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国民的头像

张国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31
分享

古堡记忆

开阳古堡再一次闯入我的生活,是读安海老师的文章《开阳堡断章》——

走进开阳堡,是从一种土色走进另一种土色。

玉皇阁,是开阳堡现存年代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唐。单檐歇山顶,檐角玲珑精巧,角脊饰有生动的走兽。阁内有粗壮的木柱支撑,阁顶的木架结构令人叹为观止,慨叹我们祖先的建筑智慧。而玉皇阁便建在开阳堡的南堡门之上,其下便是一块块条石垒就的高台和门洞。如果不是石头的高台,或许玉皇阁早就坍塌了。

一座貌似普通的土堡,却在演绎着不寻常的年轮。

……

曾经的青春岁月,都被安老师的文字轻轻唤醒。

开阳堡与我的家乡在同一个乡,距离仅五里。童年的我与小伙伴们曾不止一次地徒步来到这里。我们爬上堡墙,登上玉皇阁。但吸引我们的不是历经沧桑的堡墙,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唐代风格建筑,也不是玉皇阁内精美的壁画,而是离开阳堡不远的一片果园,那里有紫红的桑葚,酸酸的毛杏,涩涩的青苹果。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匆匆一瞥,因为那里有看守的老爷爷,还有听到一点动静就会狂吠的狼狗。幸运的时候,我们会在果园的外围摘到一些桑葚,登上高高的玉皇阁,迎着微风品尝着自己的战利品,嘴角染成紫红色却浑然不知;摘不到也不会丧气,我们会在玉皇阁的青石上,画上简单的方格,捡上几枚石子,下上几局“狼吃羊”,而自得其乐;有时我们也会站在高高的玉皇阁上眺望远方,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树林,潺潺的流水绕堡而过,一条土路从堡旁一直延伸到远方,穿过流水,穿过树林。土路会通向哪里?它所连接的远方会是什么?我不止一次地思索。

生活了十多年的小山村再也无法阻挡我远行的脚步,因为我考上了二十多里之外的重点中学,而要到学校开阳堡是我的必经之路。我们几个同学结伴而行,骑着自行车,绕堡而过,顺着土路,趟过流水,穿过树林,再穿过几个村庄就到了学校。就这样,寒来暑往,一走就是三年。每周周日下午是我们返校的时候,我们总是很早就离开家,很晚才到学校,因为途中有足以吸引我们的趣事。夏天,趟过流水时,我们会将自己的脚丫没入水中,让清凉的流水亲吻脚丫,体会凉凉的痒痒的感觉,也会与流水中小鱼儿嬉戏。冬天,宽阔的冰面成了我们的乐园,把自行车丢在一旁,在冰面上嬉闹、追逐,滑到了,再爬起来,爽朗的笑声洒遍了整个原野。回家的时候总是在周六的中午,下课铃一响,来不及吃饭,我们就踏上了回家的路。风驰电掣般疾驰,穿过一个个村庄,穿过那片树林,就能看到土台上残破的玉皇阁高高耸立。看到它犹如沙漠中负重前行忽然遇到水源一样令人欣喜,因为到这里离家就仅有五里的路程了。炎炎的夏日我们总会停下来,在清澈的流水中,掬水洗一把脸洗去一身的疲倦,喝上一口压压冒烟的喉咙。寒冷的冬天,我们艰难地顺着古堡旁陡峭的土坡将车推上,站在高台之上作短暂的停留,背后是沧桑的古堡,眼前是灰色的山脉、干枯的树林、宽阔洁白的冰面,像极了一幅辽远的水墨画。置身其中,沐着暖阳,浑身的疲劳也会烟消云散。

远离家乡,外出求学、工作已有近三十年,故乡不止一次闯入我的梦乡,不知为什么开阳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许开阳古堡、附近的果园、树林、流水承载了我太多的青春岁月。今年端午回乡,禁不住多年的魂牵梦绕,决定去开阳堡一趟,妻子答应与我同行。

发动汽车,妻子说:“开上导航,别不认识路了。”我笑着说:“那条路我整整走了三年,能不认识吗?”五里的路程只需一踏油门,片刻便到了村口。沿着熟悉又陌生的水泥路,小心前行,古堡北原先是空旷的土地,只有零星的几户人家,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两棵巍然屹立的古杨。现在却是一排排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新居,那两棵古杨,却无从寻觅。妻子见迟疑,再次说:“问个人吧,别走冤枉路!”我断然拒绝。终于在一处新居前,找到了古杨,不过只剩一棵。古杨周围是砖砌的花栏墙,算是保护设施。树干粗壮,树冠庞大,可似乎没有记忆中的古杨高大。是岁月沧桑了古杨,让它低矮了许多吗?或许古杨未曾改变,是我在岁月中悄然变了模样——当年那个懵懂少年已步入中年。

将车停在古杨旁边,我和妻子步行沿着土路,从古堡的东侧绕到古堡的最南端,这条我们熟悉而亲切的走了三年的土路仍是当年的模样,只不过两旁多了些树木,枝叶稀疏,明显刚植不久。古堡的正南是堡门,堡门之上就是玉皇阁,我和妻子穿过门洞,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玉皇阁残破而沧桑仍是记忆中的模样,门前青石上狼吃羊的方格清晰可辨,难道这是我们当年留下的“杰作”?虽然门前多了保护性的铁栅栏,但玉皇阁内的壁画,已看不到我幼时的模样——褪色、脱落、有了乱七八糟的划痕。放眼南望,远山、树林仍在眼前,可绕堡而过的流水却不知所踪,只留下宽阔干涸的河滩。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地方因为有了水才有了灵气,有了生机。桂林因为有了漓江之水而名甲天下,玉河之水穿越丽江古城而使古城更具魅力。不知道失去了流水环绕的开阳堡是否能延续它的生机和活力,是否会变成真正意义的“塞外楼兰”。

“这是清代同治十年的玉皇阁重修的碑序,玉皇阁是唐代风格的建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玉皇阁内,我正低头仔细看一块残碑模糊的字迹。一个带有浓重阳原味道的普通话从玉皇阁外传来。我寻声望去,是一位清瘦的五十多岁的男子,他把我们当做前来探访、寻古的游客了。大概是想充当导游,赚些外快吧!所以当我们客气地说是隔壁村的时候,他疑惑而又扫兴地离开了。大概他心里想,既然是本地人,为什么还来探访?而且如此驻足凝神又如此仔细端详 ?

他哪里知道,这个地方 承载了我太多的青春岁月,我是乡人,亦是归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