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楠阳的头像

楠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8
分享

褒河东岸柏花村

一个村庄因厚重的历史文化而驰名,也因际遇盛世而富庶。

——题记

柏花村,也叫柏乡街(“街”,当地老百姓称“gāi”),古名柏乡坝,在汉中西郊约10公里处,位于褒河下游东岸。清悠的褒水出褒谷向南流经柏乡街与勉县长寨,再向南流约五华里,在黄龙寺滩与汉江汇合,柏乡街与勉县长寨隔褒河相望。

于是,柏乡街就处在了三县交界处:西隔褒河而望勉县长寨;南临汉江而眺南郑梁山。

因柏花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就了“龙江晓渡”的美景:这段河口宽约二三百米,流水缓慢,水清草美,两岸植被茂盛。每值破晓,天边朝霞辉映,江上薄雾弥朦,满载行人的渡船迂回在鳞鳞细浪的江面上,与周围沉浸在晨光照射之下的景物互相印衬。春日,蓝天白云,一江碧水盈盈,渡船悠悠,小调唱和;秋天,芦苇遍布,两岸芦花似雪,水鸟翔集,飞雁成行。

汉江与褒水成就了这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时候(大约在战国时期),因水运发达,柏乡街修建了天下第一驿站——褒城驿。唐代诗人元稹有诗:

严秦修此驿,水涨驿前池。已种万竿竹,又栽千树梨。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怅望东山去,等闲题作诗。

穿越历史时空,似乎可以看到古代经贸繁荣的热闹场面,听到飞奔而来的“嘚嘚”马蹄声,还有那悠扬的船工号子,一江天汉泛舟楫。

柏花街自古以来地肥水美,风调雨顺,四季如春。就是在最干旱的年景,一口口古井也能满足人畜饮水、农作物灌溉等等。褒河石门水库修建之前,桥房沟从村子中间缓缓流过,清澈见底,卵石如玉,水中鱼儿游来游去,螃蟹慵懒疏散。赶集或路经这里的人们若是口渴了捧起清亮亮的水喝个够,那水甜丝丝的。

柏乡街有几多庙宇古刹,四邻八乡的人们虔诚而入,祈祷祈福,被佛教道教默默教化,润物无声。百姓们朴素的信仰在这里筑牢,至圣的道德在这里潜生。

规模最大的当属五皇庙了。五皇庙位于本村五组,坐北朝南,正殿五间,正中供奉黄帝,左边伏羲,右边神农;西厢娘娘殿,东厢五帝殿。每年清明节,四邻八乡的百姓潮水般涌来,纪念华夏初祖黄帝。后来,五皇庙成为佛教道场,信仰佛教的村民们常常从事佛事活动,庙内香火旺盛,晨钟暮鼓,乡野悠悠。

娘娘庙位于柏乡街集镇中间,坐北朝南。庙前的石碑上刻着“柏乡街古镇”五个大字,石碑旁边有一口古井。另有萧何堰清清的河水从庙西边缓缓流过。庙内两棵高大参天的柏树不知植于何年何月,娘娘庙供奉送子观音,香火最旺。

火神庙位于柏乡街村西头,坐南朝北,火神庙供奉火神祝融。火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结束了早期人类茹毛饮血的蛮荒,开辟了人类文明的征程。有了火,人类吃熟食、热食;有了火,推进了陶器、铜器、铁器的加工和使用,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火神庙门口就是东西方向的千年古道。这条古道贯通了汉中与宁羌、川陕乃至大西南的交通,使龙江驿站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蜀汉荡寇将军张嶷的墓冢就在柏乡街五组。张嶷(194—255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初拜为牙门将。诸葛亮南抚夷越之后,张嶷出任越嵩太守。张嶷到任,恩信并举,“和”“抚”同施,蛮夷皆服,政通人和,邦域安穆,再拜为荡寇将军。后随姜维北伐,在陇西作战时捐躯疆场,遗体运回汉中,安葬在汉中褒城驿,今汉中市汉台区龙江镇柏花村五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嶷墓碑搬运到汉中市博物馆保存。张嶷墓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2月15日原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

