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梅村
这是一部集中笔力对《红楼梦》人物生命视域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一部颇见功力的红学著作。著者在其新近出版的《〈红楼梦〉生命叙事论·后记》(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具体谈到了这部二十四五万字研“红”专著的产生经过。他说:“这些年我反复认真阅读《红楼梦》,并写了不少阅读札记。我仔细研读脂砚斋、王国维、鲁迅、胡适等红学大家,以及其他专家、同行的红学研究成果,不断夯实自己红学研究的‘地基’。另一方面,多年来一直为咸阳师范学院本科生开设全校公选课《〈红楼梦〉赏析》和《文学与生命》。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深化完善有关《红楼梦》与生命的思考研究。多年下来,才逐渐有了些底气和信心。”从这段话语中,不难看出著者这些年来为完成这部研“红”专著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就是说,著者完全是凭借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诗句)的精神与劲头,才有了《〈红楼梦〉生命叙事论》的最终面世。 种瓜得瓜,著者的努力可以说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我以为,这是一部不仅颇见功力而且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研究专著。 首先表现著者对包括《红楼梦》本文及其有关《红楼梦》研究论著在内的文学作品、理论著作的熟练拈取运用上。在阅读《〈红楼梦〉生命叙事论》过程中,著者不仅自如地切入《红楼梦》本文内部,揭示其中意蕴,分析其中人物,探讨其中艺术奥妙,抑且娴熟地引入同道或中外古今相关论述、描写或观点于其论述之中。其引入同道观点,就中既有学坛或文苑大师巨匠,也有一般学人;有包括脂砚斋等在内的古代知名学者,还有就生活在身边的红学同道。其引用范围堪称广泛:有儒、释、道、基督;有老子、孔子、庄子、屈原、娥皇、女英、李夫人、曹植、左思、嵇康……直到王蒙、刘心武、刘再复、史铁生;有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琵琶行》,王安石的《明妃曲》……直到茹志鹃的《百合花》,铁凝的《玫瑰门》;有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心理场,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福斯特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海德格尔的“在路上”“向死而生”;有歌德的《浮士德》、巴尔扎克的《驴皮记》、赛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等。不难看出,著者在撰写他的这部红学专著过程中,涉及学科领域之广泛和作家、学者人数之众多,都是少见的;且其引述完全是信手拈来,如同水到渠成,与其论述自然地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确实是一种功力,一种真正的学术功力。
其次,表现在著者处在批评方法多样化的当代语境下,能够从《红楼梦》本文实际出发,经过慎重思考与选择,从而“主要采用生命哲学,兼顾叙事理论、文化研究、性别诗学等方法”(第7页)。试以其所说观照这部论著:全书主体由《意蕴论》《人物论》《艺术论》三大部分构成。就中每个部分,只要从其二级和三级标题上即可感受到著者在该部分使用的不同批评方法。即以《意蕴论》这部分为例,其各章标题分别为《〈红楼梦〉生命情怀的符号表征》《〈红楼梦〉回目生命叙事论》《〈红楼梦〉生命意蕴的当代启悟》。显而易见,生命哲学视角是这部分的主视角,其它诸如符号学方法、叙事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评方法等也都得到了运用。再深入一步验之以《〈红楼梦〉回目生命叙事论》一章,在这章标题下,我们看到,著者又进一步列出了《死亡叙事的复调性》《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和《生命情韵的诗意美》三大节。说明著者在这三节中还运用了复调理论、人类文化学、美学批评等方法。我们知道,学科上任何一种批评方法都体现为一种有异于其他批评方法的思维方式,都表现出一种新的眼光和视域。正是由于这部论著自觉运用多种批评方法解读《红楼梦》所蕴含的丰富复杂而又极为深邃的意蕴与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所以对于著者来说,就使其论述达到了一种尽可能的全面与深入。
复次,表现在该论著吸纳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与超越。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红楼梦》生命叙事研究中某些偏颇之论的拨正。如有论者认为《红楼梦》第119回描述贾宝玉进京赶考前高唱“走求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谈”。著者明确表示不能认同,认为,“佛家认为人生重在觉悟,采取的方法途径经常是‘以欲止欲’······”(第20页)可说要言不烦,有着极强的说服力。二是填补了《红楼梦》生命叙事研究中的某些空白。论著第十七章开头说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叙事学研究论文数量虽然甚伙,但“对《红楼梦》的荒诞叙事,却少有涉猎,更乏正面系统论述”(第236页)。正是有感于此,著者用了一个整章的篇幅,分别从语言和意味两方面集中论述了《红楼梦》叙事过程中的荒诞特征,从而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三是提出新的见解。这方面最突出的例证是著者在第十四章《“色的空间”的家庭社会表征》一节中认为,薛宝钗和王熙凤同样,都是《红楼梦》描述的艺术世界中“‘色的空间’的核心人物”(第204页)。乍一看,颇觉突兀。由于著者在提出这一论断时,将薛宝钗严格限定在《红楼梦》设置的“色”的世界,即“大观园外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第202页)这一特定时空里,加之,其有理有据的论述,我以为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恕不再一一举例。上述几点已足以说明,这部研“红”专著真真确确是一部颇具学术功力的著作;特别由于该书在《红楼梦》生命叙事研究上的不少突破与超越,更使其具有了一种独到的学术价值。
在我看来,这部研“红”专著也还存在某些瑕疵。 一是该书《意蕴论·〈红楼梦〉生命情怀的符号表征》一章。著者在论述“红”的“生命情怀的符号表征”过程中,不时插入对高鹗续书成败得失的论述(其他部分少一些),常常使人产生一种审美过程的偏离感。不错,高鹗续书确实没有完全体现出曹雪芹构思意图。但这一话题在什么地方展开,以及如何展开效果会好一些?这是需要著者进一步斟酌的。二是著者在论述过程中对《红楼梦》文本中诗词曲联等的引用上似嫌重复过多。这恐怕也是需要著者加以通盘考虑的。 其实以上所谓“瑕疵”,只是我的一孔之见。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是瑕疵,也无碍大局,不过白璧微瑕而已。就《〈红楼梦〉生命叙事论》整体而言,的确是一部具有相当学术价值、颇能见出著者研“红”功力的论著,因此,值得祝贺,值得品读。
作者简介:韩梅村,教授,西安鄠邑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评论家协会理事,咸阳市作协名誉主席。出版有《王蓬的艺术世界》《多棱镜下的人生:张俊彪论》《意味的探寻》《走近唐音阁:霍松林研究四题》《历代名家咏渼陂诗鉴赏》《文学赏鉴录》等多部学术专著,在《当代文坛》《小说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公开发表文学评论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