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种子,你将会被撒落何方
青庆
2019年清明节前二天,老伴让我去卖部买一桶酱油和一瓶醋,于是我拿了钱出门去村中心卖部。刚出胡洞口,发现街上有一辆“路虎”豪车停在路边。一四十刚出头的男子东张西望地似乎在找人,可是冷冷清清的村子,静悄悄的,很少见到行人。其实,村子里的房子,有一半是空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村子里只有走不出去的老人,支撑着一个若大村子。
那人见我走出胡洞,急忙往前走了几步问我:“老爷子,我向您打听个事,这个村是荞麦坡吗?”“不是……”我看着这个陌生人,打量着他,只见这人一身名牌得体的穿在身上,显得很有气度。我说:“这是平岗村,不是荞麦坡……”“哦,荞麦坡在哪里?有多远?”我朝茫茫山里南方一指:“在南边,可老远了,大约有七十多里地……”陌生人一听焦急的说:“车能去吗?”我说:“车去不了,全是小路……”陌生人吃惊地说:“那,大爷这里这么落后啊……”我笑了,笑着说:“不是落后,是搬迁了,那里没有人住,你到那里找谁?”我问。
陌生人急忙问:“大爷,您认识个叫王常春的吗?……”“王常春?死了,死了有几年了?……”“死了?……”陌生人声音变了调。“是死了……”我说。“那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吗?”“后人倒是有,有个儿子,叫王大勇,老爹死了之后,带着家人搬回老家江苏,有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河北石家庄工作……”“那,老人家,王常春死了之后,他儿子把他葬在这里,还是把骨灰被他儿子带回老家?”我看了陌生人一眼,觉得这陌生人有些奇怪,问的这么详细,可能有一定原因。我说:“葬是葬在这里,他儿子走的时候,并没有把骨殖带走。”“王常春的坟离这里远吗?陌生人问。”“远倒不远,在东边一个沟膛子里,离村子有二三里地吧……”“王常春有个老爹,叫大老王,原先是荞麦坡生产队长,他现在还活着吗?”我觉得有些奇怪,又仔细看了陌生人一回,觉得陌生人有些熟悉的感觉,但陌生人确实第一次见。
“你知道的不少啊,你是哪里人?与王家啥关系?那大老王死了有好几十年了……”“他的坟也埋在这里吗?”陌生人问。“大老王的坟可不埋在这,大老王的坟埋在荞麦坡……”“老爷子,您知道地方吗?”“我不知道,我是后来户,听以前老户讲过荞麦坡的一些事情……你是王家什么人?问的这么详细……”“我妈在荞麦坡下过乡,当过知青,我妈叫赵蘭梅……”“嗷,听老户说过,赵蘭梅与王常春处过对象,硬生生被他爹大老王拆散把赵蘭梅送回城里……”“是,那爷爷心眼好使,怕我妈耽搁在农村,当时狠心拆散她们,亲自把我妈送回城里……不过,当时谁都不知道,我妈已经怀了我回到城里……”我惊奇的说:“这么说你是王常春的儿子,大老王的孙子?”“是……不过,当时我妈也不知道,直到二个月后,我妈感觉出来,急匆匆在本单位找个岁数大的男人嫁了出去,直到去年我妈去世,才告诉我实情,让我来寻根,认认我爹……我来的目的,就是给我爷爷奶奶上上坟,见见我爹,没想到爹也去世了……”陌生人显出一股沮丧。我终于明白了陌生人问的这么细的原因。
陌生人让我在村子里给他找个老户作向导,他要在清明节去给大老王和王常春扫墓上坟。我说:“老户村子里不多了,以前老人基本没有了,找也就能找从荞麦坡搬过来的老户的后代,和你的年龄差不多,也没经历过当年那些事情,但他们听老人讲过当年的事情……这样的人也不多,因为年轻人都在城里混,剩下的老人都是走不了的……”我突然想到村里的柴墩子是从荞麦坡搬过来的,经常回荞麦坡给祖宗上坟,他家在那里有一片地,一直耕种着,他一定知道大老王的坟在哪里。我把情况对陌生人说了,陌生人急切的说:“老人家帮帮忙,把我送到那家去可以吗?”说着,回身从车上拿下二条“中华”烟递给我一条。我说:“我不吸烟”拒绝了。
