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济南游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三大名胜。其实,在济南近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游览胜地,那就是千年古刹灵岩寺,只不过因交通不便、藏在深山人未识而已。
在泰山北麓,有一座红墙黛瓦、佛音袅绕的古寺,隐现于群山环抱之中,那就是千年古刹灵岩寺。相传山东最早的佛教传播者高僧朗公为开山祖师,至今己有1600余年历史,是全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灵岩寺始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有殿宇三十六处,亭阁十八座,鼎盛时僧侣千众,自唐代起即位列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是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寺院,素有“灵岩奇异出尘寰,压尽江南万重山”之美誉。明代学者王世贞感叹“灵岩是泰山最幽胜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
从长清万德镇下高速,沿山路东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上书乾隆朱红御笔“灵岩胜境”。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五次东巡,先后十一次登临泰山,八次住跸灵岩行宫爱山楼,御赐灵岩八景并逐一赋诗,留下“甘露泉”“雨花岩”等八通御碑和120余首诗词。山门东侧御碑崖上,镌有乾隆御书诗刻六方。
走进山门金刚殿,左右有哼哈二将两大护法金刚,手持金刚杵把守大门。跨过一座溪流潺潺的石拱桥,便是天王殿。进入殿内,迎面有一尊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佛,两侧分列护法天神四大天王。弥勒佛背后有一尊韦驮菩萨,头戴凤翅兜鍪盔,身披黄金锁子甲,手持金刚降魔杵,面对大雄宝殿守护佛法。殿周围有王安石、苏轼、苏澈、曾巩、党怀英等历代文人墨客及圣旨碑刻数十通。其中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写的《灵岩寺碑颂并序》,笔力遒劲,舒展爽朗,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李清照丈夫赵明诚曾四度寻访灵岩寺,将其碑拓收录于《金石录》中。
从天王殿出来,左右各有一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僧侣们上早课的时候敲钟,上晚课的时候敲鼓,这就是晨钟暮鼓的由来。大雄宝殿前,有三株千年银杏树,一雌二雄,遮天蔽日。每到深秋,银杏叶由绿变黄,落叶铺金,十分漂亮。
再往前走,就是大雄宝殿,始建于宋嘉佑年间。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里面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一般为寺庙最雄伟建筑。但不知为何,此处的大雄宝殿看起来并不是很高大,只有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为外廓式卷棚,后为硬山顶,勾角铃珑。原来该殿本为献殿,是五花殿的前堂。明代正德年间,鲁王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方更名为大雄宝殿,成为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乾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那么,原来的大雄宝殿和如来佛供在何处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问。
大雄宝殿后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个传说。相传唐僧去西天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道:“吾西去,汝向西,归时东向。”十几年后,西指的树枝忽向东指,唐僧果然回来了。柏树的旁边还有2棵柿子树环绕,有“百事如意”之寓意。
