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子豪的头像

冯子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10
分享

大泽乡的故事

   大泽乡,位于墉桥区东南,团结祠东侧,东达龙王庙,西接桃园、蕲县,南连高口,北依西寺坡,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19公里,属墉桥区的西寺坡镇。

   远古时候,大泽乡周围数十里,是一片泥泞沼泽,雨天白茫茫一片水乡泽国,旱天绿油油的一片荒草湖泊。岁月悠悠,地壳变动,受上游河水所带泥沙的影响,湖面逐渐缩小并被淤浅。至战国时期,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密布的泥沼,隶属楚国。由于楚国的国都,屡遭秦国的袭扰,多次被迫东迁,最后一次迁到寿春。楚国随迁居民,分散居住淮河两岸,大泽乡交由移民开垦,久而久之形成村落。秦统一后,在浍水滨设蕲县,大泽相属蕲县。陈胜吴广起义时,筑盟台,起义士兵分居于盟台周围,由于地势低洼,陈胜吴广命士兵取土抬高营地,使沼泽面积进一步扩大,因而司马迁取名为大泽乡。

  大泽乡历史悠久,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又因陈胜吴广起义,涌现出很多地名故事,摘其主要的记录如下:

 

 

 

涉故台

  涉故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洗礼的历史名台,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南22公里的刘村集,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遗址,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二世元年7月,即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同被征发的闾左”900人,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驻扎在大泽乡,遇雨受阻预定时间过期,按秦朝法律过期当斩,于是陈胜吴广便率众为坛而盟,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筑坛起义的地方,后人成为涉故台,或射鼓台

涉故台,状似复斗形,长67.6米,宽65.6米,总面积4427.8平方米,北高南低,平均高度4.2米。上面树木成荫,有明万历14年,清道光29年,以及光绪、民国时期的石碑4块。道光年间碑云遂锡嘉名射鼓台,射者陈涉也,台者陈涉演武击鼓之台也

明万历碑文曰:

大名直隶凤阳府宿州城东南蕲县乡枝疃沟射鼓村楼台寺,国家兴隆以前设立此寺。今被佛殿年深毁坏,方圆施主二会人等积聚钱粮,主持僧募化十万资财,供成胜事,将佛殿休整。创立山门,缺少佛钟耳。铸钟一口,修缮钟楼一座,以取四方之鸣。竖碑一统,将姓名开列,以谕后人之视乎。

清光绪碑文曰:

纵来庙之有碑,非所以壮观瞻,正所以记实事也。距宿州东南四十余里,有射鼓台,观其基址,非不数仞之高,数亩之广也。其一有佛寺一所,创之者不知何时,成之者不知何人,但见殿阁巍巍,楼榭壮观兼有树林阴,鸣鸟上下;白叟黄童,恒登临而避暑;骚人逸士,每遨游以赋诗,实东阳之巨观也。慨遭兵燹,兼历年远,殿宇颓废,墙垣倾圯。碑断佛残,荒凉满目,虽间有茸甫之功,总难复畴甫之胜。于会等人,往往见之,殊觉心伤。乃于去岁,公同商议,各出资材,构见良匠,数月之间,庙貌如故,佛像一新,居然改观也。爰勤诸贞氓,非敢有矜夸之情,实欲为后人之鉴视也,是为记。

民国碑文曰:

台曰涉故,本陈涉演武练兵之处也。上有房舍数间,稽其前模,非不华美可观,乃代远年湮,风雨颓败,后殿倒塌,不堪入目。幸有……等人,日夜筹思,念陈涉之功高,本是我汉族之英雄,不立庙何以奉祀?于是觅良匠,运土木,搬砖捡草,不数日而功告成。虽草房几间,已有鸟苹飞翬之概。爰竖碑一统,非敢有矜夸之情,实望后人之继续修葺也,是为记。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涉故台历经沧桑,多次毁坏,1982年宿州市人民政府重修涉故台,并对台上仅存的文物进行了保护,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四块碑外,并按历史要求又添四块碑,如今八块碑齐列在涉故台前,使之焕然一新。 