我领着那人来到柴墩子家,柴墩子感冒了,正在家半依半躺地盖着被子划拉手机养病。见我领个陌生人进来,急忙坐起来,放下手机。我向柴墩子说明情况,柴墩子急忙下炕用电水壶烧水沏茶。陌生人放下二条中华烟和从卖部买的许多东西。我告辞说:“你们聊,我有事,回去了……”柴墩子留我中午喝一杯,我说:“不了,我有事,你们慢慢喝,慢慢聊……”我在院里大致把刚了解到的情况告诉柴墩子。柴墩子说:“二叔慢走……”
到卖部买了老伴让买的东西。回到家,把刚才发生的事对老伴说了。不由自主地在眼前出现了当年的那个轰轰烈烈的风中岁月,我虽然没在荞麦坡生活过,但在和荞麦坡搬迁过来的老户几十年相处中,已经被他们讲述的耳熟能详。从这陌生人到来,我的眼前构画出这样一副历史场景……
荞麦坡上雾騰腾
吹吹牛逼的范常青
实打实的是小丁
耿耿直直的孙家文
软硬刁滑的李培星
出队不走的房树义
乱砍盗伐的葛维松
偷偷摸摸柴树林
捞鱼摸虾黄维忠
想夺权的山东人
江苏帮派不倒翁
争权夺利不相让
屯子里面乱腾腾……
这首歌谣是当年荞麦坡居民自己编出来,在荞麦坡口口相传,至现在,村子里依然有人传唱。
荞麦坡,位于松花江上游,座落在茫茫林海群山环抱的一个朝阳坡上,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山村,她是一个红色村落。当年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蹓河密营第三师所在地,这里的居民并没有被鬼子归屯,他们在这里专门为抗联生产粮食。当时根据无霜期短,生产粮食专门以荞麦为主。荞麦生长期短,一般从种植到收获只要六十多天,所以荞麦坡因此而得名。蹓河密营后来被鬼子攻破,荞麦坡居民大部因帮助抗联被鬼子杀害。东北解放后,这里又恢复了村落,归老金厂公社管辖。
荞麦坡从恢复屯子那天起,就有二派势力争争斗斗。一派是山东人组成的夺权派,号称“山东派”。一派是江苏人组成的掌权派,号称“江苏帮”,大老王为生产队长。这两派力量互不相让,勾心斗角,常年把屯子整的乌烟瘴气,居民为这两派势力编了很多歌谣:
荞麦坡上文他娘
她到公社去告状
告状来到胡家沟
迎面碰上个老石匠
老石匠,你别发火
这个事情他全愿我……
这首歌谣说的就是当年文他娘到公社控告大老王的故事。这一切都是派别策划。类似这样用歌谣口头编写的故事很多。
1968年夏,荞麦坡分来二十个知青,通化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当时报纸广播喊的震天响。知青未来之前,大老王根据公社指示,带领社员为知青造一栋“集体户”的房子。知青来的那天,大老王当夜召开社员大会,这些新来的知青,坐在主席台上,胸前戴着大红花,一个个水灵灵的,小姑娘嫩的一碰就出水。大老王讲话后,知青代表带领全体知青向社员宣誓表决心,一定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贫下中农教育下,改造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争取当一个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接下来王队长给每位知青发一把锄头,锄头上同样扎着大红花。知青们接过来,表情严肃的像接过一杆枪。
接下来知青们要和社员一起干活了。六月的松花江畔天气很热,但江风习习,太阳火辣辣的挂在空中,小苗绿油油的,江湾的土地平坦的像一张铺开的纸,一垄地望不到头,大约有二里路长。打头的常华把社员带到地头,自己在中间一站,社员根据自己的以往习惯,两边排开,知青们随便,也是根据自己意愿排在两边,常华不紧不慢一锄一锄有节奏地把草锄出来,又用锄角轻轻一挑一挑把苗墩里的草挑掉,社员们也干的随心所欲,只有知青,笨拙的如狗熊,打头的和社员到中间了时,知青们还在地头像蜗牛爬。这且不说,根据惯例,铲一会儿地要歇气,歇气之前要查趟子,查趟子,虽然知青们铲的慢,不合格的全是知青们。有些男知青为了图快,竟然一截一截的不铲往前赶。社员不合格的都是和知青一样,回村学生。第一天,尽管这样,知青们手上磨起血泡,火辣辣的疼。到这时他们才知道,农民真苦!
