的声音,那么生动亲切,把村庄的温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蔓延开来。

早晨,高高低低的炊烟升起,在村庄上空缠来绕去,青黛的远山在乳白色的雾霭中出没,村庄里的红瓦屋脊和蓝色的彩钢瓦在大山的褶皱里与青黛的群山相映成趣,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

毋庸置疑,村庄最美的季节是夏天。一种翠绿的色彩,一种鲜活的声音,从每一朵小花,从每一棵青翠的小草间迸发出来;燕子飞来飞去的姿态,裁剪出村庄的温馨与鲜活。街道整洁,房舍俨然,含雨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洌湿润,沁人心脾。村庄的一切是如此的安详,山是静谧的,水是缠绵的,恍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雨季过后,村庄后面的松林里会长出一茬茬的蘑菇,山里人大车小辆地来松林里捡蘑菇,好多人家都可以卖上数千元。也有那些勤劳的有心人采松花粉,刨远志、黄芩,然后到集市上卖钱。漫山遍野的松林,就是村庄财富的聚宝盆。

夜晚降临时,村庄的声音这才安静下来。庄稼人倚在沙发上打开液晶电视欣赏自己喜欢的电影、电视剧。年轻人端坐在电脑屏幕前,把田野里出产的农副产品推销到远方的城市。女人们的微信聊天不仅是油盐酱醋,讲的最多的是服装的色彩和款式。家庭成员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铃声不时清脆地唱起来,它传递着致富的信息,连接着大山外面异彩纷呈的世界。

农忙时节到了,机耕的轰鸣声让村庄充满希望与喜悦,宁静的村庄也会像遥远的城市一样蓦然间变得喧嚣起来。走在肥沃的田野上,进入耳膜的声音变得丰富多彩。公路上车辆来往,各种机动车辆呼啸而过,摩托车、农用三轮、四轮播种车、铲车钩机、大翻车、各式小轿车……车轮与地面摩擦撕咬过后荡起的声浪飘过树梢,飘向村庄后面的山峦。站在田野,广阔的大地与天籁和弦,伴着咩咩的羊叫,哞哞的牛叫,鸡犬相闻,村庄就像铺陈于大地上的宽幅农耕长卷。春雨润物无声,身在村庄,沉浸在村庄唯美的景致里,心里顿生此乐何极之感。

2

村庄是古朴的,宁静的,质朴的,她从远古走来,像一个低眉顺眼的少女,说话的声音是柔婉纤细的,仿佛羞红了脸一般。而如今,她又像一个多情的少妇,穿上了时尚的衣裳,涂脂抹粉,变得落落大方,楚楚动人。

村庄原本是没有公路的,而现在,查干朝鲁台却被一条伸展向远方的黑色柏油路与城市连接起来。村庄里来了第一书记,他带来了“美丽乡村”项目,国家投资数百万元改变村庄的环境与面貌。村庄里的土路都换成了坚硬的水泥路面,就连我家门前几十米的土路都修建了三米宽的水泥路面。村庄被按下了“美颜键”,街道两旁的墙壁粉刷一新,上面画着宣传画,写着习大大的金句。村庄中间的主路路面宽敞,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橘黄色的金叶榆和裁剪齐整的树墙伫立在道路两旁,家家户户临街的门口都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卉,芍药花、蜀葵、秋英、胭脂花、步步登高,马莲花、万寿菊等,空地上种上了紫花苜蓿,真是五颜六色,色彩缤纷,一派争奇斗艳。每隔几十米就修建了一个垃圾池,村里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每天清理垃圾,跟城里的小区没甚两样。夜晚,路灯明亮,文化广场上舞曲铿锵,女人们尽情的跳着广场舞,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和滑板车在旁边嬉戏。村庄,完全可以与都市媲美,像个“不夜城”。

村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美,以至于每一次从城里回来,竟让人不敢相认。儿子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唐山安家工作了七年,有了孩子后,我们便去帮助带孩子。再后来儿子换工作到中铁,被单位派到深圳修地铁,我们也只能辗转跟随,在深圳接送孩子上幼儿园,一晃又过了五年。我们这个年纪,绝大多数中国父母们都要面临背井离乡的窘境,他们要进城帮助子女照看下一代,我亦概莫能外。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从一个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换,有诸多不适应,但你无法不去适应时代。

身在他乡,有关村庄的一切就都变成珍贵回忆。在他乡,脑中时常回响起母亲唤我乳名的声音。遥远的村庄,就像一棵根植于心底的老枣树,枝桠参差,红枣盈目。离开村庄的日子,会不由自主地想念村庄的潺潺流水,想念长满了野草与野花的草滩,想念山峦和田野,想念村后的松林,尤其想念儿时的玩伴与乡亲们那质朴的笑脸。虽然人离开了村庄,但灵魂却从来就没有从那个叫查干朝鲁台的村庄里走出来,那里无疑就是游子梦的家园。

3

母亲80岁了,自从我分家另立门户后她一直跟弟弟一起生活。弟弟一家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农忙的时候母亲可以做好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母亲的前半生既有苦难,又充满了奔波与操劳,更有很多的不如意,可以说历经了人生坎坷。但是晚年的母亲终于苦尽甘来,充满延绵不断的幸福。首先,她的身体一直硬朗,80岁的老人家,能翻过半人高的院墙跳进园子掐葱。

每次回来,都要听母亲讲一讲村庄里的新鲜事。她也说很多生老病死的话题,说完后她都会唏嘘感叹。村庄里的年青人大部分到城里打工去了,只留下不愿离开土地的庄稼汉、老人和儿童。但是听母亲说,近几年外出打工做买卖的年青人又回来了许多,他们在政策的扶持下返乡创业,建设自己的家乡。乡亲们不但温饱无忧,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村庄里60岁以上老人国家每月发放108元的养老金。母亲年青时当过民办老师,她每月还可以拿到120元的教师补助。在物价高昂的今天,这点钱算不了什么,但母亲却花不完这些钱。

回到村庄,发现村庄里的同龄人少了不少,他们很多跟我一样都去了不同城市随子女而居。进城以后,老家的房子只能锁头看家,土地也转包给弟弟和妹妹耕种。然而,村庄却成为我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从县城到母亲家只要一个来钟头,每次回去几乎都赶在晌午或傍晚时间,先陪着母亲吃一顿饭,坐在她的炕头上,陪母亲说一会儿话,然后才去做自己的事情。左邻右舍看见我久别归来,热情地问长问短,东家叫、西家请,只为喝一杯酒,唠几句家常,让我感受到那剪不断的浓浓乡情。

对一个村庄为什么会如此的眷恋?终于明白,因为,那是母亲的村庄。离开村庄,回城住上一段时间,虽然有电话,有微信视频,但我总是不经意想念老家那熟稔的院落,想母亲做的饭菜,想坐在温暖的炕头上与她面对面地说说话。

我不停地在城市与村庄之间奔跑,从城市到乡村,再从乡村到城市。尤其从深圳回到县城后,几乎一有闲暇我都会走上回家的路。我坐在出租车上频繁地在城市与村庄那条宽阔的公路上奔跑,乐此不疲。

母亲的村庄啊,是我永远无法逃离的天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