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卿地康
岁次已亥丽月之初,携夫人游书堂山,与诗友言及此事,劝吾作文以记之,吾自省文字之陋,不足以信笔力也,然却之不恭,故试凑之成篇,以娱自乐也。
书堂山者,信本公父子读书之所也。山以书而名,谓之书堂山。因形似笔架,故古称笔架山。离星城北境五十里之望城,巍然耸立,山不甚高,而林峦攒秀。欧阳询公与其四子通师曾僻居于此,日以临池为课,夜以读书为乐,或寻幽探奇于古木怪石之间,或谈诗论文于清泉之地。“君家最可认,隔树看书声。”仿佛在耳。
山南又有麻潭山,二山几近相连,似若姊妹山也。山峰险峻,秀云出表,怪石巍峨。相传曾有“麻潭十景”,今白云寺已毁,其余九景依稀可见。古人游记多有记载。
然比之于名岳,二山形小势微,而书堂又弱于麻潭,然书堂之名远胜于麻潭者,何也?盖因其人耳。“山不在高,有圣则名”耶!
其左前有丁字镇,建筑唐朝风貌,黄墙碧瓦,错落其间,与绿叶红花相映成趣。由两条街成十字相交而成,麻石青砖、蜿蜒延伸,一条直通书堂山脚。镇有五门,曰:集贤、忠勇、尚孝、书香、厚德。书香门独立于十字相交处,其门悬挂楹联曰:
染翰越时空,千载犹传欧字贴;
溯源寻故里,一园尽揽大唐风。
门前立“开元通宝”二枚,高三米有余,其字由欧阳询书写,字体端正,雍容娴雅,“含八分及隶体”。
沿街道行至山脚见书堂山山门,仰首见“书堂山”,集欧字而成。过山门,远见三层阁楼,气派典雅,青瓦白墙,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其名曰:欧阳阁,为李铎所题,笔画雄健大气。欧阳询麻石雕像端立其中。阁前石坪麻石铺就,立有香案,可供祭拜之用也。
出阁东,山中小路由麻石砌筑,曲通幽径。拾级而上数十步,见左侧清泉从悬崖汩汩而下,泉水清澈见底,永不枯竭,名曰稻香泉涌。及至半腰,曰洗笔泉,此欧阳父子之洗笔之所也。池长三尺、宽两尺,池水清澈如镜,不溢不涸,游者惊乎“洗笔泉”石刻尚依稀可辨,史传遗迹留存于今者,惟此二泉书迹也。环顾四周,诗书雕画,亭台楼阁,与山泉相映交辉,游者恍若隔世焉。二泉同属书堂山八景。清乾隆季郑板桥曾游此地,留有《咏书堂山》一诗,囊括八景,述之备矣,遂录其后:
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
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
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
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
古有“书堂八景”曰:读书台址、玉案摊书、洗笔泉池、太子围圩、双枫夹道、桧柏连珠、稻香泉涌、欧阳阁峙。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今已修复如初矣。
至山顶。有仙神庵,香火旺盛;又有古色八角亭、游览坪、眺望台。有亭立于山崖,掩荫万绿,名曰:读书台。相传为欧阳询读书研书之所也。亭中木屋,推门而进,见欧阳询公倚案读书坐像,旁列四张简易书桌。
伫立眺望台凭栏而眺,若逢风和日丽,四顾可极。东接公园,层峦叠翠,鸟逐相鸣;西临湘江,一江碧水,帆影绰绰;北望洞庭,鸿雁南归,烟波浩渺;南极潇湘,千年水道,南粤可通。斯山不高,却钟灵毓秀,景色秀美,十分宜人。
沿山路右下,置身阁前,左前有小山似印,峨峨焉;前堂开阔而远,近有池塘,远则山脉横亘,气势逼人。右拥白虎相视。转阁向右,置一碑一馆。其碑高三米有余,刻《九成宫醴泉铭》全碑,停伫其前,久视而不能舍之而去。全碑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血脉畅通,气韵萧然,世无所匹。此乃欧阳询公人书俱老之作也,历来推崇至备,视为楷书之正宗。其文有“居高思坠,持满戒盈”谏诤之言,当足为治政者之棒喝也。
馆内陈列欧氏家世和信本公所书《行书千字文》放大本及洗笔泉三字拓本。欧阳询公,唐代,字本信,祖籍长沙,生于衡州,其祖先曾任十世博士。学优为仕,累升为弘文阁学士,封渤海县男,著有《陈史》、《用笔论》、《三十六法》。年过五旬,应诏始主编撰《艺文类聚》。然文为书掩,历代对其书视之如宝,视为“楷圣”。唐张怀瓘《书断》: “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其四子通师,曾宰执天下,亦以书名世,工于楷,尽得父法。
夕下出阁,携夫人至询公墓前,焚香拜祭,期书学相传,发思古之幽情。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禁萧然生敬畏之心。其辞曰:
嗟乎!夫山以书名,书以人传。而人何以名哉?或曰:“人名于天下,传于后世,无不出于智、德者也。”自传世以来,或名于天下,或传于后世,乃人之大誉也。是故大智者,抑或大德者,民皆敬之,民亦皆传之。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