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有两重性格,一种是慢,一种是急。听起来有点矛盾,有时竟连自己都不敢相信,但这是真实的存在。
仔细想想,所谓的“慢”其实是无事一身轻,难得悠闲自在,但绝非作壁上观;所谓的“急”则是遇事立马果敢,不喜拖延。
很多次听工人师傅说起:慢工出细活;听邻里老人说起:和尚忙了一辈子连头发都没有。
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似乎也有这种现象,即:着急易出错;静心慢慢来,或许会有始料未及的结果和转机。
于是,越来越感觉到着急是百无一用的。也许这样的忠告本来就伴随自己大半生了——幼时来自父母,少时来自老师,成年后来自良师益友。但事实往往是这样:若非亲身经历,所有的谆谆告诫都不会刻骨铭心。
已过知天命之年,生活和工作经历、人生顺境和逆境、成功和失败、身心的舒畅和疲惫……凡此种种无一不时时提醒自己:凡事得慢慢来!
于是,想到了很多,也略有感悟。
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小时候看小人书、连环画;上初中时看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上师范时看四大名著、两汉、两晋演义、明清小说;参加工作以后看名作欣赏、先秦散文、诸子百家、经史子传、外国文学、近当代文学。回顾过往,总觉得看得太快,只记要略,好在记性好,侥幸留得一些记忆的碎片。
因为当老师,常想着“一碗水和一桶水”的辩证关系。但喜欢阅读、喜欢好的书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诚然,阅读的确滋润人生,温养品性,愉悦生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而今,因为工作和年龄的关系,读书不得不慢下来。很多时候只能在晚上看书了,一部几十万字的经典巨著常常要花一两年时间才能看完,譬如:《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三言等等,一晚看上几页(大约几千上万字)。有时常想,这哪是在看书呀——速度太慢了!但转眼一想,这不就是一种慢慢的享受吗?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聆听名人讲述人生的多舛命运和沧海桑田,理解名人用血泪文字演绎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名人揭示的深邃哲理和理想奋斗之光芒。
譬如河流,欢快往往是浅流,而静水则常常 是深流。依次类推,急,往往是浅尝辄止;慢,常常是韬光养晦。人过中年,太多的人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和碰壁之后一改焦虑急躁,而变得沉稳旷达,遇事也不再赤膊莽撞,而是看开放下,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由“急”变成了“慢”。
生活中,为了赶时间,高效率,匆匆忙忙,而出现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假冒伪劣等等现象不胜枚举。肉体是灵魂的载体,肉体前行,灵魂落在了后面,就造成了上面的种种现象。
鏖战之后须冷静,知己知彼,才会百战不殆;暴风骤雨过后才会出现宁静而瑰丽的彩虹;紧张工作耗尽精力和体力,放松之后才会灵感乍现,精力百倍。
因此,很多时候须要慢下来。
慢下来,释放一下烦恼和压力,沉淀一下躁动和不安;慢下来,不是无所事事,不是游手好闲,而是静观万物,静观己身,反躬自省,明确方向;慢下来,静静地充实自己,做好自己,提升自我实力和素质水平。回归常态,找回真实的自我,按照合乎自然的规律发展,才会壮大,实现灵魂与肉体的同步前行,社会才会进入正轨,实现良性发展。
难怪乎,那些大智大慧者纷繁忙碌之后常常会返归自然,与其说是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自然的宁静,不如说是在接受自然的洗礼和馈赠,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完全清零,让自然赋予的灵光返回灵魂。他们也许会走进佛殿,虔诚双手合十,于香烟袅袅之时、诵经琅琅之际灵魂与佛对话,反躬自省,大彻大悟。
人需要慢下来,在前行的路上等等灵魂。
慢下来,读一首唐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杜甫《客至》
岁月漫长,应有一丝清净来点缀,平平淡淡,从从容容,自在随意,不功利,不迁就,谈天说地,何等惬意。
慢下来,读一卷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于谦《观书》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愿望。时光流逝,人生易老。愿人生能慢下来,有一丝读书的闲暇。读书足以温养品性,愉悦生活,这种随心惬意一样可以悠闲自乐,不能自拔。
慢下来,走进自然,走进山水,静静体会人生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山的那边还是山,水的远方还是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人生有过不完的山,趟不尽的水。那么偶尔慢下来,放慢前行的速度,或许会看到沿途的桃林,萋萋的芳草,也许你会滋生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慨叹!
阅读和写作也需要慢下来,沉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把它们当做生活的一种享受。
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单纯地追求“短、平、快”,使写作变成了一项充满功利和目的性的动作。
为了不让自己制造文字垃圾,最终的技巧就是慢下来,沉下去。慢下来斟酌你的一字一句,沉下去,沉淀你的思维与行文方式以及每一篇文章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
写作应该是一种修行,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质疑的过程中慢慢地静下来,慢慢地慢下来,多积累,多思考,去体会写作内容的起承转合,去观察生活中藏在烟火气中的奥妙。慢慢地沉下来,去发掘文字中所包含的智慧和美妙,去挖掘更深层次的自己,到最后,让自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变得更加美好。
2021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