 

 

 

 

 

篝火狐鸣

 

   陈胜吴广同900名戍卒在大泽乡受雨水阻挡,在一个蒙蒙的雨夜里,戍卒已沉沉入睡,突然从远处传来阵阵狐狸的嗷叫声,戍卒惊动,恐慌非常,侧耳细听,辨明声音出在营地西北方:“大楚兴!陈胜王!相继几遍。满腹狐疑的戍卒,前去查看究竟,但忽明忽暗的火光处,不时传来怪叫,令人毛骨悚然。于是士卒响应陈胜,杀死秦尉以应起义。

但如今篝火狐鸣处在哪里呢?相传篝火狐鸣处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祁县集东北十里许,刘村集附近的苗桥旁。据《水经注。淮水注》载祁县有大泽乡,陈涉起兵于此,篝火狐鸣处也。当地老人说,过去在苗桥旁,有一土岗,上有小庙,为土神庙。周围树木浓密,野蒿丛生。如今土岗、小庙全没,现为西寺坡区农场。

 

 

紫芦湖

   紫芦湖,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南二十华里北杨寨乡,秦朝时为一片荒凉沼泽,属大泽乡一部分,由于湖水冲积,年深日久,逐渐形成低洼湖泊,又名为“死鹿湖”。

   陈胜天生神力,力能举鼎。大泽乡起义时,符离人朱鸡石,在看了陈胜神力演武后,暗想:打仗靠的是刀枪剑戟,光凭力气是不能取胜的。于是他对陈胜说:将军有此神力,想必是神箭手了。这时,早有人将弓箭送上,陈胜张弓搭箭,远处一只野鹿在奔跑,陈胜瞄准野鹿,玄响处,野鹿应声而倒,正好死在一长满芦苇的湖边,人们便称野鹿死处为“死鹿湖”,后来因为名字难听,改为“紫芦湖”。

     另种说法是因为湖里常年积水,芦苇、杂草丛生,以紫根芦苇最多,所以称紫芦湖。据明史《宿州志》地理图注为子路湖。清朝光绪《宿州志》载:子路百里负米处,故名子路湖。民国前,紫芦湖有千百亩水面,属大泽乡的一部分,湖里绿波荡漾,芰荷戏风,野鸭成群。后来随着水位下降,面积缩小,部分形成陆地。

    1958年,宿州市人民政府重新开发紫芦湖,对紫芦湖开展了河网化建设,先后开发了一级主河道一条,二级河道一条,三级河道四条,四级河道六条,五级河道八条,六级河道三十一条,并在河网的中部,建有瞭望亭。人们登临瞭望亭,路河纵横,波光粼粼,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万亩河网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现在紫芦湖是个集镇,隶属北杨寨乡,紧靠津浦铁路,距墉桥区政府所在地9公里,东连水池铺,西临运粮河,南靠桃园,北依前付。1950年属三官乡,1955年划归奶奶庙,1958年归城郊公社,1961年政府建紫芦湖公社,1969年并入城郊公社,1980年恢复紫芦湖公社,1984年设紫芦湖乡,今属北杨寨乡。

    如今的紫芦湖稻谷飘香,花果满地,岸柳成行,一派江南风光。紫芦湖已旧貌变新颜,形成了河网密布,四通八达,南通浍河,北达沱河,旱能灌涝能排的风景区。1959225日,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彭真、刘澜涛、杨尚昆来此视察,给予很好的评价。张瑞芳主演的电影《三八河边》有些镜头就拍摄于此。

 

 

 

 

