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我来到宿州市埇桥区永镇关湖村。
春雨不紧不忙地下着,春风悠悠地吹着,翠绿的杨柳枝像无数条美女的胳膊,在不停地舞动着,耐不住寂寞的油菜花儿,把挂着幸福泪花儿的笑脸伸向来访的客人......虽在雨中,但近处关湖村所有的景观都能看到。
在关湖村村委会,我了解了关湖村的地理位置与来历。
关湖村地理位置很特殊,同蚌埠市的固镇县、怀远县及宿州市埇桥区相邻,有“鸡鸣听三县”之说。这更加剧了我对关湖村的探索,便有意找当地人了解关湖村村名来历。一村干部告诉我,关湖村辖区内有杨地、小圩、大圩等17个自然庄,关湖村的来历有三:一说,清末有位私塾王先生,管教孩子读书很严格,教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人们为了纪念王先生,便把他所居的村庄叫“管子湖”。随着时间推移,更是因为传统习惯,渐渐地人们便把“管子湖”改成了“关湖庄”。建国后,因庄子较大,人口较多,而取名为关湖村。二说,关湖村原名叫“官湖村”,因为这里风景好,适宜人居住 ,所以住的人都是当官的,村名因此而得。又因“官湖村”听来多少带有讽刺意味,所以后人改为“关湖村”。三说,关湖村原来叫“观鹿湖”,封建社会时期,官家在此养了很多鹿,供人观赏,因而有了“观鹿湖”的名字。也有人说村名的由来,与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有关。秦朝的时候,这里同紫芦湖连在一起,芦苇生长很茂盛,苇层里经常有鹿出现,引得陈胜来此观鹿,村名因此而得。一村民说,关湖村所辖小圩村、大圩村都是解放前为防土匪所建,小圩村由十八位年轻村民建成,大圩村是在一大户人家倡导下完成。当时村的周围是圩壕子,圩子上由墙垛,供御敌瞭望之用。
出村委会,我在细雨中拜访了中国春秋时期的音乐大师俞伯牙。据说关湖村是俞伯牙的故乡,钟子期死后,俞伯牙郁郁寡欢,隐居在这里 ,死后也葬在这里,村东就是俞伯牙的墓。知音园上有一尊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雕像,栩栩如生,站在雕像前,仿佛能听到俞伯牙的琴声。雕像南面是一片水域,水域中立着一座四角亭子,绿波荡漾,细雨蒙蒙,亭子像是在云中,亭子里好像坐着俞伯牙与钟子期。此情此景,让人不得不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记得是这样描述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一语比喻知音,后演变为知己。记得冯梦龙《警世通言》上有这样一首诗云:“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堂里,故事与画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关湖村厚重的历史,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关湖村的未来。伯牙堂前院树荫遮天,一棵老槐,胸前长着棵春树,戏称“怀中报春”,妙趣天成;一亭翼然而立,檐牙高啄,古香古色;几座雕像,如圣人孔子、音乐家师旷等,不得不让人想起圣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诲,想起《阳春白雪》《玄墨》等琴中名曲。
一路走来,一路春雨,在告别关湖村的时候,雨更大了,原先的景物全部笼罩在烟雨中。回首再望关湖村,若隐若现,时隐时现,宛如一座海市蜃楼,让人留恋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