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卿地康的头像

卿地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31
分享

忆刘锴荃老师二三事


 

作者:卿地康

周末偶上‘双峰诗联群’,我看到佘国武老师的闻刘锴荃先生遗集付而撰联:

公与易俗轩、医愚斋执教车田,当年分韵吟诗,想见几多、风流儒雅;

吾闻彭城郡、藜照阁光前先绪,今日拾遗成集,可知奕叶、书礼清芬。

从而得知刘锴荃老师的遗作终于出版了,算得上双峰文化界的盛事。

在网上,佘老师当时追问我:‘世堂,他教过你吗?’我说:‘教过,一年。’继而王文奇诗友也追着说:‘世堂,锁石先贤,请兄写一个。’我虽不善作文,现在却题目有诗友布置,题材是现成的,于是不暇思索就应承下了来‘试试。’刘锴荃老师是我一直崇敬的高中语文老师,下面略述刘老师二三事,以表怀念。

过着农耕生活的锁石,却是人才辈出,先有恩科进士卿果夫先生,后有其学生举人王如庭先生刘锴荃老师处于旧学制废除、新学制度刚兴起时期,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俗称读过老学,在锁石算来却是凤毛麟角。虽然过着农耕生活的锁石,然文化气氛浓厚,连我父亲只读过三年私塾,家中也拥有一套完整光绪已卯年传忠书局出版的《曾国藩全集》,所以,我从小对读书人多了几分崇敬和尊重。尤其是象刘老师这种经常被父辈提起的读书人,一说到刘老师,大家觉得面上有光,不禁竖起大母指,自然成为锁石学子的楷模,各家各户教育后代的活榜样。

记得刘老师第一次给我们班上课,他教的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印象尤其深刻,三十多年过去,依然如在眼前。上课铃一响,只见一位五短身材,一袭长衫,儒雅中透出几威仪,未带课本的中年男老师,大步流星走上讲台。一反平时老师的常态,一边手舞足蹈,一边象京剧演员那样唱着‘大江东江,浪淘尽’声音抑扬顿挫,各种仪态动作恰到好处,还有,刘老师的眼神更加传神。一个蕴含着‘唱、念、做、打’的表现方式,挟铜板、弹铁琵、击大鼓、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栩栩如生的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同学们如醉如痴。在后来文言文的教学中,刘老师从不带书,倒背如流。激发了我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兴趣,在那一学期,利用课余将《古文观止》全集背完,三十多年过去,至今还能背诵一些。

接下来一盏茶的功夫,刘老师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书写在黑板上。整个板书章法考究,字让人感觉整齐、规范、遒劲有力,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同学们不竟叫好。

在那个时代,流行着‘字是打门锤,但字贴却很难买到。因此,老师的板书就是学生们的字贴,大部分学生都在暗自照样画葫芦,让自己的字写得漂亮些。所以能碰到一位写字写得好的老师,那可是学生们一生的幸运。在初一时,王文之老师教我写毛笔字一年,写‘九成宫’,那时王老师看得起我,给我很多圈。加上家中有个会写毛笔字叔父的督促,一直保留着天天写字的习惯,直到今天。

看到刘老师的板书,当时让我兴奋不已,又找到新的写字老师了,找到一个新的契机,就象破除了千年暗室的烛火,走向一片光明。刘老师以颜体为根基,参以已意,既能写一米大字,也能写半公分小楷。当地由他题写的屋堂名不少,一般字径都在70公分左右,看上去气势磅礴,庄严中透出几分威严,深得颜体精髓,运近闻名。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恋上了颜真卿的字,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当时如果没有刘老师的提携和悉心指导及影响,今天写字习惯,恐怕早就夭折了。

温文尔雅的刘老师,在治学上却是异常的严谨。在教学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细心讲解词和近体诗的格律、押韵、写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的同时,无意中透露他平时作诗填词的习惯,经常与在校任教的赵有能老师、赵鹤立老师三人间分韵和唱;也向省、市、县级相关杂志投稿。他说到一位杂志社的编辑同志来电告诉他:‘你的诗需作一些修改才能发表。’刘老师果断回复:‘不能那样修改,否则,不合律韵,可以不发表。’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

纸短情长,就此搁笔,却改不了平时积下的陋习,不竟吟曰:

程门曾立雪,大考一年前。

谆谆温和貌,恂恂儒雅仙。

满腔盈热血,一笔染青天。

五更吟天晓,珠玑不朽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