知青群里,有一个年纪最小的女知青,来的时候十六岁,初中刚毕业。大老王的儿子王常春,看她很可怜,铲地排趟子的时候,故意挨着她,每铲一截,王常春悄悄给她捎一截,这样,让这女知青轻松很多,不会拉的很远。久而久之,女知青很感激这个哥哥,后来又知道他是队长的公子,更是敬重。这女知青就是赵蘭梅。
转眼间赵蘭梅来荞麦坡插队三年,三年里,赵蘭梅回城三次,对母亲说了农村有个哥哥也是队长公子照顾她的事,她母亲说:“国家不是号召扎根农村干革命吗?嫚呀,有好小伙在农村有权有势的,嫁了也可以……”赵蘭梅说:“妈,我还小呐……”这期间,同去的知青回城几个,这些回城知青,都是上边指名要的,不管表现好不好,反正有人指名要,不管贫下中农同意不同意,大老王都要签字盖章同意。有的是公社革委主任亲自到荞麦坡按排。
1972年夏,赵蘭梅下乡插队第四个年头,赵蘭梅长高了,虽然黒了些,但强壮了许多,特别越来越具女人风韵。高挺的胸脯,两只馒头要把衣服顶破。赵蘭梅一直和王常春挺好,队里人都知道他俩谈恋爱,王常春一直照顾着赵蘭梅。一天的下午三点多钟,大家干了没有多长时间,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嘁厉喀喇震的山野发抖,大家急忙四散躲雨,王常春带着赵蘭梅来到一个石砬子下,石砬子有一片石板伸出一大片遮着暴雨淋不到里面。王常春和赵蘭梅躲在里面。赵蘭梅被雨一浇,薄薄的夏衣帖在身上,更加显出曲线分明,透出一股女人的成熟气息。赵蘭梅身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王常春看一眼,不由自主的一股刚性在体内涌动,但很快他把这股刚性压下去。王常春把赵蘭梅当小妹妹看待,并不是别人所说的谈恋爱。王常春帮助赵蘭梅,是可怜这个孱弱的小妹妹。
风穿进石洞,有些冷。赵蘭梅对王常春说:“常春哥哥,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哪能呐……”王常春说。赵蘭梅双臂抱在胸前,说:“那你离我那么远干什么?我有些冷,过来给我暖和一下……”王常春过来,刚挨着赵蘭梅坐下,赵蘭梅一下扑到王常春怀里:“王哥哥,你的胸膛真暖和……”刚刚压抑下的那股男人刚流,一下子被赵蘭梅绵软的身体激得像地壳里的石油在奔突,在熊熊燃烧,王常春不由自主的用右手抚摸赵蘭梅快要涨破衣服的乳峰。赵蘭梅绵软的像糖稀一样,坍了下去……
雨在下着,雷声停了。松花江一浪高过一浪的浪峰,用粗犷的声音,冲击着那一片冒着体温的暗红……
过江的社员发现王常春和赵蘭梅没有过江,知道把他们落下了,这时波涛汹涌的洪峰已经无法再划小木船接他们,只好祈求他们平安。
一个无眠的风雨之夜,激发波涛汹涌的江水勇往直前。
夜里十点钟,雨停了,云彩散去,天空露出星星和一弯月牙。雨虽住了,但江水依然波涛汹涌。天亮的时候,王常春和赵蘭梅站在江边,望着奔流的江水,赵蘭梅不住地望望王常春开心的笑,在心底依然回味着夜里的快感和春潮。一艘渔政巡逻船顺江而下。在弄通他们不是打鱼炸鱼的偷鱼贼之后,把他们送过江。回到家,赵蘭梅没有回集体户,而是和王常春一起去了王家,由王常春的妈妈做了一炖可口饭菜,二人狼吞虎咽地吃个賊饱。
