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子豪的头像

冯子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5
分享

走进小山口村

符离大道中段,东拐,沿一条弯曲秀美的乡村小道走,不远处,便进入一个风光旖旎的村子,这便是小山口村。

村口,绿树遮荫,鲜花簇拥。入村后,东西宽敞的大路尽头,连接着一条南北狭长干净的乡村小道,两边整齐地排列着院落,白墙黑瓦,春联鲜红,门楼整洁,每家每户都有小院,门前及院里种着葱、蒜、蚕豆、藿香等植物,院前院后,开着白色、紫色、黄色的花朵,仿佛是一个别致的别墅群。我想,当年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隐居地可能是这里,否则不会这样的怡情别致,85岁的芈彦平老先生也不会放弃自己居住三十多年的北京城,而移居这里安度晚年。

村中,一条河南北潺潺而流,浸润着村子。镇委吴刚书记说,这河叫倒流河,是小山口村的母亲河。关于这河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倒流河由北向南而流。村里有个喝着倒流喝水长大的大雁姑娘,因长得漂亮,被一财主的儿子看中,随即向大雁家求亲。因大雁心有所属,宁死不从。财主儿子倚仗权势对大雁进行逼婚,大雁找心上人诉说,他们决定投河,以捍卫忠贞的爱情。这天晚上,月明星稀,万懒俱静。大雁同心上人双双投河,河水竟奇迹般地调转了方向,自南向北流去。因此,当财主的儿子闻讯赶到下游打捞大雁尸首的时候,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后来,大雁和心上人被村北的王大爷搭救,在王大爷的帮助下,双栖双飞,成就了一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从此后,这条小河便成了令人称奇的倒流河。

倒流河边,一口老井,井口铺着两块大青石,四周石头碹成圆筒状,让人看了有种历尽沧桑的感觉。一村干部说,这口井是小山口村的“母亲井”,传说乾隆下江南,来到小山口村。当时连续干旱无雨,地方官命老百姓连夜挖井,解决旱情。结果挖了一天一夜,井深数仗,却未见滴水。地方官员个个愁眉苦险,百姓们惊慌失措。乾隆帝闻讯后,亲临水井边查看情况。就在乾隆帝伸头查看井下的时候,井底突然“咕咕”作响,一道清泉喷出。从此,这口老井就成了整个村子的生活中心,大家围着井过日子,谁家有不顺心的事,谁家有解不开的疙瘩,皆可在老井边诉说。老井的水清澈纯净,甘甜可口,解渴消暑,开胃养颜。村民们同住一个村,共饮一井水,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形成了清纯质朴的民风和血脉相连的乡情。

河西边、小山口桥畔有一碑,为民国时期大书法家、碑帖学家张伯英手书陈敏纪念碑。纪念碑历经沧桑,字迹虽有些模糊,但仔细辨认,仍能阅读。陈敏为清末明初海派画家,工画山水大师。小山口村有此纪念碑,的的确确是一件镇村之宝。

村东,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峦,起起伏伏,头北尾南,摇摇摆摆,形如蛟龙,确实为村之倚仗,当地人称为“池山”。小山口村就躺在池山的怀抱之中,因此就有了“池山脚下,倒流河畔,小山口村”的说法。纵观池山,南北延伸,绿色覆盖,隐隐现现,有神仙之姿。若是阴雨天气,加之烟雾,真真是一条蛟龙。然而,最美的还是山半腰的 “女人泉”。

吴刚书记说,女人泉在池山顶中间的山洼向下约二百米处,离山脚约有五十米。很久以前,在皖南黄山顶峰有一女仙和一男仙修炼,二仙不知因何原因产生了矛盾。女仙心情不好,逐驾祥云来到池山,见有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就在山中间选一山洞隐身居住,山洞里有一泉叫“筛子泉”。女仙看到有女人来山上采地皮,挖野菜,非常高兴,就从筛子泉中喷出水来,供女人们洗手洗脸,甚至饮用。如有男人来到山洞跟前,女仙非常厌烦,就把水吸回去。久而久之,形成了女人来了就有水,男人来了就无水的现象,因此,人们就称此泉为“女人泉”。村民有诗曰:“池山半腰一清泉,曲径通幽流下山。男人到此泉水枯,女人注观水潺潺。”

村北,燕山脚下,约3万平方米的地下,是小山口遗迹。它是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具有时代早、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等特点,为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特别是为研究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面貌和性质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白。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美丽的小山口村,感谢你为我展现了诗画般的容貌、海洋般的胸怀、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底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将成为新农村的标兵,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