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清波的头像

刘清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0/21
分享

我们村儿

村庄目前的现状如同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回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在外奋斗几年几十年的人,心里时时刻刻总想着有个家在某个方向,他们从没想过他乡即故乡,不论他乡如何灯火辉煌,不论是否在他乡买房买车,心底想的始终是落叶归根,始终舍弃不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许为了孩子上学会转户口,可还是会想方设法不动自己的户口,出来容易,进去甚难,就像当年的城市户口一样,那是相当有面儿的,如今反过来了。

里面的人千方百计想出去,小孩上学基本都不在村办小学上了,以前是一个村一个小学,现在是4个村一个小学。目前是要么去镇上上学,要么去市里上学,陪读也流行起来,一切为了孩子嘛。有钱的直接在市里买套房,找一个好一点的公办学校,没钱的就租个房,随便选一个学校,反正要比村里的学校好。邻居说“村里的老师啥也不教,啥也不管,孩子天天在学校骂人,去城里没几天就学会‘你好’‘谢谢’了,也不敢骂人了。”

我说陪读很辛苦吧,他说不辛苦,早上在外面饭店买点吃,中午孩子在学校,晚上回来在家吃,白天外面基本都在打牌消磨时光,孩子放学就直接去培训班了,回来吃完饭要么自己玩会手机要么自己做作业,反正我们也不懂,也辅导不了。

陪读的大部分是爷爷奶奶,父母都是在外打工挣钱的,一年回家一次,对孩子的教育只能通过电话训斥或督促,基本是天高皇帝远,没啥用。爷爷奶奶也不敢打,打的狠了,父母知道了会有意见,打的轻了还不如不打。爷爷奶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照顾还孩子的衣食住行,最好不要让孩子生病或走失。

农村的攀比风气很重,这点表现在方方面面,大部分都是暗中使劲,表面上看似嘻嘻哈哈,让你完全猜不透人心。比如盖房子,一定要比你盖的高一点,好一点;比如买车,就算贷款也要比你的好;比如占便宜,你在院墙外种棉花,他就在院墙外种玉米,多少不重要,反正不能吃亏,结果路是越来越窄,自家的车出门不小心就被刮花了,就下车踢几下院墙大骂几声“路怎么这么窄。”

当你真正需要攀比的时候,他们又装作啥都没看见似的,比如办酒席的时候,实在人家就把饭菜弄的像模像样,说不上好但也挑不出毛病;奸猾人家就故意把饭菜弄的让你在心里想骂。其实要说财力吧,肯定是奸猾之人有钱,但人家就是要敷衍了事,让你在背后戳脊梁骨。你骂你的,反正钱我是省下了。

其实村里的人家现在基本都有点钱了,因为收入多,支出少,孩子初中或高中毕业之后不上学的大有人在,不是供不起,而是不想读。有出去学手艺的,有出去打工混日子的,上学的羡慕那些天天在外自由自在的日子,于是你看我,我看你,看着看着就都不读了,父母也不强迫,不读就不读吧,反正早晚要出来打工挣钱。

我不明白为什么从小对孩子的教育这么上心,长大了却不管不顾了,在他们最迷茫最需要父母指引的时候,父母这盏灯却灭了,孩子只能跟随自己并不成熟的内心恍惚的朝前奔跑,跑着跑着就被大大小小的坑绊的一个趔趄一个趔趄的朝前摔去,有摔坏身子的,有摔碎心的,有摔进监狱的,有摔进传销的。

等孩子摔倒后回来的时候,父母会暴跳如雷“怎么这么笨”“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好像孩子的过失和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似的。谁都想出人头地,爷爷奶奶想,父母想,孩子也想,只是每代人用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有靠力气的,有靠嘴皮子的,有靠脑瓜子的,有靠手艺的,有靠歪门邪道的。

有的父母明知孩子的钱来路不正可还是在村里大家夸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又在城里买房了”“孩子又给我买个项链。”等到孩子进监狱的时候她啥也不说了,垂头丧气,好似孩子不争气似的,让自己抬不起头。父母是孩子的守护者,不管何时,不管孩子是否长大,只要发现孩子心术不正是一定要横加阻拦的,这应该是本能,而不应该想着“儿大不由爷”“孩子翅膀硬了”做为借口。

不管是想出去还是想回来,我们都是过够了自己的生活,想回到向往的生活中去,就像天天在家吃饭时,总想着外卖是不是好吃一点,当你天天点外卖的时候恨不得吃的想吐。我们都在羡慕着彼此的生活,城里的羡慕村里的慵懒和寂静;村里的羡慕城里的节奏和喧闹。

攀比如同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往好的方面去比,更不应该侧重于相反的方向。孩子也一样,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做父母的要时时刻刻关注和引导,而不应该在事后才想起来训斥和后悔。

有人说村里现在没啥气氛,就连过年也没文化活动,人情味越来越淡了,还不如在外面,可以看看民俗表演。有人说城里再怎么热闹也还是没有和家人在一起开心,一家子聚在一起吃个饭是比所有表演都要深入人心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