唐僧玄奘是否来过灵岩寺无从考证,但与玄奘齐名的另一位唐僧——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就出生在灵岩寺附近,自幼受香火熏陶,七岁出家灵岩寺下院为僧,立志到天竺求取真经。唐高宗咸亨二年,义净从齐州出发,辗转广州,搭乘波斯商船,经由海道,途经苏门答腊等三十余国,历经千险至天竺,遍访游学释迦牟尼曾讲经说法的佛国中心那烂陀寺、大觉寺、鹫峰山、鹿野苑、祗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及高僧大德,潜心研学二十五载,求得梵本三藏四百部、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凯旋东都洛阳。武则天亲率文武大臣到洛阳东门外迎接,赐封佛教最高尊称“三藏”法号和国师,敕住洛阳佛授寺主持译事。历时十二年,译出经、律、论三藏107部428卷,唐中宗为之亲制《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兴建小雁塔存放义净从天竺取回的佛经。义净法师还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内法寄归传》等重要文献,并首传印度拼音之法,成为佛教史上与玄奘、法显、鸠摩罗什等大师并称的三大求法高僧和四大译经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为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传播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穿过大雄宝殿,就是千佛殿,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殿正中供奉着三尊通体贴金的三身佛,神态雍容,目光庄重,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大殿四壁有上千尊佛像,因此名之千佛殿。
千佛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大小如真人,多以现实高僧为基础。其中,东侧第一尊是达摩祖师,第十四尊是鸠摩罗什;西侧第十三尊是灵岩寺的开山祖师朗公,第十二尊是灵岩寺著名住持法定禅师。塑像姿态表情极其丰富,或正襟危坐,或枕臂侧卧,或指手划脚,或高谈阔论,或嬉笑洒然,或嗔目严肃,无不生动传神。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养神,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无不细致入微,就连额头上的青筋也清晰可见,打破了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保持了一定的世俗气息和生活情趣,使之形神兼备,生动有趣。所披袈裟色彩鲜艳,皱褶自然,质地飘逸,真正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被梁启超先生和国画大师刘海粟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在千佛殿东北有座御书阁,飞檐斗拱琉璃瓦,始建于唐贞观三年,是住持慧崇为存放皇帝所赐御书而建造的。灵岩寺作为长江以北、黄河下游最重要的佛教寺院,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隋开皇十五年,隋文帝东巡泰山,曾参拜灵岩寺。隋炀帝巡幸灵岩时还留下“蝉鸣秋气尽,泉吐石溪深”的诗句。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赐以手敕建御书阁供奉。据《 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于麟德二年来泰山封禅时,打破以往帝王之先例,先到灵岩寺拜佛,后到岱顶祭天。驻跸灵岩寺10日,诏免齐州租赋一年半。宋太宗、真宗、仁宗、徽宗皆曾赐御书于灵岩御书阁内。宋熙宗三年,灵岩寺敕赐更名为“十方灵岩禅寺”,明确寺院住持由皇帝钦定,由此成为皇家寺院。
在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古檀,已有千年树龄,枝柯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又似凤尾,故名凤檀,与东面峭壁上的一棵状若游龙的“龙檀”遥相呼应,有龙凤呈祥之寓意,为寺内一大奇观。
在御书阁西侧,那高耸云端的就是辟之塔。为唐高僧慧崇初建,宋太宗淳化五年重修,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辟支”乃梵语“辟支迦罗”音译,意为自悟得道、修成正果之佛,是供奉佛祖舍利的宝塔。辟之塔为八角九层十二檐楼阁式建筑,通高56米,塔基石筑,上有40幅浮雕,镌刻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气势雄伟,造型美观,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曾巩任齐州知州时曾游灵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从辟之塔往西里许,就是墓塔林,是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石塔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法定塔和惠崇塔。在塔林中部有一南北甬道,其北端有一座单层重檐的古朴墓塔,就是法定祖师塔。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法定禅师重开灵岩山,建寺于方山之阳的甘露泉侧。至唐贞观年间,高僧惠崇将寺迁于今址。惠崇塔位于塔林最上方,为重檐单层方塔,全石建筑,通高5.30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乐伎、舞伎等图案,留有六朝之风格。
