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镇头寺,与冬夏秋不同,少了些淳朴,多了些妩媚,添了几分俊俏。东门外的黑龙潭活了,碧绿的水儿荡着青波,轻轻地流向南边的麦田,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四周的杨柳绿了,垂了,上演了“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的美景来;山上的杏花开了,一片片,一处处,红白相间,宛如天上的云彩,像一块磁石紧紧地吸引着外来游客。
禁不住春的诱惑,我站在寺内月牙泉旁边。月牙泉,因形状像月牙而得名,泉水清如竹叶,水底青苔墨绿,茸茸似地毯,水从泉底冒出,如白色烟花,清凉透明,极像珍珠,因此又叫“珍珠泉”。越过月牙泉,我望向了大雄宝殿,门前一棵老银杏,苍劲挺拔,从树的牌子上知道它以岁逾千年。更神奇的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有人曾毁坏过老树的枝干,老树生气了,竟一年没有发芽。在很多人认为老树已死了的时候,第二年春天它突然又发芽了,而且枝叶茂盛,直到今日。大雄宝殿更早于老树,面南而立,卯榫结构,富丽堂皇,整个建筑无一根铁钉,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然完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悠久的历史,迎来了无数个美丽的传说,当地人说,镇头寺建在青牛山上,牛头上坐着镇头寺,镇头,是镇牛头之意。相传,青牛山原是天上的青牛精变成的,因青牛精下凡祸害百姓,被太白金星奉旨降服后,降落此地。因怕青牛精再害百姓,太白金星便在牛头上建了座寺,以镇牛头,“镇头寺”因而得名。据考证,镇头寺始自周,经过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承孔老之言,释迦如来之语,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朝代的演变,不断更名,如:“流沟寺”、“龙顶山寺”、“呵泉寺”、“镇头寺”、“珍珠泉寺”、“大龙泉寺”等。唐朝叫流沟寺,大诗人白居易长期在此居住,留下很多诱人的诗篇,如《题流沟寺古松》“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乱后过流沟寺》“惟有流沟天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等。另传,一位老僧以松鹤为友,焚香诵诗,端坐终日。每天清晨,待日出时,青烟自树梢飘出,雾霭弥漫,钟声悠扬,固有“烟寺晨钟”的美名。清朝李心锐有诗《烟寺晨钟》道:“红尘飞不到,古寺锁秋烟。塔影浮空界,钟声试晓天。敲残僧带梦,惊醒鹤参禅。谁向云中诉,悠悠断复连。”此外大诗人王绩、韩愈、苏轼等多有名篇,明清皇帝如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等均到此一游,足见当时之胜状。
沿寺后流水故道北上,穿越于牛山、猪山之间,半山坡杏花层里,有一排立起的青石,青石下是一深沟。放羊老农说,这里就是呵泉,这排青石就是九顶莲花峰,因年深日久,石上的莲花瓣早就不见了,只剩下莲花峰的底座 。但人们所说,要寻呵泉,必须“头顶牛蛋山,背靠九顶莲花峰,脚蹬呵子泉。”的确是指这里。我唏嘘再三,真正相信了沧海桑田的道理,据一些老年人回忆,呵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从地面向上冒出近半米高的水柱子,而今因地下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减小,所以泉水只是流出,不再有喷泉出现。
上行,有一石洞,老农说,这就是飞云洞。洞已被石头填满,人们经常往洞里扔石头,响声可听四五分钟,足见其深。再往北,一圆形山脉拔起,当地人称“牛蛋山”。山半腰有一块竖起的巨石,石下有两孔,形如羊鼻,终年有水从两孔流出,人称“羊鼻泉”。羊鼻泉的水下流,汇入呵泉,同月牙泉的水一起,最终进入黑龙潭,浇灌着稻田,形成闻名全国的香稻米。
看到这些景,听到这一切,的确让人感叹。岁月荏苒,时代变迁,恒久流传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今这种向往越来越接近现实了。
出镇头寺,站在黑龙潭边,转身回望整个寺院,春风拂面,花香四溢,沐浴在春日里的镇头寺,显得更加厚重、神秘、美不可言,更加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