七十二连营与戏水之战

浍河是一条古河,原名涣水,临涣镇就是因为临涣水而得名。浍河的北岸是古镇蕲县,南岸是平谷堆、尖谷堆,著名的双堆集,就因此而得名。在双谷堆于蕲县镇之间的大泽乡境内和祁县集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丘七十二个,这些土丘就是七十二连营。据陈新联老人回忆,一九五一年,前苏联有一位历史学家到宿县考察世界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情况时,向宿州人提供了七十二连营的说法。一九六一年,北京历史博物馆来人考察七十二连营的具体位置,陪同他们的就是陈新联老人。

“当时天气很热,我陪他们跑了很多地方。记得最清的是在蕲县中学的东头有个农场,里面有个台子,就是七十二连营中的一个,学生从里面挖出了很多箭头。这些土丘形状差不多大,不多不少正好七十二个。当时让水利局的人帮助晒图,图形出来后,大家很吃惊,正好是个蟹子状。蟹子伸出两只大爪,一只爪在浍河的南岸,就是双谷堆,另一只爪在浍河北岸,是个大谷堆,同双谷堆遥相对应,尾巴处就是涉故台,蟹子背上布满了密集的土丘。大家都说可能是古代的一个什么阵。”陈新联老人兴致勃勃地说,“这张图就一份,现藏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里,能通过单位去函要一个复印件就好了。”

对于七十二联营,还有另一种说法,万立勋老人提供资料说,是陈胜吴广起义时来自各地响应起义的农民军的驻地,号称连营七十二里。从《史记·陈涉世家》中知,陈胜的一些骨干,多来自淮北。这些人中,有的是戍卒,有的是农民,如符离人葛英,郅人伍逢、宋留、懂堞等就是农民;徐人丁疾,取虑人郑布等就是戍卒。这些人各带兵马,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安营扎寨,由于积水他们只择高岗筑土,做宿营之地。年深日久,历经沧桑,这些营地便由大变小,有的甚至被开荒种田,便形成现在一至三米不等的荒丘。当地人便把这些荒丘叫做七十二连营,说明了当时农民起义的声势浩大。

   后人有诗曰:

狐鸣鬼笑夜茫茫,原是官军旧战场。

士伯不能藏碧磷,三三两两照前冈。

  戏水之战是陈胜起义中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起义军由胜转败的战役。

陈胜起义后,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公元前2099月,陈胜令大将周文率领中路军进攻潼关。周文屯兵戏水,人马已达十万,战车超过千乘。戏水距秦都咸阳不过百里,秦王恐慌,急令大将章邯、王离率兵二十万抵敌。由于起义军孤军深入,导致其内部分裂,致使周文战败,兵措渑池,自杀身亡。

  戏水之战,陈胜军遭到极大的损失,从此,起义军开始走了下坡路。接着其他两路西征军也失败,陈胜在支援西征军的途中被车夫庄贾杀害,起义军失败。

 

 

 

隐王庙

 

  陈胜起义军占领祁县后,便开仓散粮。领粮的农民熙熙攘攘,墙角下一老一少,守着粮袋在哭。一位武士模样的人上前道:天色不早,为何在此啼哭?老者抬起泪眼,打量着来者,便哭诉道:儿子被秦兵抓走,房屋被烧毁,祖孙二人无家可归。来人吩咐身边的士兵,给了老者双倍的粮食,并把他们送到南边的庙里安身。当老者知道这个武士模样的人就是陈胜时,非常感动,连呼陈胜王!陈胜王!