甬道两侧列峙全石结构群塔,塔座多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浮雕装饰。塔身形制各异,有方形塔、钟形塔、鼓形塔、喇嘛塔、经幢塔、亭阁塔等形制,造型古朴,雕工精细,规模壮观,世所罕见,电视连续剧《武松》及不少电影的塔林场景皆取景于此。
从塔林返回,顺御书阁而下,在千佛殿东侧石崖下,有三眼泉池,分别是卓锡泉、双鹤泉和白鹤泉,因三泉相近,故称“五步三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泉则灵。古时没有自来水,深山古寺首先要解决饮水问题,有泉的地方便为风水宝地。灵岩寺就有不少名泉,袈裟泉、卓锡泉和檀抱泉,位列泉城七十二名泉;甘露泉、双鹤泉、白鹤泉、饮虎泉、上方泉、飞泉、黄龙泉、朗公泉亦载入名泉之列。苏辙有《游泰山灵岩寺》诗:“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陛。”
灵岩寺除千佛殿、辟之塔和墓塔林三大镇寺之宝外,还有汉柏、唐槐等古树名木和北魏佛窟、隋唐遗址,沿途到处可见般舟殿、五花殿、鲁班洞等殿阁遗址,都较好地保持了原始风貌,更加增添了佛教圣地的历史底蕴。王安石有诗赞曰,“灵岩开辟自何年,草木神奇鸟兽仙。”
寺院北面有一道后门,拾级而上,便是登山小径。两旁古木参天,绿阴匝地,由此上去有甘露泉、可公床、积翠岩、蹲狮峰、一线天等天然景观。还有一洞穴白云洞,高约2米,进深七八米,洞壁上镶嵌着乾隆皇帝钦书碑刻五篇。登上山顶,豁然开朗。放眼四周,满目葱茏,群山环抱,深奥幽邃,颇有仰天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感觉。
山顶悬崖下,有一高大摩崖佛窟,开凿于唐贞观年间,为惠崇住持所建。跨进殿门,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释迦牟尼,由自然山体雕凿而成,通体石雕,高达五米,面部硕圆风韵,体态丰盈自然,身披袈裟,结袈趺坐,手掌前伸,法相庄严。东西两壁各有菩萨一尊,亦为唐代摩崖造像。龛外有方形石室,内有唐宋题记多出。原来此处就是供奉如来佛祖的宝殿,会当凌绝顶,给人以至高无上之威严。可能因上山礼佛不便,后来将山下的献殿改为大雄宝殿。这种布局无独有偶,佛慧山上的大佛头亦是如此,开元寺建在半山腰,而大雄宝殿也在山顶。
灵岩主峰海拔668米,呈岱崮地貌,山顶平坦,四壁如削,故名方山。又因山形似玉玺,《水经注》中亦称玉符山。但何以灵岩闻名,颇存好奇之心。据《神僧传》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公曰此山灵也,遂以灵岩闻名于世。
窃以为此为一家之言,岩石点头,显然神化,只能算传说而已,其中定有来由,应与山岩灵异有关。站在山顶,环顾四周,前有照,背有靠,左青龙,右白虎,藏风聚气,确是一方风水宝地,此地必有灵异之处。
仔细观察,南面有两座山,东为如来顶,西乃鸡鸣山,像两尊巨佛躺在那里。东边的那尊体态肥大,肚大腰圆,额头突起,鼻梁微长,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像尊菩萨。西面的那尊身材苗条,樱桃小口微张,胸部圆润凸起,头上还绾着个螺髻,像尊观音。
再往西看,也有几个山头连在一起,像尊罗汉躺在那里。玉符山顶就像佛头,往左依次是胸部和佛身。不过,此处轮廓似像非像,有点像大写意,不细端详,很难发现端倪。
这时,太阳已爬上半山坡,霞光笼罩在古寺上空。东部主峰朗公山南侧,突然现出一个天然佛头侧影,有鼻子有眼,眉目可辨,惟妙惟肖。其右下有一孤石耸立,远远望去,像一老僧,身披袈裟,手持锡杖,潜心向佛。相传此石为朗公化身,故名朗公石。李攀龙《灵岩寺》诗有“石僧东岭缘何事?似指莲花问朗公”。
朗公石已成八大景点之一,但朗公拜佛史无所载,不能不说是一大发现。古寺越千年,也许朗公当年已悟透禅机,故曰此山灵也,不虚此言。
当然,天佛是大自然的艺术,有点印象派风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只有在合适的角度,才能悟破天机。你见,或不见,佛都在那里。灵岩灵岩,信则灵验。能否悟见,也要看悟性和佛缘。环寺皆佛也,也许这就是灵岩之由来吧。
因新冠疫情原因,当前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平时车水马龙的各大景点门前冷落车马稀。“五一”黄金周到了,因分管文旅职责所在,特撰此文以推介,聊以一笔之力无偿带货,也算为文旅发展尽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