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子豪的头像

冯子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5
分享

家乡的烙馍

走在小巷里,偶尔看到了烙馍:土锅墙上放着鏊子,鏊子下面烧着劈柴,旁边有一案板,一人在案板上擀面际。面际擀得圆圆的、薄薄的,用擀柱子把擀好的烙馍放在烧热的鏊子上;一人坐在小凳子上,用一米来长的竹皮,在鏊子上不停地翻着那个圆圆的薄薄的东西,熟了,把它挑起来放进馍筐里。这就是现在城里的烙馍。

城里的烙馍都是麦面的,薄、小,烙起来容易,翻起来更容易,吃起来虽有面香味,但不够醇厚、浓香,更体现不出烙馍的技巧和辛苦。

然而农家的烙馍却能弥补这些,而且更有韵味。

农家烙烙馍一般都在自家的院子里,不用锅墙,只用三块砖头或石头把鏊子的三条腿撑起来即可。烧火不用劈柴,因为劈柴火大,容易烧糊,一般用芝麻桔或豆桔。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穷,用不起麦面,大多用的是豆面或荭干面:把豆面外面包一层薄薄的麦面,用劲在案板上揉摻,揉到了一定的程度,再用擀柱子擀,由于豆面的松散性,无法擀得薄,所以烙出的馍又厚又大,放到鏊子上后,就看翻馍的技术了。

翻馍的人眼瞅着鏊子上的馍,不能急不能燥,要把握火候,等到馍上起了麻点才能翻,把翻馍棍从馍的旁边慢慢插进去,小心翼翼的把馍挑起,轻轻地靠在鏊子的边缘放下,然后在把馍摊平。这样馍既不会烂也不会糊。过几秒钟,看到烙馍这一面也有麻点了,把翻模棍插进去,慢慢地进行向心运动,让馍在鏊子上旋转,旋转到了一定程度,馍由白变黄,渐渐地能闻着面香味,这样馍就熟了,可以把馍放进筐里了,算你翻馍成功。

然而翻馍不是我们说的这样简单,往往要经很长时间的实习锻炼。七十年代以前,很多人因为翻不好馍而挨打,我是亲身经历的。那是一九七一年,我刚好十岁。有一次,母亲烙馍我翻馍,开始,母亲耐心给我讲解翻馍的技巧,注意事项,我心不在焉地听着,觉得自己会了,可是到了实际中,问题来了,不是把馍挑烂就是把馍烧糊,再者就是馍不熟,或者把馍翻得青一块紫一块,像戏台上的大花脸。于是母亲很生气,照头给了我一擀柱子,打得我眼冒金花,让我亲身品尝了翻不好馍挨打的滋味。

但烙馍的作用不是制作过程,而是在于它的食用。

烙馍是讲究品相的。品相好的烙馍圆圆的,白中透黄,黄中带白,薄厚宜人,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品相不好的烙馍,有的是烧糊的,有的是差把火的,有的是翻烂的,面上发青,青中带黑,让人一看就没了食欲。

烙馍是有技巧的,高超的技巧是大的艺术。传说伏羲氏烙烙馍时,把鏊子放在身后,翻馍者把馍筐也放在身后。馍烙好,用擀柱子挑起从头上往后甩过去,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鏊子上,馍翻好后,用翻模棍挑着从头上往后甩去,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馍筐里。这就是烙馍的艺术。

烙馍的吃法有很多种,烙馍卷葱,烙馍卷咸鱼,烙馍卷土豆丝,烙馍卷豆酱,烙馍卷大肠,烙馍卷鸡蛋,烙馍粏菜饸,羊肉泡烙馍等等,每样都有各自的特色,都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这就是家乡的烙馍,一种既平常有令人难忘的东西,一种大小人物都向往的东西,一种既是艺术又是食物的东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