柏乡街的古建筑标志了一个历史时代的印记,定格了地方百姓的文化生活画卷。

古桥房横跨于萧何堰小河之上,走千年古道,留宿驿站,必经过古桥房。

柏乡街引以为傲的就是古戏楼。古戏楼西坐向东,高约4米,宽约8米。柏乡街桄桄戏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盛于六七十年代。桄桄戏班由几代人传承而来。早年由徐家和安家的先人们组成了戏班子,自制或购买服装道具以及演出的一切物件。主要演员有林家科班出身的林寿、林彩、教师冯文忠等人,他们表演功底扎实,表演艺术精湛,德艺双馨,场场演出完美而经典,给观众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百姓们有口皆碑。

在他们的影响下,桄桄戏班日益壮大,后来安享、安然、安益民、安桂玉、雷升龙、刘永庆、黄白玉、黄振汉、周宣、郑新、韩启明、邹学文、徐忠孝、胡贵有、胡志有、胡永楫等40多人先后加入桄桄戏班,在老一辈大师级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下,多年以后,这些艺人日渐成角,成为柏乡街桄桄戏团的中坚骨干力量。

在柏乡街桄桄戏团的鼎盛时期,演出的有《三滴血》《三娘教子》《辕门斩子》《斩秦英》《斩单童》《白蛇传》《玉堂春》《王宝钏》《窦娥冤》《白帝城》《白门楼》《空城计》《打金枝》《秦琼卖马》《秦雪梅吊孝》《秦香莲》《周仁回府》《访文王》等几十个经典剧目。

文革期间,戏团演员表演革命样板戏,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三世仇》等等。

在艰难的年代,桄桄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桄桄戏团鼎盛时期,地方小吃也应运而生。戏楼东边有小吃摊位,有卖卤肉的,有马焕章的元宵、李天元的醪糟、徐海山的粽子、糖饺子、油糍粑,还有秦治德、胡金的拉面、扯面、手擀面等等。

治穷先之愚。兴教办学一直是柏乡街先贤和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因此,近、现代从柏乡街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和成功人士不胜枚举,他们为国家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柏乡街的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

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柏乡街在娘娘庙兴办“抗日识字班”,校长杨清贤,教员秦振西,有学员一二十人,学员年龄在几岁至十几岁之间。在识字学习中,孩子们接受了以抗日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950年至1952年,柏乡街在娘娘庙兴办初小(一、二年级),校长杨清贤,教员有张斌、胡安良等,学生有二三十人。

自1952起,柏乡街学生开始到谭堰学校学习。谭堰学校前身为南郑县私立树人小学,1942年谭氏族人谭华初(时任国民党城防旅长)拆除谭堰村天宝寺9间庙房,在天宝寺对面的谭氏祠堂修建南郑县私立树人小学,校长谭之升。1950年学校被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谭堰小学”,首任校长童长林。

舞龙是柏乡街最突出的文化亮点,百姓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百姓们崇拜龙,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柏乡街李长林是做龙头的民间艺人,经过几代技艺传授,到李长龙这辈,他的技艺更是炉火纯青,他做的龙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柏乡街舞龙队常常参加全国各地的舞龙表演,均获得突出成绩,2013年6月,村民张文福、杨忠朝带领柏乡街舞龙队到广西南宁参加全国舞龙比赛,荣获二等奖。

柏乡街具有厚重的红色革命历史。1930年,红色根据地成立“陕南特委”,在谭堰村成立苏维埃政权,开仓放粮,在柏乡街集镇上宣传革命,购买生活日用品。1932年初冬,徐向前、李先念率领红四方面军由豫入陕,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初,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红二十五军由川入陕,经过柏乡街,宣传革命思想。

柏乡街村民宋玉兰,生于1919年,宁强人,自幼接受红军革命思想,成年后嫁到柏乡街,担任过妇女主任,遇事冷静,果敢,有魄力,曾在柏乡街掩护、救治红军将士。建国后,被救的红军将领亲自到柏乡街来访,以表感恩情意。

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柏乡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带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努力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积极为老百姓谋利益,办实事,带领人民群众步入了经济建设快车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