第三天,公社通讯员送来通知,让荞麦坡推荐一名知青回城。这一次不戴帽,不提名,由贫下中农直接讨论推荐。社员会上,大老王率先提出来让赵蘭梅回城,没想到山东派出奇的统一同意让赵蘭梅回城。事情很快定下来,大老王也很快为赵蘭梅办好回城手续。事情虽然出奇的统一,但各怀心态。山东派看到王家小子处个城里姑娘,嫉妒的气不搭一处来,恨不得把他们拆散,一直找不到机会。这次赵蘭梅回城,王家弄个城里吃皇粮的媳妇就没指望了。大老王这边,也有盘算,城里姑娘嫁到农村,不靠谱,人家是天上的仙女,自己儿子是土坷垃,土坷垃和仙女在一起,不搭调,于是大老王希望赵蘭梅早些走,断了儿子的念想。
大老王亲自送赵蘭梅去公社汽车站,赵蘭梅走几步回头看看,希望王常春来送送她,大老王看出姑娘心思,对她说:“常春被公社调去抓盲流了,他和你不合适,你是天上的仙女,城里的百灵鸟,你嫁个土坷垃,早晚要后悔的,你回城后有工作,他一个农民,你们走不到一起……”赵蘭梅怀着复杂心情回到通化。很快,赵蘭梅被按排到工厂上班。二个月后,赵蘭梅感到没来那个,又莫名其妙的恶心呕吐,知道自己可能怀孕了,于是悄悄对母亲说了,母亲埋怨她不该在农村乱来。但事已至此,也没别的办法,只好劝女儿趁没显怀,赶紧在厂子找个男人嫁了,岁数大一点也不要紧。赵蘭梅在城里工作后,心里也起了变化,她不愿再回到农村做农妇,于是主动向厂里的光棍汉王大川示好,很快二人领证结婚。王大川比赵蘭梅大十一岁,一下娶了个小嫩妹,高兴的不得了。不久,赵蘭梅生了个男孩。王大川粗心的没有怀疑儿子是不是他的,一直对娘儿俩疼爱有加。九零年代,赵蘭梅的厂子改制,赵蘭梅和丈夫双双下岗,王大川拉起个包工队,包些小工程活,几年功夫,王大川的包工队发展成建筑公司。到二零一零年,建筑公司发展成称霸一方的建筑集团,财大气粗,势力雄厚。二零一三年,王大川去世,集团公司被赵蘭梅儿子接过来,赵蘭梅一直没告诉儿子他究竟是谁的儿子。直到二零一七年春,赵蘭梅去世前,才告诉儿子实情。
赵籣梅离开荞麦坡四十多年,再也没回去过,对那里的变化,一点也不了解。她对荞麦坡既有几分恐惧,也有几份一生难以忘怀的情感。他并不知道,她离开之后的一个月,大老王被山东人告下来,山东人夺取了荞麦坡大权。大老王因下网拿鱼掉到江里淹死。第三年因白山电站截流和下闸蓄水,那里成了淹没区,红色村落和所有红色故事,被江水永久保存。乔麦坡的居民全部搬迁。平岗村只是搬来一小部分,其余大多数居民全部分散到全国各地。
赵蘭梅儿子在母亲去世之后,心里斗争一年多,才决定悄悄来荞麦坡认祖归宗,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实情,害怕给自己惹来麻烦。他毕竟是王家的种,来王家认祖归宗也是应该的。无独有偶,徐家屯的刘兆娥老人,在大前年病危之时告诉自己大女儿:“你的亲爹不是你死去的爹王岳,你的亲爹是城里人……他是当年在咱徐家下乡插队的知青胡天海,他是长春人,当年我和他怀了你之后,他面临被推荐回城,我没有拖累他,他说回城安排好工作来接我,结果一去没了音信……我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没有办法,我才嫁给你死去的那个爹……”刘兆娥老太太死后,她的女儿领着自己女儿和儿子去长春寻找自己的亲爹……这又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当年撒下风中种子的一代。在那个风雷滚滚的岁月,究竟有多少故事成为人间传奇?