  起义失败,陈胜遇刺身亡。汉朝建立后,刘邦封陈胜为隐王,重葬于砀山。老者得知后,悲痛欲绝,在破庙里设陈胜灵牌,一日三祭。孙儿成人后很有作为,他谨尊祖父遗训,重建破庙,称隐王庙,并塑陈胜、吴广、葛英三尊金像,以期祭奉,后人又称三贤庙。据当人说,庙毁于民国初年,现庙前仅存一株红果树,高约10米,胸围31厘米,树龄高达400多年。专家们鉴定为淮北稀有树种,极为珍贵。

 

 

 

鸿鹄苑

 

   为纪念秦末农民陈胜吴广起义2200周年,宿州市人民政府拨款兴建陈胜吴广起义纪念馆,取名为鸿鹄苑。鸿鹄苑于19927月在大泽乡落成,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鸿鹄苑,因陈胜鸿鹄之志而得名。鸿鹄苑位于宿州市南大泽乡起义遗址——涉故台左前方100米处,占地3.5亩,建筑外垣为古城堡式,汉阙门,内建厅堂、正堂三间,左右建侧亭四间,前过道三间。建筑为砖木结构,重梁抱柱,挑檐飞角。城垣内侧,为古今碑廊,刻有陈胜吴广雕像。

   这一建筑是继1986年陈胜吴广大型雕像碑树起后的又一重大建筑,它与涉故台、雕像碑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形成宿州市一大景观。来此瞻仰凭吊的各界人士,日渐增多。瞻仰者通过陈列的文史资料、图片、出土文物、古今诗词、书画艺术,进一步地了解了大泽乡起义的始末,进一步认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意义,对匹夫首倡,功贯天日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更加仰慕。

 

 

雕像纪念碑

 

  陈胜吴广雕像纪念碑,位于涉故台前。整个轮廓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雕像通高11米,宽6.5米,厚1.2米,重120吨,地面上高9米。画面以14块精选的湖南双峰县和安徽宿州市黑色大理石组成,碑座以怀远县白色花岗岩镶砌,钢筋框架,电焊连接,基础到每块画面石,均为黄沙水泥浇灌,溶为一体,巍峨雄伟,再现了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的英雄形象。后人有诗云:

大泽风雷动,阿房一旦倾。

陈吴功盖世,雕玉仰英雄。

  纪念碑为安徽雕塑大家阎玉敏、阎玉琨造像,1982年设计,1984年参加全国城市雕塑小样展览获奖。198611月,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题词义旗动天地,丰碑昭日月

 

 

 

陈胜墓

 

  《史记·陈涉世家》载腊月,陈胜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水经注》载获水又东,谷水注之,……东经安山北,即砀北山也。山有陈胜目睹秦乱,首先伐秦,弗终厥谋,死葬于砀,谥曰隐王也。指出了陈胜墓葬在砀山的具体方位。安山即今保安山,砀北山在安山之北,恰是今砀山的主峰,陈胜墓就在此处。1984年经实地考察,芒砀山南麓,在高15米,宽10米的台阶上矗立着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巨石碑刻,为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手书。其碑高约2米,当墓而立,碑后为陈胜墓,呈半球形,高9米,周阔60米,以青石砌沿,背依主峰,群山夹峙,松柏掩映,庄严肃穆,为当地一大名胜。

 

 

柘龙树

 

  宿州市,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人杰地灵,树木繁多,今为全国绿化先进市。散落在全市的有名古树,有十多棵,柘龙树就是其中的一棵。

在当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盟台上,即涉故台,生长着一棵古老的树种,当地人叫柘龙树  柘龙树拙朴奇特,自成一景,吸引了不少游客。

  涉故台上的柘龙树,即不多高也不太粗,弯曲佝偻着身子,像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皮肤,疙疙瘩瘩,斑驳陆离,如同一层鳞甲,经无数人的抚摩而变得光滑,透着一片黄亮;枝叶茂盛苍劲,微染尘土,显得岁月坎坷,阅尽人世沧桑,历经磨难。看得出她是棵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树,那倔强的身姿象征着我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民族魂,那茂盛的枝叶象征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柘龙树,原名枯树,是淮北的土生树,落叶乔木,小枝有刺,绿叶红果,属硬杂木。生长较慢,但木质坚韧、细硬、沉重,有铁树之称。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涉故台上的柘龙树,已超出她原有的形象。当地群众非常厚爱她,对她施  肥培土,明标保护。人们还以她弓腰曲项,凝神远方,宛如一条蛰龙欲腾空的雄姿,而命名为柘龙树。朝兰先生有诗《柘龙》云:

柘龙千百载,今日欲腾空。

昂首青云吐,扶摇卷大风。

 

 

鱼腹天书湾

 

  鱼腹天书湾,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祁县大泽乡农民起义的胜迹之一。据《史记·陈涉世家》载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鱼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胜吴广先以卜者的办法,由吴广在一块白绢上写陈胜王三字,塞进一条鱼的肚子中,厨师剥鱼时,发现帛书,大为惊奇,相互传诵,以为天意让陈胜称王。于是陈胜就在大泽乡,率领900士卒起义,掀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成为推反暴秦的导火索,结果烈焰熊熊,席卷全国一举推反了秦家王朝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正如朝兰诗《大泽歌》云:

    大泽煮风雷,一声天倒垂。

    更留台半座,千载壮军威!

  相传鱼腹天书的事发遗址,就在今日宿州市祁县刘村集枝疃沟一个湾滩上。枝疃沟,是古浍河与大泽相通的流沟,天然形成,多曲湾,产肥鱼。湾滩谷堆上,有一位叫刘伯的鱼翁,在湾里以打鱼兼耕种为生,陈胜吴广同900戍卒屯大泽乡时,就近买刘伯的鱼,彼此往来相识。所以陈胜在起义前找刘伯商讨,以便能服众望。刘伯显然从命,并以自酿佳酒,献给陈胜,同他们大碗饮酒,以示预祝起义成功。后来起义就在祁县大泽乡爆发,陈胜在陈地称王,成为我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后人以湾滩谷堆称鱼腹天书湾。刘伯自酿佳酒,酿酒之法,被后人也继承了下来,成为天书湾酒,久久流传在祁县大泽乡一带。

  事隔两千多年,如今大泽早已干涸,但枝疃沟仍在,它依然在流淌着清水,源源不断地把历史送往浍河。鱼腹天书湾依然存在,它距陈胜、吴广起义的遗址只有百米远,依然是个美丽的地方。地方政府为方便游人瞻仰,在鱼腹天书湾刻有石标志,使来往行人流连忘返。

 

 

 

鸿鹄路

 

  宿州南15公里,有一条古路,全长二十多公里,贯穿两区,即从西寺坡集向南,经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遗址,折西直插祁县古城集。这条古路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当地人称鸿鹄路

  这条古路,相传为陈胜、吴广在祁县大泽乡起义时,攻克祁县所走出来的路。为纪念陈胜吴广起义,后人以陈胜的鸿鹄之志为此路命名。据《史记·陈涉世家》载拥者笑而应曰若为拥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路名便出于此。

  鸿鹄路在当时来说是一条高大宽敞的大马路,因两千年历经沧桑,变成了一条泥泞小路,终年不得畅通。1984年,宿州市(当时称宿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鸿鹄路,西寺坡、祁县两区人民积极响应,全力以赴地投入这一工程。沿途顺势取直,拓宽24米,一路两濠,抬垫半米到一米的路基,更以沙石铺路面,一举达成了晴雨通车的三级公路。在宿州市(当时为宿县地区)林业局、墉桥(当时为宿县)区林业局的指导下,人行道的两侧间植松柏、冬青、法桐等,植树二万余株。使鸿鹄路恢复了原来的面目。

  如今,鸿鹄路已是春来花满溪,夏来树葱茏,秋来果飘香,冬来松滴翠的风景路,成为宿南一大景观。省内外来瞻仰陈胜吴广起义遗址的人们,川流不息地走在鸿鹄路上,鸿鹄路热闹起来。

  鸿鹄路在宿州市境内,虽然不算长,比起宿州市其他路来,也算不上是一条好路。但由于它特殊的历史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随着我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它在人们的心里位置将会越来越高,终将成为人们难忘的一个旅游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