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宗庆的头像

刘宗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24
分享

《母亲的童年》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之三

《母亲的童年》

母亲儿时所居住的村子叫吴家庄,位于泰安市的东部,靠近莱芜。村名虽称吴家,但村中几乎家家姓赵,一户姓吴的都没有,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母亲家曾是村上的大户,祖上辈辈读书,也有在外做生意的,生活上还算过得去,这从母亲家所居住的老宅子上便可看得出来。据母亲说她父亲活着的时候,家里有两处宅院,所盖的房屋高大宽敞,还有月台和花墙,是整个村子最体面的宅子,正房四间,前出廊后出厦,还有东西各三间的厢房,是相当规制的四合院。院子很大,栽种着枣树杏树和槐树,还有芍药牡丹等多种花卉,值得一提的是院内还植有一棵刺梅,每到开花时节满院透香。每年这时候母亲都会将树上果实小心地摘下来,连同桔皮一起用糖腌在干净的瓦罐中,做成蜜饯,再切丝做成青红丝(过去月饼中的青红丝就是此物)售卖后补贴家用。

解放战争时期,村里经常有部队进驻,部队的领导大都住到母亲家的三间西屋里。母亲那时虽只有十二、三岁,但却给部队摊过煎饼送过饭呢。

母亲的童年很不幸,四、五岁上父亲就病故了,(这件事我曾在另一篇文章《关帝庙的大槐树》中做过详细的描述。)待到母亲七、八岁上,我姥姥又因暑天干农活,又累又渴,图痛快,喝了凉井水而暴亡。剩下我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母亲说她八岁上就自己搓麻线,打袼褙,绱鞋底,给弟弟和自已做鞋穿,每天还要摊煎饼,割草砍柴,下地出坡。劳累一天回来还要洗衣作饭照顾两个弟弟。常年艰苦的劳作,造就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勤俭持家的能力。以至于母亲如今都是九十岁了,仍然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说一不二,没有一个儿女敢当面反驳母亲的决定,不管她说的对与错。

刚解放时母亲只有十二、三岁。村里要土改,住进了工作队,工作队的成员大都是从部队抽洞出来有点文化和觉悟的干部。看过电影《暴风骤雨》的朋友,都会知道土改工作队是怎么会事。

工作队由一对不到三十岁的军人夫妇带领,就住在母亲家的西屋里。男的叫刘学信,女的名曲束兰,因为母亲童年时没上过学,不识字,又加上已经过去近八十年了,这两个人的名子只是音译,至于是不是这几个字就无从考究了。

这对夫妻生有一双儿女,儿子当时只有两岁多点,是两人在胶东潍县一带参加革命时生的,小名就叫胶潍,女儿出生时恰值四九年建国,就给孩子取名叫建华。

两个孩子刚会跑就整天跟着我母亲,那时母亲虽只有十三岁,但早已持家过日子了,里里外外,为人处世非常得体且很有条理。

知道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孩子的父母也非常喜欢我母亲,觉得母亲勤劳本分能干,他们的孩子也一刻也离不开我母亲,以至于对他们的亲妈反而有些生分了。

后来,孩子的父母被调去安徽工作,临走时非要我母亲随他们南下帮他们照顾孩子,为此开出了每月21元的薪酬,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为了养活两个年幼的弟弟,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在她十四岁上背井离乡,做了一名随军保姆,一去就是数年,直到母亲的一个在武装部工作的本家哥哥,经过多方打听,才联系上在安徽的母亲,写信让母亲回家照顾弟弟。才又回到家乡。

据说这对夫妻后天都做了高官,还专门给母亲写过信来,对母亲为他们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这些往事已经过去八十年了,想来这对夫妻也已不在人世了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