2019年4月30日
风中种子,你将会被撒落何方
青庆
2019年清明节前二天,老伴让我去卖部买一桶酱油和一瓶醋,于是我拿了钱出门去村中心卖部。刚出胡洞口,发现街上有一辆“路虎”豪车停在路边。一四十刚出头的男子东张西望地似乎在找人,可是冷冷清清的村子,静悄悄的,很少见到行人。其实,村子里的房子,有一半是空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村子里只有走不出去的老人,支撑着一个若大村子。
那人见我走出胡洞,急忙往前走了几步问我:“老爷子,我向您打听个事,这个村是荞麦坡吗?”“不是……”我看着这个陌生人,打量着他,只见这人一身名牌得体的穿在身上,显得很有气度。我说:“这是平岗村,不是荞麦坡……”“哦,荞麦坡在哪里?有多远?”我朝茫茫山里南方一指:“在南边,可老远了,大约有七十多里地……”陌生人一听焦急的说:“车能去吗?”我说:“车去不了,全是小路……”陌生人吃惊地说:“那,大爷这里这么落后啊……”我笑了,笑着说:“不是落后,是搬迁了,那里没有人住,你到那里找谁?”我问。
陌生人急忙问:“大爷,您认识个叫王常春的吗?……”“王常春?死了,死了有几年了?……”“死了?……”陌生人声音变了调。“是死了……”我说。“那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吗?”“后人倒是有,有个儿子,叫王大勇,老爹死了之后,带着家人搬回老家江苏,有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河北石家庄工作……”“那,老人家,王常春死了之后,他儿子把他葬在这里,还是把骨灰被他儿子带回老家?”我看了陌生人一眼,觉得这陌生人有些奇怪,问的这么详细,可能有一定原因。我说:“葬是葬在这里,他儿子走的时候,并没有把骨殖带走。”“王常春的坟离这里远吗?陌生人问。”“远倒不远,在东边一个沟膛子里,离村子有二三里地吧……”“王常春有个老爹,叫大老王,原先是荞麦坡生产队长,他现在还活着吗?”我觉得有些奇怪,又仔细看了陌生人一回,觉得陌生人有些熟悉的感觉,但陌生人确实第一次见。
“你知道的不少啊,你是哪里人?与王家啥关系?那大老王死了有好几十年了……”“他的坟也埋在这里吗?”陌生人问。“大老王的坟可不埋在这,大老王的坟埋在荞麦坡……”“老爷子,您知道地方吗?”“我不知道,我是后来户,听以前老户讲过荞麦坡的一些事情……你是王家什么人?问的这么详细……”“我妈在荞麦坡下过乡,当过知青,我妈叫赵蘭梅……”“嗷,听老户说过,赵蘭梅与王常春处过对象,硬生生被他爹大老王拆散把赵蘭梅送回城里……”“是,那爷爷心眼好使,怕我妈耽搁在农村,当时狠心拆散她们,亲自把我妈送回城里……不过,当时谁都不知道,我妈已经怀了我回到城里……”我惊奇的说:“这么说你是王常春的儿子,大老王的孙子?”“是……不过,当时我妈也不知道,直到二个月后,我妈感觉出来,急匆匆在本单位找个岁数大的男人嫁了出去,直到去年我妈去世,才告诉我实情,让我来寻根,认认我爹……我来的目的,就是给我爷爷奶奶上上坟,见见我爹,没想到爹也去世了……”陌生人显出一股沮丧。我终于明白了陌生人问的这么细的原因。
陌生人让我在村子里给他找个老户作向导,他要在清明节去给大老王和王常春扫墓上坟。我说:“老户村子里不多了,以前老人基本没有了,找也就能找从荞麦坡搬过来的老户的后代,和你的年龄差不多,也没经历过当年那些事情,但他们听老人讲过当年的事情……这样的人也不多,因为年轻人都在城里混,剩下的老人都是走不了的……”我突然想到村里的柴墩子是从荞麦坡搬过来的,经常回荞麦坡给祖宗上坟,他家在那里有一片地,一直耕种着,他一定知道大老王的坟在哪里。我把情况对陌生人说了,陌生人急切的说:“老人家帮帮忙,把我送到那家去可以吗?”说着,回身从车上拿下二条“中华”烟递给我一条。我说:“我不吸烟”拒绝了。
