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城北二十里有濉河,河南有一高台,台上树木茂盛,野草丛生,人称“白堆”。当地人说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故居——东林草堂遗址(东林草堂所在村唐朝称毓村,现在称东菜园)。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公元722年,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公元781年,因父白季庚升任徐州别驾兼徐泗观察判官而迁居符离县,幼年的白居易便住进了东林草堂。公元787年,年仅16岁的白居易在“濉南古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五律《赋得古园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抱着“名人推荐入仕宦之途”的想法,协作品入长安,进谒权贵。通过熟人介绍,他见到了名人顾旷。《归田诗话》卷上云:“白乐天少时以诗谒顾旷。旷见其名,戏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阅其诗,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才如此,居也不难。’”果因其诗而名扬四海。但因多种原因,白居易取仕未果,又回到符离,在东林草堂笃学,同符离名士张彻、贾握中相互勉励。“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或同挈友吟于草堂之内,或伴僧侣游于高山之上,或驾小舟荡于陴湖之中。在《醉后走笔酬刘五主薄长句之赚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中写到:“秋灯夜写连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公元794年,父亲病逝,白居易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得不于公元799年再次赴长安求职。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士,公元802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803年,回符离搬家,辞别生活二十多年的东林草堂。
白居易在东林草堂生活了22年,幼年读书时,同刘五、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经常泛陴湖,留恋流沟寺,登五里山。流沟寺写下了“惟有流沟天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五里山写下了“五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公元788年,他从襄阳葬父回符离,看到东林草堂时,触景生情,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白居易一生颠沛流离,做过校书郎、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符离及东林草堂。在他53岁时,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途经汴河路宿州墉桥时,写下了《墉桥旧业》,“别业墉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经路,交换旧村邻。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对他女友湘灵,感情颇深,写诗寄给她,“泪眼凌空陈不流,每经高处必回头。遥知别处西楼上,夜凭阑干独自愁。”在《潜离别》中为湘灵写到“深笼野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天后期。”他从符离迁移小弟幼文坟墓到山西渭河,在安葬祭中文写到“昔权葬尔,濉古南原。今改葬尔,渭北新阡。”在祭符离六兄写到“春草之中,画为墓田。濉水南岸,符离东偏。其地则尔,其别终天。”可见他一生对符离及东林草堂的眷恋。
如今,符离犹在,东林草堂遗址犹存,濉水长流,唐河卧波,只是少了白居易的足迹及笑容。但多了白居易的诗歌,在符离、东林草堂,到处都能听到他那不朽的诗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