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子豪的头像

冯子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2
分享

青岛栈桥情怀

4月28日中午,落脚于青岛火车站附近一个叫壹心的宾馆里。宾馆靠青岛湾,南边伸向海里的便是青岛栈桥。放下行李,简单的用过午餐,便急匆匆地走向栈桥。

云淡风轻,阳光柔和,给人一种舒适宜人的感觉。滨海公园鲜花似锦,弧形的海湾,像一根巨大的弓,弓弦张向南方大海。海水湛蓝湛蓝的,波涛起伏,映着天空中的白云,飘着悠闲的海鸥,着实让游人心旷神怡,把酒临风。

查阅历史资料,知道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即公园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

栈桥北端连接着中山路,是青岛市最繁华地段。沿桥南行,穿过长长桥身,最南端是一半圆形防波堤,矗立着两层具有民族特色的八角楼,楼顶镶着琉璃瓦,楼北面雕着"回澜阁"三个大字。伫立阁旁,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东边是弧形长堤,西边是立着白塔的小青岛。不一会儿,风更大了,海更蓝了,浪涛高了起来,顿感冷气飕飕,但脑海里却在不断地回忆着青岛栈桥的历史。

青岛栈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史载,当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陪同下来这里视察,见这里地势险要,水面开阔,是一个难得的军事战略要地。回京后便向清廷提议,建议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同年6月14日,内阁明发上谕:"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著照所请。"同时要求登州镇总兵衙门,由登州移居青岛口,随后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在青岛口建总兵衙门,这便是青岛建置的由来。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章高元在这里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栈桥,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这是青岛栈桥的前身。

当地人说,青岛栈桥是当时惟一的一条海上"军火供给线",谁控制了栈桥,谁就控制了胶州湾。1897年,德军以演习为名,从栈桥所在的青岛湾登陆,武力占领了青岛,栈桥成为德军侵占青岛的见证。德国侵占青岛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人开始进行新的城市规划,许多物资由海上运来。为了方便运输,德国人又对栈桥进行了改造,在桥面上铺设轨道,上面可以跑轱辘马,说是当时专门装货物的车子。

1901年5月,德国人将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在南端钢制桥架上铺设木板,并建轻便铁轨,将桥身延长到350米,仍为军用码头。当年10月,小港码头建成,运输物资均由小港码头承担,栈桥的运输功能在慢慢减弱。1904年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后,栈桥逐渐失去它作为码头的历史使命,开始向游人开放。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第二舰队到达青岛海域,封锁了青岛海面。日军从陆路和水路进攻青岛,当时水路方面是从崂山湾完成登陆,最终占领青岛,日军在栈桥上举行了阅兵仪式以此证明其对青岛享有"充分主权"。

1922年12月,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也在此阅兵,以显示中国主权的收回。1931年9月,青岛市政当局出25.8万元,由德国信利洋行承包扩建,桥身加长到440米。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种植树木花卉。桥南端增建了箭头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回澜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1985年青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并新建眺望台1座,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栈桥北段拆除重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此次维修既达到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的风韵的要求,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观效果。

现在,"回澜阁"为双层飞檐八角亭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沙鸥翔集,浮光跃金,前海景色尽收眼底,"飞阁回澜"名不虚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