我领着那人来到柴墩子家,柴墩子感冒了,正在家半依半躺地盖着被子划拉手机养病。见我领个陌生人进来,急忙坐起来,放下手机。我向柴墩子说明情况,柴墩子急忙下炕用电水壶烧水沏茶。陌生人放下二条中华烟和从卖部买的许多东西。我告辞说:“你们聊,我有事,回去了……”柴墩子留我中午喝一杯,我说:“不了,我有事,你们慢慢喝,慢慢聊……”我在院里大致把刚了解到的情况告诉柴墩子。柴墩子说:“二叔慢走……”
到卖部买了老伴让买的东西。回到家,把刚才发生的事对老伴说了。不由自主地在眼前出现了当年的那个轰轰烈烈的风中岁月,我虽然没在荞麦坡生活过,但在和荞麦坡搬迁过来的老户几十年相处中,已经被他们讲述的耳熟能详。从这陌生人到来,我的眼前构画出这样一副历史场景……
荞麦坡上雾騰腾
吹吹牛逼的范常青
实打实的是小丁
耿耿直直的孙家文
软硬刁滑的李培星
出队不走的房树义
乱砍盗伐的葛维松
偷偷摸摸柴树林
捞鱼摸虾黄维忠
想夺权的山东人
江苏帮派不倒翁
争权夺利不相让
屯子里面乱腾腾……
这首歌谣是当年荞麦坡居民自己编出来,在荞麦坡口口相传,至现在,村子里依然有人传唱。
荞麦坡,位于松花江上游,座落在茫茫林海群山环抱的一个朝阳坡上,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山村,她是一个红色村落。当年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蹓河密营第三师所在地,这里的居民并没有被鬼子归屯,他们在这里专门为抗联生产粮食。当时根据无霜期短,生产粮食专门以荞麦为主。荞麦生长期短,一般从种植到收获只要六十多天,所以荞麦坡因此而得名。蹓河密营后来被鬼子攻破,荞麦坡居民大部因帮助抗联被鬼子杀害。东北解放后,这里又恢复了村落,归老金厂公社管辖。
荞麦坡从恢复屯子那天起,就有二派势力争争斗斗。一派是山东人组成的夺权派,号称“山东派”。一派是江苏人组成的掌权派,号称“江苏帮”,大老王为生产队长。这两派力量互不相让,勾心斗角,常年把屯子整的乌烟瘴气,居民为这两派势力编了很多歌谣:
荞麦坡上文他娘
她到公社去告状
告状来到胡家沟
迎面碰上个老石匠
老石匠,你别发火
这个事情他全愿我……
这首歌谣说的就是当年文他娘到公社控告大老王的故事。这一切都是派别策划。类似这样用歌谣口头编写的故事很多。
1968年夏,荞麦坡分来二十个知青,通化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当时报纸广播喊的震天响。知青未来之前,大老王根据公社指示,带领社员为知青造一栋“集体户”的房子。知青来的那天,大老王当夜召开社员大会,这些新来的知青,坐在主席台上,胸前戴着大红花,一个个水灵灵的,小姑娘嫩的一碰就出水。大老王讲话后,知青代表带领全体知青向社员宣誓表决心,一定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贫下中农教育下,改造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争取当一个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接下来王队长给每位知青发一把锄头,锄头上同样扎着大红花。知青们接过来,表情严肃的像接过一杆枪。
接下来知青们要和社员一起干活了。六月的松花江畔天气很热,但江风习习,太阳火辣辣的挂在空中,小苗绿油油的,江湾的土地平坦的像一张铺开的纸,一垄地望不到头,大约有二里路长。打头的常华把社员带到地头,自己在中间一站,社员根据自己的以往习惯,两边排开,知青们随便,也是根据自己意愿排在两边,常华不紧不慢一锄一锄有节奏地把草锄出来,又用锄角轻轻一挑一挑把苗墩里的草挑掉,社员们也干的随心所欲,只有知青,笨拙的如狗熊,打头的和社员到中间了时,知青们还在地头像蜗牛爬。这且不说,根据惯例,铲一会儿地要歇气,歇气之前要查趟子,查趟子,虽然知青们铲的慢,不合格的全是知青们。有些男知青为了图快,竟然一截一截的不铲往前赶。社员不合格的都是和知青一样,回村学生。第一天,尽管这样,知青们手上磨起血泡,火辣辣的疼。到这时他们才知道,农民真苦!
知青群里,有一个年纪最小的女知青,来的时候十六岁,初中刚毕业。大老王的儿子王常春,看她很可怜,铲地排趟子的时候,故意挨着她,每铲一截,王常春悄悄给她捎一截,这样,让这女知青轻松很多,不会拉的很远。久而久之,女知青很感激这个哥哥,后来又知道他是队长的公子,更是敬重。这女知青就是赵蘭梅。
转眼间赵蘭梅来荞麦坡插队三年,三年里,赵蘭梅回城三次,对母亲说了农村有个哥哥也是队长公子照顾她的事,她母亲说:“国家不是号召扎根农村干革命吗?嫚呀,有好小伙在农村有权有势的,嫁了也可以……”赵蘭梅说:“妈,我还小呐……”这期间,同去的知青回城几个,这些回城知青,都是上边指名要的,不管表现好不好,反正有人指名要,不管贫下中农同意不同意,大老王都要签字盖章同意。有的是公社革委主任亲自到荞麦坡按排。
1972年夏,赵蘭梅下乡插队第四个年头,赵蘭梅长高了,虽然黒了些,但强壮了许多,特别越来越具女人风韵。高挺的胸脯,两只馒头要把衣服顶破。赵蘭梅一直和王常春挺好,队里人都知道他俩谈恋爱,王常春一直照顾着赵蘭梅。一天的下午三点多钟,大家干了没有多长时间,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嘁厉喀喇震的山野发抖,大家急忙四散躲雨,王常春带着赵蘭梅来到一个石砬子下,石砬子有一片石板伸出一大片遮着暴雨淋不到里面。王常春和赵蘭梅躲在里面。赵蘭梅被雨一浇,薄薄的夏衣帖在身上,更加显出曲线分明,透出一股女人的成熟气息。赵蘭梅身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王常春看一眼,不由自主的一股刚性在体内涌动,但很快他把这股刚性压下去。王常春把赵蘭梅当小妹妹看待,并不是别人所说的谈恋爱。王常春帮助赵蘭梅,是可怜这个孱弱的小妹妹。
风穿进石洞,有些冷。赵蘭梅对王常春说:“常春哥哥,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哪能呐……”王常春说。赵蘭梅双臂抱在胸前,说:“那你离我那么远干什么?我有些冷,过来给我暖和一下……”王常春过来,刚挨着赵蘭梅坐下,赵蘭梅一下扑到王常春怀里:“王哥哥,你的胸膛真暖和……”刚刚压抑下的那股男人刚流,一下子被赵蘭梅绵软的身体激得像地壳里的石油在奔突,在熊熊燃烧,王常春不由自主的用右手抚摸赵蘭梅快要涨破衣服的乳峰。赵蘭梅绵软的像糖稀一样,坍了下去……
雨在下着,雷声停了。松花江一浪高过一浪的浪峰,用粗犷的声音,冲击着那一片冒着体温的暗红……
过江的社员发现王常春和赵蘭梅没有过江,知道把他们落下了,这时波涛汹涌的洪峰已经无法再划小木船接他们,只好祈求他们平安。
一个无眠的风雨之夜,激发波涛汹涌的江水勇往直前。
夜里十点钟,雨停了,云彩散去,天空露出星星和一弯月牙。雨虽住了,但江水依然波涛汹涌。天亮的时候,王常春和赵蘭梅站在江边,望着奔流的江水,赵蘭梅不住地望望王常春开心的笑,在心底依然回味着夜里的快感和春潮。一艘渔政巡逻船顺江而下。在弄通他们不是打鱼炸鱼的偷鱼贼之后,把他们送过江。回到家,赵蘭梅没有回集体户,而是和王常春一起去了王家,由王常春的妈妈做了一炖可口饭菜,二人狼吞虎咽地吃个賊饱。
第三天,公社通讯员送来通知,让荞麦坡推荐一名知青回城。这一次不戴帽,不提名,由贫下中农直接讨论推荐。社员会上,大老王率先提出来让赵蘭梅回城,没想到山东派出奇的统一同意让赵蘭梅回城。事情很快定下来,大老王也很快为赵蘭梅办好回城手续。事情虽然出奇的统一,但各怀心态。山东派看到王家小子处个城里姑娘,嫉妒的气不搭一处来,恨不得把他们拆散,一直找不到机会。这次赵蘭梅回城,王家弄个城里吃皇粮的媳妇就没指望了。大老王这边,也有盘算,城里姑娘嫁到农村,不靠谱,人家是天上的仙女,自己儿子是土坷垃,土坷垃和仙女在一起,不搭调,于是大老王希望赵蘭梅早些走,断了儿子的念想。
大老王亲自送赵蘭梅去公社汽车站,赵蘭梅走几步回头看看,希望王常春来送送她,大老王看出姑娘心思,对她说:“常春被公社调去抓盲流了,他和你不合适,你是天上的仙女,城里的百灵鸟,你嫁个土坷垃,早晚要后悔的,你回城后有工作,他一个农民,你们走不到一起……”赵蘭梅怀着复杂心情回到通化。很快,赵蘭梅被按排到工厂上班。二个月后,赵蘭梅感到没来那个,又莫名其妙的恶心呕吐,知道自己可能怀孕了,于是悄悄对母亲说了,母亲埋怨她不该在农村乱来。但事已至此,也没别的办法,只好劝女儿趁没显怀,赶紧在厂子找个男人嫁了,岁数大一点也不要紧。赵蘭梅在城里工作后,心里也起了变化,她不愿再回到农村做农妇,于是主动向厂里的光棍汉王大川示好,很快二人领证结婚。王大川比赵蘭梅大十一岁,一下娶了个小嫩妹,高兴的不得了。不久,赵蘭梅生了个男孩。王大川粗心的没有怀疑儿子是不是他的,一直对娘儿俩疼爱有加。九零年代,赵蘭梅的厂子改制,赵蘭梅和丈夫双双下岗,王大川拉起个包工队,包些小工程活,几年功夫,王大川的包工队发展成建筑公司。到二零一零年,建筑公司发展成称霸一方的建筑集团,财大气粗,势力雄厚。二零一三年,王大川去世,集团公司被赵蘭梅儿子接过来,赵蘭梅一直没告诉儿子他究竟是谁的儿子。直到二零一七年春,赵蘭梅去世前,才告诉儿子实情。
赵籣梅离开荞麦坡四十多年,再也没回去过,对那里的变化,一点也不了解。她对荞麦坡既有几分恐惧,也有几份一生难以忘怀的情感。他并不知道,她离开之后的一个月,大老王被山东人告下来,山东人夺取了荞麦坡大权。大老王因下网拿鱼掉到江里淹死。第三年因白山电站截流和下闸蓄水,那里成了淹没区,红色村落和所有红色故事,被江水永久保存。乔麦坡的居民全部搬迁。平岗村只是搬来一小部分,其余大多数居民全部分散到全国各地。
赵蘭梅儿子在母亲去世之后,心里斗争一年多,才决定悄悄来荞麦坡认祖归宗,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实情,害怕给自己惹来麻烦。他毕竟是王家的种,来王家认祖归宗也是应该的。无独有偶,徐家屯的刘兆娥老人,在大前年病危之时告诉自己大女儿:“你的亲爹不是你死去的爹王岳,你的亲爹是城里人……他是当年在咱徐家下乡插队的知青胡天海,他是长春人,当年我和他怀了你之后,他面临被推荐回城,我没有拖累他,他说回城安排好工作来接我,结果一去没了音信……我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没有办法,我才嫁给你死去的那个爹……”刘兆娥老太太死后,她的女儿领着自己女儿和儿子去长春寻找自己的亲爹……这又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当年撒下风中种子的一代。在那个风雷滚滚的岁月,究竟有多少故事成为人间传奇?
2019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